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硫酸镁联合复方丹参注射、川穹注射治疗妊高症的临床疗效和对胃肠影响效果比照结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2016年3月-2018年2月90例妊高症患者分成不同组。对照组给予硫酸镁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治疗,观察组则给予硫酸镁联合川穹注射治疗。比较两组妊高症干预疗效;控制血压达标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值和舒张压值;治疗副作用率。结果:观察组妊高症干预疗效和对照组相似,P>0.05;观察组控制血压达标的时间和对照组相似,P>0.05;治疗前两组收缩压值和舒张压值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值和舒张压值和对照组相似,P>0.05。观察组治疗副作用率,胃肠影响情况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硫酸镁联合复方丹参注射、川穹注射治疗妊高症的临床疗效相似,均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可有效改善收缩压值和舒张压值,减少对于患者胃肠的刺激,帮助患者更好康复,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硫酸镁 复方丹参注射液 川穹注射液 妊高症 临床疗效 比照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川芎有效成分川芎(TMP)对人肝癌HepG-2细胞体外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分别给予50mg/L、100mg/L、200mg/LTMP和未加药物的阴性对照处理,采用基质粘附实验、Transwell小室迁移和侵袭实验测定HepG-2细胞活动能力,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epG-2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蛋白表达情况,并计算MMP-2/TIMP2比值。结果随着TMP浓度的加大,HepG-2细胞的粘附、侵袭和迁移数逐渐降低,50mg/L、100mg/L、200mg,TMP处理组HepG-2细胞粘附率分别为(56.2±5.1)%、(36.9±4.2)%、(22.1±3.2)%,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的【(89.4±4.6)%,P〈O.05】;100mg/L和200mg/LTMP处理组HepG-2细胞迁移细胞数分别为(196.6±10.6)个/视野、(182.2±12.4)个/视野,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的(234.6±8.7)个/视野(P〈0.05);100mg/L和200mg/LTMP组HepG-2细胞侵袭细胞数分别为(145.9±9.8)个/视野和(123.5±9.3)个/视野,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的(166.3±10.2)个,视野(P〈0.05);随着TMP浓度的加大,细胞MMP-2蛋白表达量逐渐降低,而TIMP2蛋白表达量逐渐升高,与阴性对照组比,实验组细胞MMP-2蛋白表达量和MMP-2/TIMP2比值明显降低,而TIMP2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O.05)。结论TMP可有效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粘附、侵袭和迁移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明显下调细胞MMP-2而上调TIMP2蛋白表达有关。

  • 标签: HEPG-2细胞 川芎嗪 粘附 侵袭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
  • 简介:目的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及诱导其自噬的作用,为复方苦参注射用于肝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复方苦参注射(终浓度为0、0.5、1、2、4mg/mL)处理人肝癌细胞SMMC-772148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用RT-PCR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LC3及SQSTM1的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复方苦参注射可显著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作用呈浓度依赖性;RT-PCR方法检测到LC3及SQSTM1的转录水平均上调;Western-blot法检测到LC3蛋白表达上调,SQSTM1蛋白表达下降。结论复方苦参注射可显著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并诱导细胞发生自噬现象。

  • 标签: 复方苦参注射液 肝癌 增殖抑制 自噬
  • 简介:目的探究甘草酸镁注射联合序贯血液净化疗法对急性肝衰竭患者清蛋白(A1b)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11月我院62例急性肝衰竭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予以异甘草酸镁注射治疗,观察组于异甘草酸镁注射治疗基础上予以序贯血液净化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疗程结束后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A1b及PTA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29%(P〈0.05)。两组疗程结束后AST、ALT、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两组疗程结束后PTA、A1b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两组疗程结束后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22.58%,与对照组的12.9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注射联合序贯血液净化疗法治疗急性肝衰竭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明显降低血清IL-6、TNF-α水平,效果更为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肝衰竭 序贯血液净化疗法 异甘草酸镁注射液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信号
  • 简介:目的:分析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措施与效果。方法:2014年5月~2017年2月,于我院行呼吸机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中选取9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整体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治疗前后动脉血气以及呼吸频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2h后的PaO2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2、RR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且观察组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几率为2.17,%,显著低于常规组的10.87%,P<0.05。结论: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呼吸衰竭患者行整体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可将其广泛推广。

  • 标签: 呼吸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整体护理 常规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无创呼吸机的疗效,并分析该疗法对炎症因子水平及并发消化系统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受试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参照组和无创组,参照组实施常规方法治疗,无创组实施常规方法+无创呼吸机治疗。观察指标为临床效果、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和肺功能指标变化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无创组与参照组临床效果分布及总有效率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无创组和参照组白细胞介素-13(IL-13)、白细胞介素-18(IL-1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呼吸困难指数(BDI)均较治疗前对应远远降低(P<0.05),且无创组均远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无创组和参照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s用力呼吸容积(FEV1)均较治疗前对应远远升高(P<0.05),且无创组均远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配合实施无创呼吸机治疗效果显著,且能够显著控制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对消化系统并发症及其他不良事件的控制作用也比较理想。

  • 标签: 无创呼吸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炎症因子 消化系统
  • 简介:目的分析血糖和总胆固醇(TC)水平对肝衰竭(L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LF患者,根据入院时基线TC水平将患者分为TC≤1.0mmol/L组(n=8)、1.0mmol/L〈TC≤2.0mmol/L组(n=49)和TC〉2.0mmol/L组(n=49);排除10例糖尿病患者后,将96例LF患者分为血糖正常组(n=60)、高血糖组(n=12)和低血糖组(n=24);分别比较基线时患者血糖及TC的状态与其生存率的相关性.同时动态监测81例基线TC〉1.0mmol/L的患者住院期间TC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LF预后的关系.结果106例LF患者的病因以慢性HBV感染为主,占66.0%;慢性衰竭(CLF)占46.2%;基线低血糖患者生存率为41.7%,显著低于血糖正常患者的71.7%(P〈0.01);血清TC≤1.0mmol/L组、1.0mmol/L〈TC≤2.0mmol/L组和TC〉2.0mmol/L患者生存率分别为12.5%、51.0%和75.5%,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线TC越低,生存率越低(P均〈0.05);住院期间TC较基线呈下降趋势的35例患者生存率为28.6%,显著低于呈上升趋势的46例患者的93.5%(P〈0.05).结论LF患者出现血糖降低、TC≤2.0mmol/L以及在住院期间TC较基线呈下降趋势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基线TC≤1.0mmol/L的患者预后极差.

  • 标签: 肝衰竭 血糖 总胆固醇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美沙拉联合双歧三联活菌用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0例,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5例,使用美沙拉治疗,观察组45例,使用美沙拉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NF-α、CRP以及IL-10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美沙拉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的TNF-α、CRP以及IL-10指标能够获得显著改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美沙拉嗪 双歧三联活菌 溃疡性结肠炎 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口腔扁平苔藓和慢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口腔扁平苔藓患者189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胃镜检查,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口腔扁平苔藓和慢性胃炎的相关性。结果:所选的189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中有182例患者慢性胃炎,口腔扁平苔藓症状与胃炎程度具有相关性,白色条纹状苔藓患者多为浅表性胃炎,而充血糜烂状苔藓患者多为浅表-萎缩性和萎缩性胃炎;口腔扁平苔藓治疗效果与胃炎程度有关,浅表性以及浅表-萎缩性胃炎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萎缩性胃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腔扁平苔藓和慢性胃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口腔扁平苔藓 慢性胃炎 关联性
  • 简介:背景: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病情进展迅速,患者出现多器官衰竭,短期死亡率高。探索简单且便于检测的预后预测指标对于ACLF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ACLF患者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月宝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ACLF患者纳入研究,根据出血与否分为出血组(n=62)和非出血组(n=138),同期50例慢性肝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以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EPO水平,ROC曲线分析EPO和APACHEⅡ、CTP、MELD、MELD-Na、SOFA、CLIF-SOFA评分对28d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出血组血清EPO水平显著高于非出血组和对照组(P<0.05)。出血组生存与死亡患者间EPO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非出血组生存患者EPO水平显著低于死亡患者(P<0.05)。血清EPO预测ACLF患者28d预后的效能优于各项常用预后评分,出血组ROC曲线下面积(AUC)=0.849,cut-off值为228.9mIU/m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3.2%和92.3%;非出血组AUC=0.829,cut-off值为30.6mIU/m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6%和57.5%。结论:低血清EPO水平的非出血ACLF患者预后较好,血清EPO预测ACLF患者28d预后显著优于常用预后评分系统。

  • 标签: 促红细胞生成素 慢加急性肝衰竭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对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脂肪变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MCD组和茵栀黄灌胃组.给予对照组普通饮食,给予另两组动物MCD饮食,于第4周末开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或茵栀黄口服灌胃,第8w末处死大鼠.取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取血,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BG).结果对照组和MCD组大鼠体质量分别为(487.2±6.5)g和(155.8±3.1)g,P〈0.05,肝指数分别为(2.92±0.06)%和(5.09±0.19)%,P〈0.05;MCD组大鼠肝组织出现明显的肝脏脂肪变、小叶炎症和气球样变,同时伴有轻度纤维化,茵栀黄处理组大鼠肝指数为(4.47±0.18)%,显著低于MCD组(P〈0.05);茵栀黄组和MCD组大鼠肝组织NAFLD活动度积分(NAS)分别为(5.9±0.2)分和(7.2±0.1)分,P〈0.05,肝纤维化积分为(0.3±0.2)分和(0.8±0.2)分,P〈0.05;茵栀黄组和MCD组大鼠血清ALT水平分别为(68.4±6.4)U/L和(111.9±5.5)U/L,P〈0.05,AST分别为(110.5±7.9)U/L和(170.5±10.8)U/L,P〈0.05,但是茵栀黄口服灌胃对MCD大鼠血脂和血糖无显著影响.结论茵栀黄口服可以改善MCD诱导的NASH大鼠肝脏脂肪变、肝细胞气球样变、小叶炎症和纤维化,降低NASH大鼠血清转氨酶水平,为应用茵栀黄口服处理NAFLD提供了实验依据.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茵栀黄口服液 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Hp阳性患者的辅助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Hp阳性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给予对照组标准三联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牙周基础治疗,对比两组Hp根除率,并观察两组探诊深度、菌斑指数及出血指数。结果:治疗组1个月Hp根除率及1年后Hp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PD、PLI、S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D、PLI、SBI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可提高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Hp阳性患者Hp根除率,且对改善牙周状况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牙周基础治疗 慢性牙周炎 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
  • 简介:目的:探究牙周干预对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幽门螺杆菌阳性治疗的增效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120例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与临床调查,根据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传统三联疗法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牙周干预,分析比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附着丧失)、SBI(龈沟出血)、PD(探诊深度),分析牙龈炎程度与胃内幽门螺杆菌阳性率间关系。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AL、SBI、PD间无显著差别(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AL、SBI、PD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比对牙龈炎程度与胃内幽门螺杆菌阳性率间关系可知二者间呈正相关。结论:在慢性牙周炎合并胃内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牙周干预可显著改善口腔内环境,与传统三联疗法合用可明显降低胃内HP阳性率,效果更优于单纯使用传统三联疗法。

  • 标签: 慢性牙周炎 胃内幽门螺杆菌阳性 增效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其衍生模型iMELD、MELD-Na和MESO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12周生存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按照现行中国肝衰竭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纳入67例HBV-ACLF患者,收集患者诊断成立时的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分别计算MELD、iMELD、MELD-Na和MESO模型评分,应用MedCalc15.8软件分析比较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MELD及其衍生评分系统对ACLF患者12周死亡风险预测的最佳截断点和约登指数,以评价不同评分预测ACLF患者短期生存的效能.结果在治疗12周内,在67例HBV-ACLF患者中,死亡45例(67.2%);入组时,生存组MELD、iMELD、MELD-Na和MESO评分分别为(22.12±3.24)、(41.59±5.30)、(22.55±4.07)和(1.64±0.24),显著低于死亡组分别为(30.47±9.01)、(51.88±11.09)、(32.35±11.58)和(2.28±0.70),P〈0.01;MELD、iMELD、MELD-Na和MESO模型预测患者12周生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4、0.802、0.806和0.817,其最佳截断点分别为22.70、47.76、22.16和1.69,约登指数分别为0.5040、0.5535、0.4808和0.4818,提示四种模型的预测效能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ELD、iMELD、MELD-Na和MESO四种评分系统对于HBV-ACLF患者12周生存情况均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

  • 标签: 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肝炎 终末期肝病模型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益气健脾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3月琼海市中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气健脾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胃镜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实验室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及胃镜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CRP、IL-6、TNF-α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CRP、IL-6、TNF-α指标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CRP、IL-6、TNF-α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健脾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胃痛、胃胀、嗳气、恶心呕吐、大便稀溏、食少纳呆等临床症状,降低CRP、IL-6、TNF-α炎性指标水平,且安全性高,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益气健脾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 脾胃虚弱证 安全性
  • 简介: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主要健康问题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显示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应答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目的:检测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34(IL-34)水平,探讨IL-34与疾病进程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南通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9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慢性乙型肝炎(CHB)60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30例]纳入研究,3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34水平,同时行血清生化和病毒学指标检测,分析IL-34与生化、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HB组和肝硬化组血清IL-34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硬化组较CHB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CHB组血清IL-34水平与ALT、AS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s=0.288,P=0.026;rs=0.385,P=0.002),与HBVDNA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s=-0.325,P=0.011)。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IL-34水平显著升高并与疾病进程相关。IL-34可能成为治疗慢性HBV感染的免疫学靶点。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硬化 白细胞介素34 免疫学
  • 简介: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双侧足三里新斯的明穴位注射联合芒硝外敷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提高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自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198例择期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48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剩余150例为研究组,分为三组,每组50例患者:研究组1采取双侧足三里新斯的明穴位注射治疗,研究组2采取芒硝外敷治疗;研究组3采取双侧足三里新斯的明穴位注射联合芒硝外敷治疗。应用简化36医疗结局研究量表(MOSSF-36)对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1、2、3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肠胃功能恢复时间均小于对照组,MOSSF-36量表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3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肠胃功能恢复时间均小于研究组1和研究组2,MOSSF-36量表各维度得分均高于研究组1和研究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足三里新斯的明穴位注射联合芒硝外敷治疗方法较单一治疗方法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足三里 新斯的明 芒硝外敷 腹腔镜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检测血清miR-1273g-3p水平诊断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肝纤维化分期的效能.方法我院诊治的57例CHC患者和同期入选的21例经体检显示为正常的健康人,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miR-1273g-3p水平.CHC患者接受长效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标准疗法治疗12m,并接受肝穿刺活检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3例肝组织呈F0期患者血清miR-1273g-3p相对水平为(1.02±0.3),20例F1-2期患者为(1.68±0.26),24例F3-4期患者为(4.21±0.42),存在肝纤维化的CHC患者血清miR-1273g-3p相对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1.03±0.2),P〈0.05;在抗病毒治疗12m末,CHCF0期、F1-2期和F3-4期患者血清miR-1273g-3p相对水平依次变化为(1.03±0.4)、(1.43±0.22)和(3.97±0.2),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在治疗前,分别以血清miR-1273g-3p水平〉1.68和血清miR-1273g-3p水平〉4.20为截断点诊断存在肝纤维化和显著肝纤维化,其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0,95%CI为0.714~0.973,诊断的灵敏度为72.2%,特异度为86.4%,和0.864,95%CI为0.701~0.976,诊断的灵敏度为83.6%,特异度为78.4%;在治疗后,经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CHC患者F0期、F1期、F2期、F3、F4期依次为15例、9例、14例、11例、8例,血清miR-1273g-3p水平诊断存在肝纤维化和显著肝纤维化的效能仍然较好.结论血清miR-1273g-3p水平随着CHC患者肝纤维化进展而逐渐升高,在抗病毒治疗后,随着肝纤维化的缓解而降低,因而具有-定的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效能,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慢性丙型肝炎 肝纤维化 血清miR-1273g-3p 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快室率房颤伴心力衰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时间段为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患者中选取67例快室率房颤伴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3例、34例,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给予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心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心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心室率及心功能改善情况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5。结论:给予快室率房颤伴心力衰竭患者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心室率及心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少,值得借鉴。

  • 标签: 胺碘酮 美托洛尔 快室率房颤 心力衰竭 效果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