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估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临床实验室镜检筛选方法,为各医院血片复检提供多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方法:使用BC-5800血细胞分析,结合标本分析值并参照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临床实验室镜检标本筛选方法,将2000例标本分成4组,测得的结果分别与镜检结果作比较。结果:A组标本分析仪和镜检均未见形态学异常共有1440例,分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镜检阳性率48.6%,C组镜检阳性率23.3%,D组镜检阳性率83.6%,3组分析与镜检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用规定的镜检筛选条件筛选后,复检率为29.5%,假阴性率2.1%,符合国际血液学复检专家组关于假阴性率小5%的规定,为日常血片标本的复检提供多一种较好的途径。

  • 标签: 血细胞分析仪 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 假阴性率 复检规则
  • 简介:目的:观察手工法和全自动机器在制备洗涤红细胞的质控指标,比较2种方法对红细胞质量保证效果的差异。方法:各取24例保养液为输血用复方枸橼酸钠注射液(ACD-B)的全血,于当日采血离心后制成红细胞制剂,使用手工和全自动机器进行洗涤。结果:与手工法相比,使用全自动机器洗涤的红细胞,其红细胞的回收率、血浆蛋白和白细胞的清除率明显升高,临床输注无不良反应。结论:使用全自动机器洗涤红细胞的效果好、洗涤时间短,可以替代手工方法为临床提供安全、高质量的洗涤红细胞。

  • 标签: 红细胞 ACP215血液处理仪 手工法 洗涤红细胞
  • 简介:目的:使用全自动血型分析对批量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血型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方法:使用全自动血型分析对75765例标本进行血型检测,ABO正反定型不一致而无法定型、O细胞凝集的标本由本站血型研究室进一步用试管法进行正反定型、亚型检测、冷抗体及其它不规则抗体检测,并对RhD初筛为阴性的标本进行RhD阴性确认和C、c、E、e抗原检测及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对75765例标本检测发现ABO正反定型不一致30例(0.04%),反定型中仅O细胞凝集8例(0.01%),RhD初筛为阴性348例(0.46%),血型研究室进一步鉴定结果为亚型22例,冷凝集3例,抗-M6例,抗-Leb2例,其他未确定抗体5例;RhD确认阴性340例,RhD变异型8例。结论:全自动血型分析具有全自动化、标准化、网络化等优点,适合大批量标本的检测,检测结果可靠,可以满足血站实验室的工作需求。

  • 标签: 全自动 ABO/RhD血型 正反定型
  • 简介:目前我国肺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排名第1,肺癌总的5年生存率仍在15%以下。在肺癌治疗中,尤其在放化疗之后经常出现白细胞下降骨髓抑制。我科自2005—2012年出现肺癌并发骨髓抑制同时伴有血红蛋白减少20例,应用成分输血治疗疗效显著,现将临床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 标签: 肺癌 类白血病
  • 简介:目的:探讨新鲜全血在血液分析比对及传递的临床应用。方法:用HST-302流水线1号机血细胞分析作为参比检测系统,对非血液系统疾病门诊患者新鲜全血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和血细胞比容(HCT)进行定值,再用该血对HST-302流水线2号机进行比对校准,最后利用该定值新鲜全血在HST-302流水线1、2号机进行传递,Sysmex软件IPU有Cumulative累计功能,可保存检测结果,我们通过Cumulative即可随时监测仪器是否存在随机误差或系统误差。结果:通过新鲜全血对HST-302流水线1、2号机的比对,发现2台仪器一致性良好;新鲜全血传递可帮助我们及时发现仪器状态是否在控。结论:采用健康人新鲜全血比对校准后,提高了不同血液分析之间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同时利用新鲜全血在不同血液分析间进行传递是一种经济、实用和有效的措施,具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

  • 标签: 血液分析仪 比对 新鲜全血传递
  • 简介:压疮(pressuresores)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组织细胞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形成组织坏死的压力性溃疡。压疮的发生增加了患者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笔者研究应用血浆冷沉淀治疗Ⅱ期压疮,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冷沉淀 Ⅱ期压疮 护理
  • 简介:血细胞分析具有快速、多参数、重复性好、工作效率高、标准统一、方便卫生等诸多优势而广泛应用于临床血细胞分析中。在日常检验工作中,由于仪器检测原理的限制及抗凝剂的标准使用,血细胞分析测定血小板时个别血样会出现假性血小板减少现象,为避免仪器的错误计数不能及时被发现,错误的结果误导临床医生的准确诊断,患者因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所产生的身心影响,本文对我中心所遇到的血细胞计数检测时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常见原因作了详细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血细胞分析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假性减少
  • 简介:目的:探讨科学高效献血体检方法,保障献血者安全和血液安全。方法:采用综合体检法,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并结合血液初筛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对献血者进行献血可行性的判定,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挖掘出了一部分隐藏病史,总献血不良反应率及重度不良反应率均低于国内有关报道和本单位数据,血液最终报废率低于国内同行水平。结论:综合体检法可科学、全面地保障血液和献血者安全,减少血液浪费,值得推广

  • 标签: 无偿献血 体检 安全 综合
  • 简介:目的:用日本Sysmex公司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分析临床标本,探讨电阻抗法,光学法,荧光法计数血小板的准确性以及影响血小板计数准确性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电阻抗法、光学法,荧光法和手工法计数血小板分别为PLT-I,PLT-O,PLT-F和PLT-M,分别用PLT-I,PLT-O,PLT-F对PLT-M作Bland-Altman图。结合CLIA188室间评估指标(血小板的允许误差限值为T±25%),分析2种方法的一致性;并统计分析对照组及血小板直方图异常标本的红细胞碎片计数(FRC%)、小红细胞百分率(MicroR%)、网织血小板比率(IPF%)的95%可信区间,观察其对仪器法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正常对照组60例PLT计数电阻抗法、光学法,荧光法和手工法比较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小红细胞组60例PLT计数电阻抗法计数血小板最高,偏差随着FRC%和或MicroR%的增多而变大,血小板直方图异常越明显,而光学法、荧光法和手工法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此时FRC%和Micro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PF%无明显差别。幼稚(大)血小板组60例PLT计数电阻抗法和光学法结果可信度低,且光学法最低,而荧光法与手工法一致性较好,此时IPF%明显升高。结论:XN-9000分析计数血小板在正常血液标本中,3种方法与手工法一致性好,结果均可靠。在小红细胞和或红细胞碎片干扰标本及血小板形态异常标本中,电阻抗法结果不可靠,可用荧光法或手工法进行复查。而光学法抗小红细胞和红细胞碎片能力较强,对幼稚血小板会漏检。

  • 标签: 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血小板计数 荧光法 光学法 电阻抗法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红细胞单采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对符合国内PV诊断标准的19例患者,运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异常增生红细胞单采,配合临床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中Hb、RBC、Hct、WBC、PLT均值变化,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观察依患者公斤体重和Htc设定红细胞采集量,单次采集后Hct降低情况及首次采集前后Hb均值变化与再次采集前后Hb均值变化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血液Hb、RBC、Hct均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8例完全缓解,7例临床缓解,4例好转,有效率为100%;单次采集Hct平均降低幅度为16.11%。结论:红细胞单采在PV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单次采集应考虑PV患者血容量绝对增加的情况,根据患者病情和对红细胞去除的耐受情况适当增加采集量。

  • 标签: 红细胞单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细胞分离机
  • 简介:目的:总结血浆置换在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治疗中的应用。方法:运用血细胞分离机,对9例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对比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患者IgM、ESR、Hb及血浆黏度的变化,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观察高黏滞血症临床表现改善情况。结果:配合临床药物治疗,经过3~5次1个疗程的血浆置换治疗,患者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口腔黏膜出血、鼻出血等高黏滞血症症状明显改善,血液IgM浓度均下降50%以上,血浆黏度明显降低,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对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 标签: 血细胞分离机 血浆置换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 简介:目的:研究白介素-28B(IL-28B)基因多态性与3型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纳入中国汉族人群中100例3型丙型肝炎患者为病例组,并给予干扰素常规治疗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对单核苷酸多态性(rs8099917)进行基因分型,与治疗效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中,65例达到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携带基因型TG发生未达到RVR的风险较基因型TT高14.85倍(P〈0.01),携带基因型GG较基因型TT高33.750倍。携带等位基因G发生未达到RVR风险高(P〈0.01)。纳入的研究对象中,65例(65%)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基因型TT患者中67.8%达到SVR,基因型TG中62.5%达到SVR,基因型GG中50.0%达到SVR,回归分析未见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28B基因多态性(rs8099917)可能影响丙型肝炎治疗效果

  • 标签: IL-28B 基因多态性 丙型肝炎
  • 简介:安尔碘皮肤消毒液是碘与增效剂、缓冲剂和干燥剂等合成的一种络合剂,具有缓慢释放碘分子而达到快速杀灭,持久有效的作用,目前国内已应用于临床皮肤穿刺消毒。为了解安尔碘能否应用于献血人群的皮肤消毒,笔者就安尔碘与当前采供血系统常规应用的碘酊消毒液在献血人群中皮肤消毒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安尔碘 碘酊 皮肤消毒 献血
  • 简介:目的:通过对初次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者的保留,并发展为固定捐献者的影响。方法:对2006—2008年842人来本站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者实施献血前、中、后心理护理干预。结果:2006、2007、2008年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后初次献血者保留为固定献血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7.95%、72.33%、87.36%。结论:对机采血小板捐献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机采血小板捐献者的保留,对稳定固定机采血小板队伍有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心理护理 保留 固定 机采血小板
  • 简介:自1998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献血法》,越来越多的公民加入到自愿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在这支可贵的献血队伍中,少部分志愿者在献血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精神、身体、采血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周围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出现献血后头晕、心慌等不良反应,甚至献血不成功。

  • 标签: 无偿献血 人性化护理 献血不良反应
  • 简介:自从1817年英国医生Blundell第1次使用人血输注抢救大出血产妇成功,输血白此成为临床治疗的有效手段。然而随着输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输血在取得临床效果的同时,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non-haemo-lytictransfusionreaction,FNHTR)即为最常见的输血反应之一,其发生率在10%~40%[1],指患者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升高≥1℃,并以发热与寒战为主要临床表现,通常与白细胞和(或)血小板抗体以及血液保存中产生的细胞因子有关[2]。为预防FNHTR的发生,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院自2012年起采用白细胞过滤器对临床输注用全血进行过滤,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滤除 白细胞 输血 FNHTR
  •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稀释疗法联合羟基脲等药物治疗真性红细胞真多症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价。方法:对我院收治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采用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去除红细胞2~4次后,立即给予羟基脲等药物治疗。结果:经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去除红细胞后,患者外周血中红细胞计数明显下降,临床症状好转,再经羟基脲、阿司匹林等药物联合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改善。结论: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联合药物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显著疗效。

  • 标签: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 羟基脲
  • 简介:血小板输注已成为临床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疗法,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些长期反复输注血液制品的患者,发生了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transfusionrefractoriness,PTR),不但影响了治疗效果,严重的出血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免疫因素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中HLA-I类抗体是最受临床关注的关键因素,如何为患者提供HLA相合的血小板供者是成功处理免疫性PTR的关键所在。

  • 标签: 血小板输注无效 HLA Matchmaker分析技术 HLA半相合
  • 简介:目的:监控净化室的消毒效果,保证输血安全。方法:利用测控测试尘埃粒子、风速、噪音,用平皿进行空气沉降菌的检测。结果:风速、噪音符合血站基本标准的要求,尘埃粒子、细菌菌落数低于规定的界限,只是季节不同、检测的位置不同,少有差别。结论: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无菌观念,质控科定期监控,就能保证净化间工作状态下始终符合标准

  • 标签: 净化 净化室 消毒效果 监测
  • 简介:目的:探讨海藻糖和葡萄糖联合负载红细胞的效果,为冷冻干燥红细胞提供新的保存剂。方法:分别采用0、0.125、0.25、0.5和1mol/L的海藻糖、葡萄糖以及海藻糖联合葡萄糖37℃负载红细胞6h。然后采用邻甲苯胺法检测上清液中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结果:负载液浓度为1mol/L时,3组的细胞溶血程度较重,即上清中游离血红蛋白浓度较高。在浓度低于1mol/L时,海藻糖联合葡萄糖组与单独海藻糖负载组溶血程度没有明显差别,但是2者低于葡萄糖组。结论:在浓度小于1mol/L时,海藻糖联合葡萄糖负载红细胞后对细胞的损伤较小,能够满足冻存的负载要求。

  • 标签: 海藻糖 葡萄糖 红细胞保存 冷冻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