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参仙升脉口服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缝隙连接蛋白Cx45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用普萘洛尔制备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模型,观察参仙升脉口服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缝隙连接蛋白Cx45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大鼠心率比模型组大鼠心率明显提高(P〈0.01),大鼠心肌组织缝隙连接蛋白cx45的表达比模型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参仙升脉口服可明显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缝隙连接蛋白Cx45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

  • 标签: 参仙升脉口服液 缓慢心律失常 缝隙连接蛋白Cx45
  • 简介: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口服水化补预防造影剂肾病(CIN)效果,并讨论其护理方法。方法连续选择2016年1月1日~2016年2月28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仅予以术后口服水化补)和研究组(术前术后均予以口服水化补),同时加强患者的临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vs.19.4%,χ2=12.682,P<0.05),研究组患者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8%,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7.8%,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前、术后口服水化补并予以临床护理,可以降低造影剂肾病发生率,安全性高,效果良好。

  • 标签: 冠心病介入治疗 水化补液 造影剂肾病
  • 简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空腹抽取静脉血,以测定空腹血糖,然后口服葡萄糖水。糖水由75克葡萄糖溶于250~300毫升水而成,体重轻者或儿童,葡萄糖量可按1.75克/公斤计算。糖水应千5分钟内服完。由开始服糖水计起,于30、60、90、120分钟,分别抽取静脉血测定血糖。

  • 标签: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静脉血 血糖 糖尿病 诊断
  • 简介:外用的非甾体抗炎药不受欢迎.但他们可能是非常有效的。根据国际研究组织发表在协作网的评论.手和膝关节发炎引发的疼痛通过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止痛是一种常见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外用的非甾体抗炎药也可以缓解局部疼痛.没有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的风险.麻省总医院骨科运动医学主任伯克森博士表示:

  • 标签: 非甾体抗炎药 口服 外用 非甾体类抗炎药 骨科运动医学 局部疼痛
  • 简介:目的:探讨口服营养添加治疗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32例伴有营养不良的脑卒中患者随机被分为普通医院饮食组和营养添加治疗组(普通医院饮食+口服营养添加剂),观察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3个月的神经功能及死亡率.结果:普通医院饮食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为肺部感染22.2%,其他感染19.4%,消化道出血18.0%,3个月的神经功能(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RS)为2.29±1.20;营养添加治疗组肺部感染8.3%,其他感染6.7%,消化道出血5.0%,3个月MRS评分为1.64±1.23,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口服营养添加治疗有助于改善伴有营养不良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营养方法 脑血管意外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的非瓣膜病、非冠心病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有症状就诊的房颤患者89例,最近房颤持续发作在48h以内,既往无心力衰竭表现及其他心外病症,并排除瓣膜心脏病、冠心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肝肾功能损害.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和毛花甙C组.普罗帕酮组一次顿服普罗帕酮负荷量450mg,2例体重<45kg患者给予300mg,4例体重>80kg患者给予600mg.毛花甙C组静推西地兰0.4mg,4h后仍为心房纤颤则追加0.2mg.密切观察患者心律、速率、血压、症状等变化,记录从给药到房颤转复的时间及转复瞬间心电图情况.比较二组患者4h和8h内房颤转复率及转复时间.结果普罗帕酮组共45例,其中4h内转复23例(51.1%),平均转复时间为(1.5±0.3)h.毛花甙C组共44例,其中4h内转复11例(25.0%),平均转复时间为(2.9±0.7)h.4h内普罗帕酮组房颤转复率明显高于毛花甙C组(P<0.05),4h内平均转复时间亦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对于新近(≤48h)发生的不伴有心功能不全、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的房颤,口服负荷量的普罗帕酮是一种快速、简便、安全的转复方法.

  • 标签: 普罗帕酮 心房颤动 心律失常 冠心病 治疗
  • 简介: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抗血小板药物,但是它有许多不足。氯吡格雷口服后需要通过肝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的生物转化,转化率不一致,受伴随疾病治疗时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变异性制约,血小板抑制作用差异大,不同的患者对其反应性差异较大,药物转化率低的患者支架内血栓和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

  • 标签: 抗血小板药物 |
  • 简介:本研究采用12导联同步体表ECG,比较口服氯氮平(是一种常用的强效抗精神病药)前后的QTd。1资料与方法选择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及电解质紊乱,无异常ECG证据,X线胸透及血脂、血糖检查正常。种族相同、年龄25~55(38±5)岁的病人171例,其中男106例,女65例。受检查者在检查床上静卧10min,统一使用HPM1772AECG机描记12导联同步体表ECG。病人单用氯氮平开始剂量25mg~50mg/d,逐渐递增,2W内加至治疗量(150mg~400mg/d),服药

  • 标签: 氯氮平 QT间期 离散度
  • 简介: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合并清开灵注射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方法: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和甭开灵注射。结果:治疗组血肿吸收、预后等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结论:醒脑静注射合清开灵注射在急性脑出急性脑出血早期应用能使血肿吸收更完全,并能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 标签: 醒脑静注射液 清开灵注射液 血肿吸收 脑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关于黄芪注射加复方丹参注射联合治疗老年心肌缺血的效果体会。方法本次选取我院2007年12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96例老年心肌缺血患者,通过对患者进行黄芪注射加复方丹参注射联合治疗,观察治疗疗效。治疗共分4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15天,每个阶段均采用黄芪注射加复方丹参注射联合治疗,每个阶段彼此间隔2-3天。每个阶段结束后进行心电图检测,观察心电图变化。结果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复查,其治疗结果为:各个治疗阶段,改善情况不同,随着治疗过程的深入,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总体治疗有效率高达88.5%。其中治疗结果中显效患者41例,占总体的42.7%,有效患者45,占总体患者46.9%。结论通过对患者进行黄芪注射加复方丹参注射联合治疗,能够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的研究推广。

  • 标签: 老年心肌缺血 黄芪注射液加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
  • 简介:目的探究生脉注射和血塞通注射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择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设置为本次的观察对象,按照入院治疗的顺序进行分组,共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各占据40例。对常规组患者给予一般治疗措施,对实验组患者给予生脉注射+血塞通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常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与77.5%,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心脑血管病患者给予生脉注射+血塞通注射的临床疗效十分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值得推荐采纳。

  • 标签: 心脑血管病 血塞通注射液 生脉注射液
  • 简介:目的:观察胺碘酮静脉用药并口服对顽固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静脉用药并口服胺碘酮治疗的资料。结果:88.1%患者心律失常得以控制.用药前、后P—R间期、QRS波、血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并口服胺碘酮治疗顽固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 标签: 胺碘酮 心律失常 治疗结果
  • 作者: 龙旭东
  • 学科: 医药卫生 > 心血管疾病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8期
  • 机构:四川省仁寿县中医医院,四川 眉山620500
  • 简介:脑卒中是指脑血管发生病变,导致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是由于脑血管的突发性破裂或阻塞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导致的疾病。脑卒中常见的表现有突发性头痛、失语、偏瘫、意识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脑卒中后遗症中,偏瘫是常见的症状之一,它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在康复治疗方法中,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从脑卒中的针灸康复治疗、康复过程、康复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 标签: 脑卒中;偏瘫;针灸;康复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红花注射、丹参注射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病人120例,分成红花、丹参两组,观察用药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红花组95%,丹参组73.3%(P〈0.05);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红花组75%.丹参组45%(P〈0.05);红花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丹参组(P〈0.05)。结论:红花注射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优于丹参注射

  • 标签: 心绞痛 红花 丹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脑血管病是我国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可降低致残率在国际上已得到公认,本项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我国进行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必要性、有效性、安全性。本文为该课题的中期总结。

  • 标签: 卒中 康复 急性
  • 简介:心脏不佳不但威胁着健康,甚至会影响到寿命。中国首个大型心脏康复认知调研结果于10月13日在第28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公布,结果并不乐观。调查显示,超八成公众不熟知心脏康复,心脏预防康复知识仍需普及。

  • 标签: 心脏病学 康复知识 预防 康复认知 心脏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中医康复护理干预针对脑中风患者预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11月作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脑中风患者,随机的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前提下,在前期展开中医康复护理,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当时的情况以及5周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障碍很大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功能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人院时的ESS、FMA、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5周后两组患者ESS、FMA、ADL评分均较入院时高,观察组患者的ESS、FMA、ADL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中风患者进行早期的中医康复护理,能大大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减小伤残率,促进改变患者预后,最大限度恢复生活劳动能力以及自理能力,加强并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早期 中医康复 护理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长期口服血管紧张素II的1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兔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8)、心肌梗死组(n=8)和缬沙坦组(n=8)。假手术对照组只开胸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梗死组和缬沙坦组分别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缬沙坦组术后第二天用缬沙坦(10mg·kg^-1·d-1)灌胃,三组共喂养12周。三组分别在心肌梗死前、梗死12周后记录左心室内、中、外层心室肌细胞单相动作电位(MAP),并记录心肌梗死12周后诱发的恶性心律失常次数。结果:1.心肌梗死12周后,缬沙坦组室速/室颤(VT/VF)的发生次数较心肌梗死组显著减少[(3.1±0.8)次比(12.7±1.5)次,P<0.05];2.心肌梗死组左室三层心肌细胞从MAP起始到复极完成90%的时间(APD90)较心肌梗死前明显延长[(259.2±22.1)ms,(288.0±25.8)ms,(244.6±22.6)ms比(230.1±23.2)ms,(244.2±23.4)ms,(229.0±21.7)ms,P<0.05或<0.01];缬沙坦组左室三层心肌细胞APD90与心肌梗死前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均>0.05);且心肌梗死组跨壁复极离散度(TDR)较假手术对照组、缬沙坦组明显延长[(37.2±10.2)比(18.8±6.2)比(23.9±7.7),P<0.05或<0.01];缬沙坦组与假手术对照组之间TD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口服缬沙坦明显降低兔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次数,这可能与改善兔心肌梗死后跨壁复极离散度有关。

  • 标签: 心肌梗塞 电生理学技术 心脏 缬沙坦
  • 简介:我院1997以来对82例冠心病患者应用极化、硝酸甘油及二药联合治疗,发现用极化与硝酸甘油联合治疗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疗效明显高于二者单独应用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极化液 硝酸甘油 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