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3634例健康体检者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武警总医院的健康体检者3634例,其中男性2421例,女性1213例,年龄35-85岁,平均(51.9±10.1)岁。根据baPWV值,分为baPWV〈1400cm/s组(2031例)和baPWVd〉1400cm/s组(1603例)。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体质指数(BMI)、血压(B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微量白蛋白(U-MA)等。结果与baPW〈1400cm/s组比较,baPWV〉1400cm/s组BMI、BP、FPG、TG、TC、LDL-C、hs-CRP、Hcy、U-MA以及Cys-C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aPWV异常的危险因素为:年龄(OR=5.161,95%CI:3.943-6.757)、收缩压(OR=3.592,95%CI:2.538-5.084)、舒张压(OR=3.413,95%CI:2.377-4.901)、空腹血糖(OR=1.681,95%CI:1.237-2.283)、TG(OR=1.420,95%CI:1.075-1.87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656,95%CI:1.010-2.716)、尿微量白蛋白(OR=1.451,95%CI:1.032-2.040)。结论年龄、BP、FPG、U-MA、LDL-C、TG为脉搏波传导速度异常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脉搏波传导速度 心血管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慢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常规进行心脏彩超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年龄>50岁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进行全面的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结果9例患者皆成功进行射频消融术.其中房室旁道5例,左、右房速各1例,房室结双径路1例,Ⅰ型房扑1例.结论-慢综合征以阵发生室上性心律失常及反复晕厥为表现,中老年人多见,各种电生理机制参与其间,病理机制不明,常不合并冠心病,处理措施首选射频消融术.

  • 标签: 快-慢综合征 临床特点 射频消融术 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 电生理检查
  • 简介:目的观察通道心脏麻醉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取78例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通道组和常规组,各39例,通道组患者麻醉经异丙酚3-6mg/kg·h、利多卡因1.5-3mg/kg·min微泵持续输注,术中吸入七氟醚;常规组接受常规麻醉,依托咪酯脂肪乳剂0.1-0.3mg/kg、咪唑安定0.1-0.2mg/kg、芬太尼5-10μg[Ug/kg]、维库溴铵0.2mg/kg静脉注射进行麻醉诱导,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与麻醉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道组芬太尼、维库溴铵用量均少于常规组,异丙酚多于对照组,气管插管时间、清醒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脏手术中采用通道麻醉,麻醉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ICU停留时间。

  • 标签: 快通道心脏麻醉 心脏手术
  •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尿酸(SUA)水平及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住院的121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59例)和正常对照组(62例),再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冠心病组分为单支(30例)、双支(14例)、多支病变组(15例),比较各组SUA及baPWV,并分析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SUA浓度随着冠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正常、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分别为(349.26±96.58)μmol/L、(400.37±70.96)μmol/L、(517.57±85.26)μmol/L、(602.60±77.03)μmol/L(P<0.05或<0.01);baPWV亦随着冠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支组、双支组和多支组baPWV显著升高[(1499.04±193.82)cm/s比(1885.32±319.73)cm/s、(2036.00±406.40)cm/s、(2171.03±348.53)cm/s],且双支病变组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baPWV是冠心病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011,14.008,P=0.000)结论:血尿酸水平及脉搏波速度对预测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尿酸 脉搏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倍他乐克注射液联合西地兰对房颤快速心室率伴心衰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房颤伴心衰的患者,先给以西地兰0.2mg稀释后缓慢静注,观测半小时,如心率仍〉100次/分、血压≥100/60mmHg以上的患者,予倍他乐克注射液10mg稀释后经微泵静注1小时,当心率≤60次/分、血压〈90/60mmHg时停止;微泵静注倍他乐克前、后,观察症状、体征、心率、血压、肺部啰音、元创血流动力学和BNP、ANP等指标。结果用倍他乐克后心室率平均减少了23.73次/分(P〈0.01),收缩压降低5.69mmHg(P〈0.05),舒张压降低5.26mmHg(P〈0.05),使用倍他乐克前后sI、Sv、VI、SVRI、SVR、LVET有明显改变(P〈0.05),BNP、ANP无显著变化。结论倍他乐克注射液联合西地兰治疗室率房颤伴心衰是有效和安全的。

  • 标签: 倍他乐克注射液 西地兰 快室率房颤 心力衰竭
  • 简介:目的探讨丙泊酚用于幼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通道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40例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采用丙泊酚持续泵人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的麻醉方法维持全麻。术中常规监测有创血压、中心静脉压、经皮脉搏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尿量、心电图,间断查动脉血气。结果本组患儿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均自动复跳,阻断升主动脉(31.0±7.6)min,体外循环转流时间(43.0±8.9)min,关胸时间(43.0±11.3)min,术中无1例患儿出现肢体躁动、呼吸抵触等情况。患儿送回重症监护病房后2h-4h均可顺利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无呼吸、循环抑制现象,查血气各项指标无异常,全组无2次插管患儿。结论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幼儿心脏手术通道麻醉技术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丙泊酚 芬太尼 麻醉 室间隔缺损 心脏手术 幼儿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应用不同剂量地尔硫卓治疗快速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0例快速心房纤颤(排除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患者,设对照组(18例),研究组按地尔硫卓0.05mg/kg(20例)、0.15mg/kg(22例)、0.25mg/kg(22例)、0.35mg/kg(18例)四种不同剂量于3min内静脉注射,观察用药时、后患者心率、血压、心电图及临床症状。结果:不同剂量地尔硫卓对快速心房纤颤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大,以0.25mg/kg显效率最大(90.9%),较0.05mg/kg组、0.15mg/kg组显著(P分别〈0.01.〈0.05),且起效时间短,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0.01);血压随剂量增加而逐渐下降。未发生严重副作用,无一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性停搏。结论:静脉注射地尔硫卓可以迅速控制心房纤颤的心室率,疗效以0.25mk/kg为最佳,安全可靠。

  • 标签: 地尔硫卓 心房颤动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1级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pulsewavevelocities,baPWV)和血浆内皮微颗粒(endothelialmicro—particles,EMPs)变化的规律及意义。方法人选高血压1级患者63例,给予降压药物治疗后,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0、60、120d的血压、baPWV和EMPs水平及血清内皮素-1、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一氧化氮浓度。结果63例高血压1级患者治疗前后在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等指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高血压药物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循环EMPs水平、baPWV水平及血清内皮素-1、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一氧化氮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baPWV及lg—EMPs与收缩压(r=0.846,0.597:P〈0.001)、舒张压(r=0.619,0.428;P〈0.001)及血清内皮素-1(r=0.803,0.454;P〈0.001)、高敏c反应蛋白(r=0.801,0.569;P〈0.001)、白细胞介素-6(r=0.844,0.567;P〈0.001)浓度呈正相关,与一氧化氮浓度呈负相关(r=-0.482,-0.127;P〈0.001)。患者baPWV与lg.EMPs呈正相关(r=0.583,P〈0.001)。结论在1级高血压患者中开展baPWV监测对于评估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价值。

  • 标签: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脉搏波传导速度 循环内皮微颗粒
  • 简介:目的:应用血管内多普勒导丝测量血流速度(DFV)评价冠脉造影血流TIMI分级(TIMI-FG)及其计帧值(TIMI-FC)的准确性.方法:在11只猪的冠脉狭窄模型和36例冠脉造影及17例行血管介入治疗的病人,比较TIMI-FG、TIMI-FC与DFV的相关性.结果:①随着动物模型充盈球囊造成血管狭窄程度的加重,DFV减慢、TIMI-FG下降、TIMI-FG变大,P均<0.01;②17例病人25支血管在介入治疗后,DFV增加,TIMI-FG上升,TIMI-FC变小(P<0.05~<0.01);③TIMI-FC与DFV呈负相关(冠心病人r=-0.49~0.58,猪r=-0.41);而TIMI-FC变化差值与DFV变化差值相关性则有提高(冠心病人r=-0.62~0.66,猪r=-0.71).结论:冠脉造影TIMI-FC推测冠脉血流速度具有一定准确性,对血流速度变化的推测更佳.

  • 标签: 冠状动脉 血管内多普勒导丝 血流速度 TIMI分级 冠心病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群脉搏波速度(PWV)与心血管病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纳入≥70岁人群1701例,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验,测量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观察cfPWV与高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cfPWV水平随血压水平升高而升高,在高血压、脑卒中、心肌梗死和糖尿病患者中cfPWV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在入选者和脑卒中、心肌梗死和糖尿病人群中,年龄、男性、平均动脉压、心率、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cfPWV呈正相关(P〈0.001),体重指数与cfPWV负相关。结论在老年人群中,cfPWV与高血压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 标签: 脉搏波传导速度 高血压相关疾病 危险因素 老年人
  • 简介: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02例,健康体检者60例(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2型糖尿病患者被分为:HbA1c正常组(44例,HbA1c≤6.5%)和HbA1c升高组(58例,HbA1c〉6.5%),检测各组患者的baPWV及血脂、血糖及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bA1c正常组和HbA1c升高组hsCRP水平[(1.82±0.2)mg/L比(2.7±0.1)mg/L比(3.5±0.1)mg/L]均显著升高,baPWV[(1412±95)cm/s比(1755±72)cm/s比(2040±105)cm/s]显著增加(P均〈0.05),且HbA1c升高组hsCRP水平和baPWV显著高于HbA1c正常组(P均〈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者,且血糖控制不理想者的明显高于血糖控制理想者的,积极控制患者血糖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 标签: 糖尿病 2型 血红蛋白A 糖基化 C反应蛋白质
  • 简介:目的探讨体检人群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方法应用日本产欧姆龙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对716例体检对象进行检测,分析其baPWV与血液生化检查等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716例体检人群中,发现baPWV异常者272例(37.99%),baPWV正常者444例(62.01%)。与正常组相比,baPWV异常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均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甘油三酯、空腹血糖为baPWV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作为无创检查动脉硬化指标之一,baPWV可以客观地反映动脉硬化的程度,应该在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中广泛推广,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动脉硬化。

  • 标签: 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 动脉硬化 代谢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