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扰乱代谢《肥胖》杂志一项研究显示,垃圾食品会影响代谢,12名身体健康的大学男生连吃5天高脂食品后,肌肉将葡萄糖转为能量的效率明显降低,这种变化易导致代谢紊乱。

  • 标签: 垃圾食品 后动脉 饱餐 全身 伤害 代谢紊乱
  • 简介: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我院收治62例VSD合并主动脉瓣垂患者,行单纯VSD心内修复术3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9例、主动脉瓣成形术(AVP)11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1例VSD修补和AVR患者术后3d因室性心律失常死亡;1例15岁患者,7年前在外院行VSD修复和AVP,复查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巨大左心室,再次行AVR,术后1周因心衰死亡.余60例均存活.术后门诊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10年,共55例,随访率91.7%.心功能Ⅰ级50例、Ⅱ级5例,均能从事正常生活及学习.1例单纯VSD修复患者出现VSD残余漏,术后1年复查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中度关闭不全,行AVR,目前已治愈.11例AVP患者中,轻度关闭不全8例(2例为肺动脉瓣下VSD,6例为围膜部VSD);轻-中度关闭不全2例(均为围膜部VSD);中度关闭不全1例(围膜部VSD),于术后5年行AVR后治愈.行全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1例,患者心律转为窦性心律.结论根据主动脉瓣垂的程度,合理处理VSD及主动脉瓣病变,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瓣脱垂 外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心脏时性功能不全以及心率变异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35例经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应用标准Bruce方案进行亚极量平板运动试验,同步监测血压和12导联心电图,记录运动前,运动中及恢复期的血压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心率变异、心肌缺血情况。结果235例冠心病患者平板运动试验中,3支冠脉病变者时性功能不全者合并有ST段改变,心率变异呈SDNN、HF明显低于单支病变者;并且冠脉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冠心病患者可通过心脏时功能预测冠脉病变情况,以降低冠脉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变时性功能 心率变异 冠脉事件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脑钠肽(BNP)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心脏时性的相关性。方法记录冠心病患者血浆BNP水平及心脏时性指标,包括rHR和HRR,并记录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计算Gensini评分,对比分析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稳定型心绞痛及不稳定型心绞痛3组患者血浆BNP水平及心脏时性指标差异。评价血浆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心脏时性指标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62例冠心病患者,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脏时性指标r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rson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浆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43,P〈0.05),与心脏时性指标rHR及HRR均呈负相关(r=-0.34,-0.40,均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BN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心脏时性指标rHR和HRR密切相关,对于评价冠心病心脏功能的改变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脑钠肽 心脏变时性
  • 简介:二尖瓣垂综合征(下称二)与β受体过敏征(简称β亢)多以心悸、胸痛、呼吸不畅,情绪激动时症状明显等为主诉就诊,临床上并不少见,据统计约占具有心血管症状患者的4%~8%,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且常伴神经衰弱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容易混淆。本文观察一组住院确诊的二及β亢患者的儿茶酚胺(CA)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

  • 标签: 儿茶酚胺 临床意义 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患者 心血管症状 就诊
  • 简介:目的验证国内研发的Jasper颅内电解可性弹簧圈在栓塞颅内动脉瘤临床应用中的非劣效性。方法试验为前瞻性、多中心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案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定。选择Hunt-Hess0~Ⅲ级的非宽颈颅内动脉瘤患者134例,其中使用Jasper弹簧圈(试验组)64例,使用电解可性弹簧圈(GDC)和Sapphire弹簧圈(对照组)70例。评估手术操作过程中,弹簧圈的临床性能(输送系统推送、定位、释放和回撤等操作的方便性与可靠性)及置入的成功率;术后1、6个月行改良Rankin评分;对术后即刻和6个月的造影结果进行评定;观察不良事件发生、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和卒中的发生率。结果①试验组共使用345枚Jasper弹簧圈,置入成功率为99.3%(344/345)。对照组为100%(304/304),两组弹簧圈的置入成功率和临床性能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试验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弹簧圈脱落、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动脉瘤破裂、血管穿孔等并发症。②改良Rankin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和卒中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试验组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闭塞率为(95.4±6.4)%,不完全闭塞6例(9.4%),完全闭塞58例(90.6%);对照组术后动脉瘤闭塞率为(94.8±5.5)%,不完全闭塞5例(7.1%),完全闭塞65例(92.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32例术后6个月获得血管造影随访。动脉瘤闭塞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Jasper颅内电解可性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与目前国外同类成熟产品相同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临床试验 弹簧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