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肺炎,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常迅速进展到严重阶段,因此需要早期得到重视和治疗。肺炎的发生常是隐匿的。虽然患有肺炎的人常常有典型的发热、面脸潮红、肺中痰鸣音和排出黄绿色痰等症状,肺炎常有和其它疾病相同的症状。由于肺炎常常被漏检,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肺炎已经成为死亡的首要原因。肺炎因为症状不具特异性,对任何年龄的患者来说,肺炎的诊断都很难,而老年人比年轻人来说症状更不典型。

  • 标签: 痰鸣音 肺炎球菌 细菌性肺炎 疫苗接种 流感疫苗 结合疫苗
  • 简介:目的探讨房颤(Af)发生前的心电图演变特点.方法分析74例Af发生前的静息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按年龄分为4个年龄组,按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分为A、B2组,比较不同年龄组Af发生前心电图改变与临床疾病关系.结果Af发生前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与患者的年龄段、原有器质性心脏病密切相关(84.6%).有的呈一过性,与迷走神经兴奋或受到外来刺激有关.结论在年龄较大或原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当心电图出现与Af密切相关的异常改变时,应考虑为Af前兆,采取积极的治疗,对阻止或延缓Af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心电图改变 房颤 器质性心脏病 治疗 延缓 不同年龄
  • 简介:如果你不能做有氧运动,举重可以帮助你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你可能听说过运动有助于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但是你也可以想象得到这意味着你需要进行有氧运动,以促进体重下降,而这样做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现在,哈佛大学和南丹麦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做重量训练的男性反而可以降低其患糖尿病的风险。

  • 标签: 防糖尿病 举重 有氧运动 2型糖尿病 体重下降 丹麦大学
  • 简介: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TCO)后发生传导阻滞的特点及转归。方法选择在我院施行VSD者TCO患者45例,术中2例、术后11例出现传导阻滞,动态观察患者术前心电图及术后出现传导阻滞的时间、类型及转归,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传导阻滞手术前后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6个月的发生率与术前无差异(P〉0.05)。其中2例术中反复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被迫中止手术;术后11例发生传导阻滞,其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3例、CRBBB并左前分支阻滞(CLAFB)2例、不完全性RBBB及LAFB各1例。除1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及1例CRBBB未恢复外,其余均在14d内恢复,结论传导阻滞是VSD者TCO常见并发症,多数可恢复正常。故VSD者TCO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肯定,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术 传导阻滞
  • 简介:在正常情况下,除Ⅲ导联中ST段可降低0.10mV以外,其他各导联中ST段降低均不应大于0.05mV,超过此标准即为ST段压低。临床上将其分为水平型、下斜型和下垂型等。以上表现均提示心肌缺血或者有其他器质性的损害。

  • 标签: ST段压低 机理 ST段降低 心肌缺血 Ⅲ导联 器质性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随访的49例病人的临床和造影资料.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病人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等29个变量与再狭窄的关系.结果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间,再狭窄组明显短于无再狭窄组.再狭窄组病人合并有糖尿病史比例较无狭窄组明显增多.Logistic回归分析:再狭窄与复查造影时间、术前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支架直径、支架植入后病变处管腔血流速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糖尿病史、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冠状动脉病变分类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病人发生再狭窄多在术后6个月以内.糖尿病史,术前TIMI血流分级,支架直径,ACC/AHA病变分型,支架植入后病变处管腔血流速度为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再狭窄 冠状动脉支架术
  • 简介:左室肥厚(LVH)是高血压最重要的并发症,在所有高血压患者中20%~30%可有LVH,高血压性LVH是引起猝死、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等的常见因素。LIFE的研究认为,不管用什么样的治疗方式或是否降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都会随LVH的消退而降低。Conrady等研究认为,通过严格控制血压水平可以逆转高血压LVH。逆转左心室肥厚的治疗能改善高血压病人的预后,并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就近年来逆转高血压LVH药物治疗的机制及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高血压患者 治疗方式 左室肥厚 逆转左心室肥厚 心血管疾病 生机
  • 简介:长期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炎症是机体对损伤的一种基本的生物学反应。然而,新近的研究发现,炎症同时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炎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的所有阶段并与冠心病的不同临床状态与临床表现形式有关。

  • 标签: 炎症机制 心脏X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表现 生物学反应 冠心病
  • 简介:高血压性左室肥厚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也是发生猝死率高的重要原因。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左房大小有关。为了解高血压病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对272例高血压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DCG)和超声心动图(UCG)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室性心律失常 高血压病 临床观察 高血压性左室肥厚 24H动态心电图 房性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治疗发生心律失常的机制及防治对策。方法对79例VSD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治疗。膜周部VSD单纯型50例,膨出瘤型28例,肌部VSD1例。选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2例,Sideris钮扣闭合装置16例,AmplatzerPDA封堵器45例,Amplatzer偏心型膜周部封堵器11例,Amplatzer肌部VSD封堵器1例。结果79例患者75例封堵成功(94.9%)。术后新出现心律失常31例(41.3%),其中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7例(22.7%),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4%),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6例(8%),室性早搏3例(4%),间歇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2.7%)。1例患者术前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第4天心电图表现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伴发阿—斯综合征。经紧急开胸心脏挤压,气管插管,安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器,复苏成功,出院时患者心电图恢复至术前状态。其余25例束支传导阻滞,其中5例应用强的松30mg/日,一周后仅有2例存在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存在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室性早搏,2例为一过性,1例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出院时室性早搏仍有591次/24小时。结论经导管封堵VSD,出现心律失常达41.3%,但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是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心导管插入术 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在体内对斯普拉一道来(Sprague.Dawley.sD)大鼠血管再狭窄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喂罗格列酮[(5mg·kg^-1·d^-1)溶于饮水中]4周;对照组喂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4周。4周后建立大鼠颈总动脉再狭窄模型,继续上述喂养2周后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核因子一KB(nuclearfactor—κB,NF—κB),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用形态测量法检测血管内膜厚度和面积。结果术后2周,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内膜厚度变薄,内膜面积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451±4.593)μmm(32.455±9.092)μm,P〈0.05;(0.017±0.005)mm^2vs.(0.052±0.013)mm^2,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NF.xB的水平明显受抑制,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814±0.0021vs0.1015±0.0038,P〈0.01;32.58%±1.75%眦24.36%±2.46%.P〈0.01).结论罗格列酮可阻止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内膜增κκκκ生.

  • 标签: 再狭窄 核因子-КB 大鼠 罗格列酮
  • 简介:心脏电讯报告说,“一项为期长达30年来的新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和继之发生的骨折之间的联系,这样的联系是第一次被证明。”对于“该研究报告,从1979年至2006年被诊断为心肌梗塞的3321位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居民与对照组的3321名社区的非心肌梗死样本进行年龄、性别、和年代的配对,

  • 标签: 非心肌梗死 骨折 明尼苏达州 心肌梗塞 对照组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对成年小鼠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梗死组(各24只),建立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采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神经干细胞,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脑梗死后7、14、21及28d时,损伤侧SVZ区、纹状体、皮质BrdU阳性细胞数及BrdU分别与微管相关蛋白Doublecortin(DCX)、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核心抗原(NeuN)双染细胞数的变化。结果:MCAO术后7d,脑梗死组损伤侧SVZ区、纹状体、皮质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假手术组与脑梗死组分别为45.0±5.6和245.0±26.1、0和201.9±21.3、0和159.3±16.4,14d后开始下降(P〈0.05)。脑梗死组MCAO术后7和14d,可在小鼠损伤侧SVZ区、纹状体观察到BrdU和DCX阳性细胞;术后28d,损伤侧纹状体可见BrdU和NeuN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多于假手术组(P〈0.05),BrdU和GFAP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可促进成年小鼠损伤侧SVZ区、纹状体及皮质的BrdU阳性细胞数增多,并诱导SVZ区干细胞向纹状体迁移且分化为神经细胞,从而促进SVZ区的神经发生

  • 标签: 脑梗塞 室管膜 神经发生
  • 简介: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MB)发生的危险因素及CMB与炎性介质的关系。方法收集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0例,经头颅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排除急性脑梗死,根据SWI结果分为2组,CMB组41例,其中深部/幕下型CMB23例和单纯脑叶型CMB18例,非CMB组139例。记录临床资料,检测炎性介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CMB组hs-CRP、IL-6和MMP-9水平均高于非CMB组(P〈0.01)。年龄、高血压、收缩压水平、腔隙性脑梗死灶数目、脑白质疏松评分(OR=1.105、8.545、1.617、6.243、1.117,P〈0.05)及hs-CRP、IL-6、MMP-9(OR=1.575、1.683、1.302,P〈0.05)是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CMB灶数目与腔隙性脑梗死灶数目、脑白质疏松评分(r=0.382、0.325,P〈0.05)及hs-CRP、IL-6、MMP-9水平(r=0.507、0.517、0.672,P〈0.05)呈线性正相关。结论高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及炎性介质水平均是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脑出血 C反应蛋白质 白细胞介素6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脑白质疏松症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性别、年龄、基础心率、基础收缩压及基础舒张压对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应发生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7年4月因晕厥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就诊且直立倾斜试验检查阳性患者761例,分为基础试验阳性者141例与激发试验阳性者620例,分析2种试验的阳性反应发生时间与性别、年龄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在基础试验中,与年龄≤30岁患者相比,年龄≥60岁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26.48±7.70)minvs(19.50±9.66)min,P〈0.05];与男性比较,女性阳性反应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12±9.94)minvs(21.32±9.54)min,P=0.023];男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随年龄增大呈逐渐延长的趋势,与年龄≤30岁、31~59岁男性患者相比,年龄≥60岁男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随年龄的增长,女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先延长后缩短,与年龄≤30岁、≥60岁女性患者比较,31~59岁女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有所延长,但三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激发试验中,与女性比较,男性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10)minvs6(5,9)min,P=0.007]。结论在基础试验阳性患者中,女性阳性反应发生时间较男性延迟,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性反应发生时间逐渐延迟。而在激发试验阳性患者中,仅发现男性患者出现阳性反应的时间比女性延迟,与其他因素无关。

  • 标签: 晕厥 血管迷走神经性 意识丧失 低血压 直立性 倾斜台试验
  • 简介:心律失常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对某些严重心律失常的正确分析、处理,以及是否及时,可直接影响手术的成功率,甚或危及患者生命。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资料为1990年以来手术者86例,男46例、女40例,年龄18~83(61±5.2)岁。冠心病56例:含急性心肌梗死(AMI)1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16……

  • 标签: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心律失常 手术并发症 处理方法
  • 简介:目的:了解柯萨奇B组病毒(CVB)在心脏疾病患者中的感染状况,探讨CVB感染与心血管疾病的内在关系。方法: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CVBIgG抗体和核酸检测。结果:心脏病组CVBIgG阳性率为44.8%(112/250),对照组抗体阳性率为16.7%(18/108),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CVBRNA检测结果显示,心脏病组阳性率为20.4%(51/250),对照组为3.7%(4/108).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心脏病患者中CVB感染较普遍,应引起重视。

  • 标签: 柯萨奇病毒感染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