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于1817年由英国医生JamesParkinson首先描述,多见于中老年人,部分患者发病时年龄较小,称为发性帕金森病(early-onsetParkinsonDisease,EOPD),具有不同于典型的PD病的特点,现就此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早发性帕金森病 PARKINSON DISEASE 中老年人 发病时
  • 简介:大约15%的人类癌症由病毒感染引起(表1),病毒是仅次于烟草的第二位致癌危险因素。将来,通过免疫接种大多数的感染可以预防,这样可在世界范围内显著降低癌症发病。人们在研究基因与肿瘤病毒蛋白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首次发现了致癌基因及肿瘤抑制基因的事实足以说明研究致癌病毒在动物及人体致癌作用的重要性。

  • 标签: 癌症 病毒感染 致癌基因 核心蛋白 免疫反应
  • 简介:皮肤可来源于任何皮肤结构。比如从来源于表皮成分(基底细胞和鳞状细胞)及黑素细胞(恶性黑素瘤),到少见情况下来源于血管(血管肉瘤),结缔组织(如隆突皮肤纤维肉瘤)和其他皮肤附属结构(如微囊性附属器)。皮肤也可被淋巴瘤细胞浸润(T细胞性和B细胞性)以及其他系统恶性疾病也可侵犯到皮肤。

  • 标签: 皮肤癌 皮肤纤维肉瘤 皮肤结构 血管肉瘤 恶性黑素瘤 鳞状细胞癌
  • 简介:我院2005年2月至2008年9月施行124例大部切除,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T2DM)36例。回顾分析大部切除术后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对T2DM患者术后血糖的影响,报告如下。

  • 标签: Roux—en—y胃空肠吻合术 糖尿病 血糖
  • 简介:留置管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护理操作技术,一般情况下都是按常规的《护理基础学》操作方法进行。笔者阅读了很多资料知道同行们根据丰富的临床经验针对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置管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探讨,现概述如下。

  • 标签: 留置胃管 护理
  • 简介:1临床资料女性,54岁,因“体检发现右乳成簇细小钙化4d”入院。体检:双乳、双腋窝、甲状腺及双颈侧区未见明显异常。乳腺钼靶示:右乳外上见较多成簇细小钙化。乳腺彩超:双乳腺增生。甲状腺彩超:甲状腺右叶可见一异常回声,大小约11mm×6mm,边界可见,形态较规则,以低回声为主,内回声不均质,其内见较多团状及粗大强回声伴声影,加彩后其内见条状血流信号;进一步行甲状腺超声造影检查提示甲状腺癌不能除外。完善术前准备后行右乳钼靶导丝定位下钙化灶切除活检+甲状腺手术,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示:右乳腺组织增生活跃,原位不能除外,需待术后石蜡病检确诊;右甲状腺微小乳头状,遂行双侧甲状腺全切+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后重庆医科大学病理检测中心诊断:右甲状腺微小乳头状;右乳原位(导管内)。补行右乳单纯乳房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可,顺利出院,长期口服左旋甲状腺素片(优甲乐,150μg,qd),门诊定期随访。

  • 标签: 乳腺原位癌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 简介:目的比较两种管固定方法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留置管鼻饲患者60例为对照组,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6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棉线管固定方法,观察组采用双耳挂式管固定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管滑脱率,固定管处皮肤受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管滑脱率、固定管处皮肤受损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耳挂式管固定方法可靠、舒适,取材方便、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胃管固定 棉线固定法 双耳挂式固定法
  • 简介: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消化内科常见、多发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食管对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的防御机制下降以及酸、胃蛋白酶、胆盐和胰酶对食管粘膜的攻击作用有关。其典型症状态包括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等,其疾病谱包括了反流性食管炎(RE)、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研究进展 胃蛋白酶 胆盐 胰酶
  • 简介:管置入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一项护理操作。由于脑卒中或其他原因引起因昏迷、球麻痹不能自己进食,为保证其摄入足够营养,满足机体的代谢需要,或防止误吸和及时注入药物,监测内变化,往往需要安置管进行鼻饲食物及药物。脑卒中伴意识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病人随时都有发生误吸的可能,即刻留置鼻管可以将这种可能降低。留置鼻饲管与其他留置管相比,营养的吸收要快15h以上,而带来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并不增加,国内外均认为留置鼻饲管能更快的达到护理目的。

  • 标签: 神经内科 胃管 改良 综述
  • 简介:目的:探索胃镜检出恶性病变患者的发病及胃镜、病理特点。方法:对我院1990~2009年胃镜诊断的3460例恶性病变患者按不同年龄分组进行胃镜及病理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3460例恶性病变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2.26:1),但年龄≤40岁组男女差别不大。50岁以上发病明显增高,特别是60~70岁发病率最高。胃窦部为胃癌的高发部位,年龄440岁组以体和胃窦为主,而60岁以上患者贲门食管连接部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年龄440岁组病理类型以分化差、恶性程度高的低分化腺癌和印戒细胞为主,随着年龄增长.病理类型逐渐趋向于以中分化管状腺癌、高分化管状腺癌为主。淋巴瘤多发于体、胃窦部,胃镜下表现以多发性溃疡病灶为主。结论:恶性病变的发病与年龄、性别密切相关,不同年龄组胃癌的发生部位、病理特点各不相同,应引起重视,同时应提高对青年人胃癌的认识,提倡和重视胃镜检查普及,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标签: 胃癌 胃镜检查 病理
  • 简介:脑卒中患者常因不能进食需留置管给予营养支持和灌注药物等。但时常发生插管困难,增加了患者痛苦,并耗费护士不少时间和精力。为了提高该类患者插管的成功率,现根据有关方面资料及我科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78例脑卒中患者鼻饲插管困难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 标签: 脑卒中 插胃管 原因分析
  • 简介:解除癌症病人的疼痛是一个重要而经常被忽视的医疗问题,据wTO的估计,全世界每天有300~350万人遭受着痛的折磨,得不到及时处理,晚期病人50%~70%以疼痛为主诉,其中50%属于剧烈疼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疼痛不仅给病人躯体带来不适,而且对精神、心理、体质等方面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人说:“疾病可以伤害肉体,而疼痛可以摧毁灵魂”,对癌症患者的护理可以说就是对疼痛的护理。现将近几年性疼痛的护理状况综述如下。

  • 标签: 癌性疼痛 护理进展 癌症病人 医疗问题 及时处理 晚期病人
  • 简介:维A酸时代前急性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急性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临床上表现为骨髓或外周血中异常的幼粒细胞聚集,血纤蛋白原减少,易发生严重的出、凝血并发症,以致患者早期死亡。瑞典学者Hillestad在1957年报道了3例患者.病程表现极其凶险并具有严重的出血倾向。患者外周血中可见到大量幼粒细胞。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诱导分化 靶向治疗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女,71岁。因发现左侧乳腺肿物1年半,确诊左乳腺癌1年于2016年1月4日入院。体格检查: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双乳不对称.双乳皮肤无皮下静脉曲张,无水肿及橘皮样改变。左侧乳房外下象限可触及一大小约6.0cm×5.0cm的实性肿物,质硬,界限不清,活动度差,伴压痛,皮肤红肿破溃,伴乳头内陷,挤压乳头有血性溢液。同侧腋下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质韧,活动度可,较大者约2.5cm×1.0cm×1.0cm。

  • 标签: 乳腺恶性肿瘤 乳腺肌上皮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