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心肌梗死后造成的大面积心肌坏死或顿抑常使患者发生严重心功能不全,而自体细胞移植治疗坏死心肌技术的出现使其成为一项有前景的治疗策略。此项治疗方法目前分两种方式:①骨髓干细胞活化或种植使心肌再生,②取包括自体心肌,骨骼肌,血管平滑肌等细胞在内的成熟活细胞扩增并种植到心肌坏死区域。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各国的医疗和研究人员对心肌移植的可行性做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并成功的将骨骼肌种植存人体心脏,

  • 标签: 自体细胞移植 治疗 坏死心肌 研究进展 心肌梗死
  • 简介:干细胞移植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及糖尿病足的新技术。本研究拟比较瑞芬太尼、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糖尿病足自体干细胞移植静脉麻醉的效果,探讨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 标签: 糖尿病足 干细胞移植 静脉麻醉
  • 简介:慢性胰腺炎(chronicpancreatitis,CP)是由于饮酒、遗传、胆石、代谢、畸形等各种因素造成的胰腺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持续性、不可逆性损害。其临床表现为顽固性腹痛及胰腺内、外分泌功能进行性下降。目前治疗慢性胰腺炎的主要目的是解除患者的疼痛并尽可能保留胰腺的分泌功能。当前外科治疗慢性胰腺炎的主要方式有胰腺切除、神经阻断和胰管减压引流等。近年来,全胰腺切除联合胰岛自体移植因保留了部分胰岛细胞功能而受到人们重视。大多数人在行全胰腺切除联合胰岛自体移植后,腹痛症状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同时因其保留了胰岛细胞的部分功能,有效减少了术后胰源性糖尿病的发生。

  • 标签: 慢性胰腺炎 胰岛自体移植 胰腺切除
  • 简介: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迅速进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血栓形成。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过程,局部及全身的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冠状动脉内膜炎症的发展高度相关,斑块内的炎症反应可能是造成斑块不稳定和破裂的关键因素。

  • 标签: 冠心病 血清C反应蛋白 炎症 冠状动脉 并发症 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作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继发性甲旁亢”)的累计发病率占慢性肾衰竭患者的20%~80%。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继发性甲旁亢15例行腔镜下甲状旁腺全切加部分组织自体前臂移植术,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腔镜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自体移植
  • 简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由骨髓中的浆细胞单克隆性增生引起。典型临床表现为骨骼系统破坏,如病理性骨折、本.周蛋白尿、贫血以及慢性肾功能不全.并伴随高钙血症、血沉增快及免疫球蛋白电泳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峰等。MM常规化学治疗(化疗)反应率低,其中位生存期多为2~3年。临床研究证明经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反应率并延长生存期。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移植 血液系统疾病
  • 简介:对心脏疾患发生机制理解的深入及治疗手段的更新使心血管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存期也大大延长.但随着疾病的进展将出现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及心室重构并最终导致难以控制的心力衰竭.成熟心肌细胞坏死后不能或不能充分进行自我修复已成为不争事实,心脏移植曾被认为是唯一可以彻底改变心肌收缩功能单位丧失状态的手段.但是,由于供体来源有限且费用高昂、手术风险大等原因,其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近年来,细胞心肌成形治疗(cellularcardiomyoplasy,CCM)的研究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 标签: 细胞心肌成形 治疗手段 心力衰竭 自体 心血管病患者 成熟心肌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老年女性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共182例,按照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106例(女性44例,男性62例),中青年组(〈65岁)76例(女性19例,男性57例)。分别在两组中对比分析女性与男性的血清胆红素。结果老年女性冠心病组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明显低于老年男性(P〈0.01);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男性(P〈0.01或P〈0.05)。结论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可能是老年女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女性
  • 简介: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恶性淋巴瘤患者1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3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5例;移植前状态CRl8例,CR26例,PR4例。外周血造血千细胞动员采用大剂量环磷酰胺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疗,预处理采用司莫司汀、阿糖胞苷、依托泊苷以及马法兰联合治疗方式。结果患者进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均采集到足够的干细胞。平均MNC为(5.97±1.24)×10^8/kg。平均CD34^+为(4.46±1.03)×10^6/kg。治疗18例患者,无移植相关死亡病例;移植治疗后随访6~66个月,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为66.7%。结论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中心的序贯疗法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较为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恶性淋巴瘤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男性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06例年龄≥60岁的老年男性,采用酶联免疫(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分析其与年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清钙、肾脏病膳食改良试验(MDRD)公式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以及血糖的相关性。结果:①血清胎球蛋白A与年龄、血清hs—CRP、BUN及Scr呈显著负相关;与血清钙以及eGFR呈显著正相关;在校正年龄、hs—CRP、eGFR及血清钙后,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与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h血糖(PB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2319,P=0.025;r:0.2525.P=0.016)。②PBG、eGFR和血清hs—CRP是血清胎球蛋白A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分别为0.517、0.282和-0.371,以胎球蛋白A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为血清胎球蛋白A(g/L)=0.243—0.002x血清hs—CRP+0.001×eGFR+O.011×PBG。③高胎球蛋白A组(≥0.45g/L)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低胎球蛋白A组(〈0.45g/L)(52%比32%).且有统计学意义(Χ^2=4.003.P〈0.05)。结论:胎球蛋白A水平与老年男性的血清hs—CRP呈负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eGFR的下降而下降;胎球蛋白A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高胎球蛋白A水平可能与老年男性患者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相关。

  • 标签: 胎球蛋白A 老年男性 高敏C反应蛋白 肾小球滤过率 代谢综合征
  • 简介:目的了解广西天等县学龄前后儿童(3~12岁)维生素A缺乏病的流行病特征。为有关部门制定预防VA缺乏病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本县3个乡镇的6个村107名儿童作观察对象,抽取观察对象的静脉血,送国家中心实验室用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VA。结果本调查儿童血清VA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学龄前儿童VA水平低于学龄期儿童。vA缺乏率高于学龄后儿童;城镇儿童血清VA水平高于乡村。VA缺乏率低于乡村。结论VA缺乏病、VA边缘缺乏病是天等县学龄前后儿童营养缺乏病之一。尤其是乡村的学龄前儿童。因此,我们要对这些重点人群的膳食结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

  • 标签: 维生素A 缺乏率 边缘缺乏率 高发人群
  • 简介:<正>肝硬化组97例,正常对照组30例血清生长因子β1分别为(40.38±5.8)和(20.37±3.0)ng/L(ELISA法)。认为生长因子β1水平增高对诊断肝硬化有重要

  • 标签: 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图对低血钾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于175例低血钾患者的心电图与血清钾浓度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心电图诊断低钾血症准确率为89.1%,优于血清钾测定(68.0%)。血清钾高低与心电图改变程度并不绝对一致,但心电图低血钾改变发生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血清钾浓度均呈负相关(rs=-0.54,P〈0.01),随血钾浓度的降低而递增。结论心电图对低血钾改变的反映比血清钾测定更准确,可作为诊断低血钾,判定其严重程度和观察疗效的重要指标。

  • 标签: 心电图 血清钾 低钾血症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城市学龄儿童肥胖的关系。方法收集青岛市的2个城市社区人群中224例7-13岁学龄儿童资料,男121例,女103例,平均年龄10.1岁。对所有入选儿童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和体检。按照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分类标准,将研究对象分成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3组,测量其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取空腹静脉血检测其血糖、血尿酸、血脂,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在所调查的224例学龄儿童中,3组儿童的血清白介素-6浓度分别为14.80±7.55pg/ml,24.92±7.81pg/ml,36.03±6.56pg/ml,3组儿童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分别为30.03±4.76pg/ml,49.19±6.29pg/ml,55.78±4.90pg/ml。3组间逐渐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与BMI呈线性关系。偏相关分析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血压、血脂、血糖的影响后,血清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仍与肥胖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52,P〈0.001,0.660,P〈0.001。结论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城市学龄儿童肥胖显著相关。

  • 标签: 学龄儿童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肥胖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与血脂的综合指数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将80名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分为2组:CHD组与对照组(冠状动脉正常).测定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IL),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计算出其综合指数:LDL-C/(HDL-C+TBIL)和TC/(HDL-C+TBIL),分析其与CHD之间的关系.结果CHD患者血清TBIL水平明显低于非冠心病患者(P<0.05).CHD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DL-C/(HDL-C+TBIL)比值,TC/(HDL-C+TBIL)比值水平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TC,LDL-C,LDL-C/(HDL-C+TBIL),TC/(HDL-C+TBIL)可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它们为CHD的危险因素.结论CHD的发生与TBIL的降低有一定的相关性,综合考虑血脂、血清胆红素与血脂的综合指数有助于CHD的诊断.

  • 标签: 胆红素 脂质 冠心病 综合指数 血脂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8例,发病在24h内的ACS患者88例,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6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52例.测定其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并与40例健康人进行对照比较.ACS患者于发病第7天和第14天时分别复查上述指标.结果SAP患者其血清Tbil和Ibi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ACS患者无论是UAP还是AMI,其Tibl和Ibi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CS患者发病第7天即显著下降(P<0.05),第14天时又有进一步降低.而Dbil水平在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CS患者在发病后其Tbil和Ibil水平明显升高,发病7~14天后即显著降低.Tbil和Ibil水平的升高可能与斑块活化、不稳定有关.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稳定性心绞痛 血清胆红素
  • 简介:30例白血病、淋巴瘤患者分成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两组各15例。预处理慢粒采用Bu/Cy方案,淋巴瘤用BEAC方案。在移植35日后,患者无感染、发热,白细胞数上升至1.5×10^9/L时进行骨髓穿刺。结果:两组骨髓增生良好各73%,增生不良各27%(均为P〉0.05);

  • 标签: 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系统 EAC方案 骨髓穿刺 白细胞 骨髓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