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从人源性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抗人D-单克隆抗体,构建一种导向溶栓抗体。方法: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血栓病人的抗体库,从中淘选出能与血栓主要成份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D-有特异结合作用的抗体。将抗体在XL1-B1u中可溶性表达。再利用抗D-鼠源抗体进行竞争ELISA检验。证实抗体与D-结合的活性。结果:获得抗人D-单克隆抗体D13株。并成功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可溶性表达.ELISA检测中显示与D-结合的优势。结论:该抗体株D13可供进一步开展导向溶栓剂的研究。

  • 标签: 人源抗D-二聚体抗体 噬菌体展示 导向溶栓
  • 简介:目的:探讨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血浆中D-浓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浆D-浓度,并与同期42例水肿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比较。结果: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血浆中D-浓度水平显著高于水肿型急性胰腺炎患者(P〈0.05)。结论:血浆D-含量变化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病程演变关系密切;早期检测血浆D-浓度水平对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病情的判断与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D-二聚体 早期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浆D-变化与进展性颅内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颅脑损伤(进展性出血组36例和非进展件出血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者血浆中D-的含量,分析其与进展性出血的关系.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78例患者中恢复良好39例,中残23例,重残11例,死亡5例.进展性出血组的血浆D-(8.32±4.16)mg/L明显高于非进展性出血组的(3.88±2.57)mg/L,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血浆D-水平升高,它可作为外伤后是否出现进展性颅内出血的参考指标之一.

  • 标签: 颅脑损伤 出血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滴水双电凝镊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对甲状旁腺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例在我院行择期甲状腺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应用超声刀结合滴水双电凝镊对研究组患者实施治疗,应用超声刀结合普通双电凝镊对照1组患者实施治疗,应用超声刀结合传统结扎方法对照2组患者实施治疗,对比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发现甲状旁腺的枚数、术后1天、7天、1月、3月甲状旁腺素水平和血钙值。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对照1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与对照2组患者比较更短、出血量更少,P<0.05。研究组术中发现甲状旁腺的枚数较参对照2组多,P<0.05,与对照1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的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率为3.7%,低于对照1组患者的18.5%和对照2组的38.5%,P<0.05。无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结论滴水双电凝镊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利于保护患者甲状旁腺功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检测血浆D-、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的含量变化在诊断及预防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下肢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有无DVT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d和3d检测两组血浆DD、hs-CRP、IL-6、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DD、hs-CRP和IL-6的血清浓度在手术后1d及3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d研究组P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d研究组PT、APT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动态检测血浆DD、hs-CRP和IL-6的含量在下肢骨折术后DVT的早期诊断及预防上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下肢骨折 D-二聚体 超敏C反应蛋白 白介素-6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质疏松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采取椎后凸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椎压缩性骨折患者5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其按照随机双盲法原则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椎成形术,研究组则采用椎后凸成形术,观察对比两组术前术后疼痛评分(VAS评分)、手术时间、累计透视时间、椎注入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以及术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ID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以及累计透视时间比较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锥体骨水泥注入量以及骨水泥渗漏发生以及术后OID评分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研究组住院费用较对照组少,差异显著(P<0.05)。结论椎后凸成形术用于骨质疏松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且产生医疗费用较少,值得推广。

  • 标签: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会阴伤口裂开采用新技巧次缝合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从2009年8月至2014年8月共发生120例会阴伤口裂开,随机分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行次缝合,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再次裂开例数方面观察,结果两组在术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愈合时间,再次裂开例数方面差异有显著性(﹤0.05),结论开展此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效果好,创伤小、易掌握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会阴伤口裂开 二次缝合 新技巧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酶解法来提取藤茶中的氢杨梅素,并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其含量。对酶解法的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并通过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酶解法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为50℃,酶解时间为3个小时,酶用量为6mg,pH为4.5。此条件下氢杨梅素的提取率为33.37%。该工艺稳定可行,为藤茶中氢杨梅素的提取开辟了新途径。

  • 标签: 藤茶 二氢杨梅素 提取工艺 正交试验
  •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相关因素,观察急诊溶栓治疗的诊断―用药时间的改善情况及溶栓疗效。方法:分别从发病时间(溶栓时间窗)、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探讨对溶栓治疗的影响,结合诊断―用药时间分析我院溶栓治疗的再通率情况。结果:影响溶栓治疗的最主要因素依次为时间窗、年龄、心功能(KillipⅢ级)、non-STE、心源性休克等;急诊科诊断―用药时间为101.9min;溶栓再通率为83.3%。结论:急诊科开始溶栓所需要的时间明显缩短,再通率也明显增加,影响溶栓最主要的因素为发病时间窗、年龄及疾病严重程度等,提示在级医院急诊溶栓治疗可能是首选措施。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再通率 急诊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尖瓣成形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总结分析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全程监测的17例尖瓣成形手术,即开胸前观察尖瓣及其附属结构的形态及功能,并与手术中所见对照其符合率;心脏复跳后,再次观察尖瓣成形瓣膜的形态、功能以及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结果17例患者中,12例患者进行尖瓣成形手术,术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观察后,更改手术方式3例,心脏复跳后指导再次手术2例,全组均未出现术后瓣膜狭窄或瓣周漏。结论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尖瓣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评价及预后估测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并可有效避免次开胸手术。

  • 标签: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二尖瓣成形术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实施甲双胍、达英-35联合疗法的效果。方法从我院随机抽选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抽选80例,按抽样法将其分成不同疗法组达英-35疗法对照组、达英-35联合甲双胍疗法试验组,统计预后的疾病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疾病效果为95.0%,对照组疾病效果为72.5%,统计有区别。结论临床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实施甲双胍、达英-35联合疗法作用显著,可改善病症,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能和疾病效果,值得借鉴。

  • 标签: 二甲双胍 达英-35 多囊卵巢综合征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率震荡(HRT)与心功能?N末端脑钠肽前(NT-proBNP)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62例老年CHF患者作为观察组(心衰组),44例老年非心衰心脏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非心衰组),检测指标包括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NT-proBNP等?结果CHF患者TO?TS与LVEDD?NT-proBNP呈负相关,与LVEF呈正相关(P<0.05或P<0.01);NT-proBNP与LVEF呈负相关,与LVEDD呈正相关(P<0.01)?CHF患者LVEF越低,LVEDD越大,TS值越低,血浆NT-proBNP水平越高?中重度心衰者HRT值与轻度心衰者?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RT可作为一种评估CH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有一定实用价值的无创检测指标?

  • 标签: 心力衰竭 心功能 N末端脑钠肽前体 心率震荡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次经尿道电切加术中粘膜下注射吡柔比星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0例首次接受电切术治疗表浅性膀胱肿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后每周进行1次灌注治疗,6周后延迟至每月1次,治疗1年,观察组术后5周左右进行次经尿道电切加术中粘膜下注射吡柔比星,后续治疗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情况,以及大量出血、电切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都取得了成功,膀胱肿瘤切除率达到了100%,在随访期间内,观察组仅有8例患者复发,占22.8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48.57%)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电切术相比,次经尿道电切加术中粘膜下注射吡柔比星治疗表浅性膀胱肿瘤同样安全、有效,肿瘤的复发率更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二次经尿道电切 粘膜下注射 吡柔比星 表浅性膀胱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