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低温在急性脑梗死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和护理措施。[方法]对65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温治疗和护理。[结果]低温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低温治疗期间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仅有寒战等不适表现,除2例肺部感染外,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低温治疗可以促进惠性脑梗死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低温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亚低温疗法 护理
  • 简介:摘要: 低温治疗应用药物和物理的方法 ,使患者体 温 降低 以达到 治疗 目的 ,过去 主要 用 于重 型颅脑 损 伤 ,随着对低温治疗 的研究深入和监测水平的提 高,促进其在危重症中的临床应用[1】。

  • 标签: 亚低温治疗 ICU 监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重症脑梗塞患者实施低温治疗的护理作用。方法:选取自2020年7月~2022年7月到我院就诊的92例脑梗塞患者。采用奇偶分组法均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为46例。参照组行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加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程度。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成立(P

  • 标签: 亚低温治疗 重症脑梗塞患者 治疗效果 护理满意程度
  • 简介:近10年来,大量实验研究证明,低温33℃~35℃能减轻外伤后脑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初步临床应用亦获得肯定效果。我科2004年2月-2006年1月,应用低温和常规治疗两种方法对68例重型颅脑伤病人(GCS≤8分)进行分组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分组治疗 亚低温 护理 疗效 初步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护理计划在血管内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实施的临床可行性。方法:一比一分组,样本共计14例,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接诊,研究组行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干预。对比护理质量、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死亡率。结果:研究组护理质量、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均优于对照组。直观对比差异较为显著,经计算后为P<0.05;两组样本中均未出现死亡病例,              P>0.05。结论: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血管内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积极作用,提高护理质量,尽可能改善患者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 标签: 血管 亚低温 重型颅脑损伤 护理
  • 简介:报道了1999年6月~2001年6月15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采用低温治疗期间的监护及护理情况,认为在低温持续期合理调控低温持续时间,密切监测病人的体温,颅内压脑灌注压,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正确应用冬眠合剂,加强营养等是配合低温治疗的重要护理措施.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治疗 监护 护理 冬眠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3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2~24小时人院开始采用冰毯机+冬眠肌松剂十呼吸机辅助呼吸降温,经4~12小时将病人肛温控制在33~35℃之间,维持2~10天,复温采用自然复温法,并对其进行监护.结果依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Ⅱ级2例,Ⅲ级10例,Ⅳ6例,Ⅴ级2例,死亡3例,病死率13.0%.结论低温治疗期控制温度、安全复温、加强生命体征、颅内压、体温及循环系统功能的监护,注意营养支持护理,是确保临床疗效,降低病人病死率、致残率,改善预后的有效措施.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治疗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型脑外伤并发脑梗死患者,低温治疗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中,2020.12-2022.11为参考阶段,以本院诊疗的68例中型脑外伤并发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值抽签,研究对象均分两组,一组是参照组(n=34),一组视为观察组(n=34),参照组,传统手术治疗,术后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低温状态下,开展手术治疗,术后予以针对干预护理,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治疗前,参照组,水肿体积(90.40±7.67),颅内压(26.2±6.0),观察组,水肿体积(91.00±7.15),颅内压(25.3±6.0),基于数据分析可知,两组变化极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参照组,水肿体积(84.55±8.95),颅内压(26.1±3.4),观察组,水肿体积(73.55±6.44),颅内压(19.5±3.4),基于实际数据来看,数值变化突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脑外伤并发脑梗死患者,低温治疗过程中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强化患者生存率,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重型脑外伤 并发脑梗死 亚低温治疗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预防低温治疗患者骶尾部皮肤受损护理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9月行低温治疗患者86例,随机分组,实验组对43例患者进行了骶尾部皮肤的护理干预,4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并进行常规的皮肤护理,观察患者骶尾部皮肤情况,统计皮肤受损的发生率。结果43例实验组患者无骶尾部皮肤受损发生,而43例对照组患者有5例发生不同程度的骶尾部皮肤损伤。结论通过对低温治疗患者的皮肤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有效避免了骶尾部皮肤受损的发生,且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亚低温治疗 骶尾部 皮肤受损 3M聚酯泡沫敷料
  • 简介: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导致生理及智力残障的主要原因,83%的脑卒中是由于脑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缺血性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通过2个途径:一是溶栓治疗;二是阻止缺血引起的脑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及生化反应,防止神经元的死亡,即神经保护治疗。近年来,低温作为脑保护的方法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证实了低温和溶栓治疗的有机结合可以明显减轻脑梗死再灌注损伤,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脑卒中 溶栓治疗 亚低温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低温治疗在院前心肺复苏中的临床研究。方法:研究截取的时间区间在2019年7月-2020年7月期间,以我院收治的100例院前心脏骤停的患者为调查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50例患者选择头颈部体表降温治疗,并设为常规组,余下50例患者选择低温联合头颈部体表降温治疗,并设为研究组,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 标签:
  • 简介:总结2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行全身低温治疗的护理。护理重点为治疗期间维持目标体温的稳定,密切监测神经系统症状,持续心肺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的变化,加强全身皮肤护理及营养支持。经精心治疗和护理,16例患儿好转出院,无明显并发症发生,4例患儿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

  • 标签: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亚低温治疗 护理
  • 简介:颅脑损伤是一种创伤性疾病,病死率为58%,而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高达70%~80%。众所周知,低温能降低病人的颅内压、脑代谢率和脑血流量,特别是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早中期使用,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低温脑保护即是将病人体温维持在32℃~35℃,以降低病人脑组织耗氧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恢复的一种临床治疗脑损伤的方法。江基尧等120于1993年首先将28℃~35℃的轻中度低温称为低温,并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但由于32℃以下低温可能引起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所以国内多采用32℃~35℃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 标签: 亚低温脑保护 临床应用 重型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病人 护理 创伤性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低温治疗过程中适宜的复温速率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31例低温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复温速率分别控制为〈0.05%/h、0.05-0.09%/h和0.10~0.25℃/h。收集复温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颅内压变化、格拉斯哥评分及并发症等资料进行评定。结果患者复温达36.5℃时,复温速率〉O.10%/h组患者的颅内压值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3组患者格拉斯哥评分、生命体征及检验结果、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低温治疗复温速率应控制于0.10℃/h以下。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治疗 复温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精细化护理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实施低温治疗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采用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4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式,分为干预组和对比组,给予干预组精细化护理,给予对比组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最终的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对比可见,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水平均优于对比组,呈P<0.05。结论:给予心跳呼吸骤停实施低温治疗中的患者精细化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推动其病情的恢复,可在治疗护理中实施推广使用。

  • 标签: 精细化护理 心跳呼吸骤停 亚低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实验研究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使用头部低温治疗的方法是否有良好积极的作用。方法 实验对象选自我院在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诊治的患有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新生儿,一共是有20个实验对象,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是参考组有10人,按照临床上常规的方法进行监测和护理;另一组是实验组有10人,在常规监测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患病儿童头部进行低温处理进行治疗。在患病的72h内对两组进行进行各项身体指标的监测与护理,并对比治疗情况。结果 根据对比72h内的各项指标,其中实验组患病儿童的心率指数相较参考组来说有较好的恢复情况且差异明显(P<0.05);而其他指标之间的差距并不显著,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针对新生儿出生后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病时,加入头部低温治疗方法,不仅能够帮助新生儿保护脑部功能,还能维持良好的身体机能,在患病后72h之内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 标签: 头部 亚低温 新生儿 缺血缺氧性脑疾病 监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析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低温治疗的护理要点以及干预效果。方法:对此次入组样本均为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共计40例,对比两组神经功能与预后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神经功能恢复和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比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低温护理对改善重症脑外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亚低温治疗 重症颅脑外伤 护理要点 护理效果
  • 简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围生期窒息导致新生儿脑的缺氧损害而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一种疾病,是围生期新生儿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并可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如智力低下、癫痫、脑性瘫痪、痉挛和共济失调等。近年来,由于产科监护技术的进展,其发病率远超过产伤性颅内出血,成为围生期足月儿脑损伤最常见的原因。如何有效治疗HIE,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瑞典的Miller和Westin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提出低温治疗窒息的概念,即窒息时通过迅速降温可使机体在缺氧情况下重建氧的供需平衡,以提高存活率、减少神经后遗症。由于Silverman等1958年报道低温可增加住院新生儿病死率,以及后来研究证明寒冷损伤确有不良影响,于是对低温的研究趋于停止。

  • 标签: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头部亚低温疗法 有效治疗 围生期窒息 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神经后遗症
  • 简介:【摘要】 目的 总结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胃肠道护理体会。方法 在 18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低温治疗期间,做好基础护理、生命体征的监护及胃肠道护理等措施。结果 本研究中 24小时内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 5例,其中出血量较多的有 3例;在低温治疗第一天内胃潴留的有 16例,其中胃潴留量较多的有 12例;第三天内胃潴留的有 15例,其中胃潴留量较多的有 13例,置入空肠营养管的有 4例;在低温治疗四天内通便(包括自解和灌肠)的有 8例。结论 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低温治疗中,规范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尽快恢复胃肠道功能,对于患者长期生存有显著意义。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治疗 胃肠道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