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总结1例扭转坏死切除空肠造口术后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术前的肠道准备;术后妥善固定导管,保持各导管通畅;规范液体治疗,合理应用镇痛药物,缓解患儿疼痛;制定外和内营养结合的治疗方案,使患儿可以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基础护理,防止继发性感染。通过治疗和护理,患儿1期手术后第47天顺利完成2期手术目标,2期手术后第25天体重达到5kg出院,出院后随访,营养状况达到标准体重。

  • 标签: 空肠造瘘 肠扭转 肠内营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例腰椎骨折伴坏死术后回肠造口的护理体会。方法:护理要点基于全面的造口评估和患者的康复整体评估后,对回肠造口患者进行康复期分阶段护理,观察护理结果。结果:康复一月后患者可短距离独立步行,造口周围粪水性皮炎改善,造口未发生回缩,患者顺利出院,熟练掌握了造口护理方法。结论:医、治、护团队协作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正确的造口护理及护理指导促进并发症愈合是确保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生活、工作,提高生活质量关键。

  • 标签: 肠造口 肠坏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降低ICU创伤患者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的方法。方法:选择我院在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ICU创伤后内营养支持患者63例,其中喂养耐受患者31例作为对照组,喂养不耐受患者32例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创伤类型,并对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糖、内营养开始时间、昏迷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ICU创伤患者 肠内营养 不耐受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对于降低内营养期间堵管发生的作用。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抽取2022年1月至2月我院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实施内营养的159例患者作为实施后组。利用品管圈对内营养期间的堵管情况进行基线调查、原因分析、对策拟定、实施评价,制订规范化的内营养护理流程并推广实施,促进封管和堵管的规范处理执行流程,制作通俗易懂的健康宣教手册,完善合理用药配伍,配合个体化的功能锻炼计划等措施。将2022年10月至12月未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实施内营养支持治疗的162例患者作为实施前组。对比品管圈实施前后内营养期间堵管的发生。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实施后组内营养期间堵管发生3.77%,低于实施前组的9.25%(x²=3.949,P=0.047)。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内营养期间堵管的发生

  • 标签: 品管圈 鼻空肠管 肠内营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科重症病人用集束化护理对提升内营养执行的价值。方法:择取2020年11月-2022年10月本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接诊重症病人58名。试验组采取集束化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内营养执行等指标。结果:关于内营养执行,试验组数据96.55%,和对照组数据79.31%相比更高(P<0.05)。关于低血清白蛋白:试验组发生3.45%,和对照组数据31.03%相比更低(P<0.05)。关于满意度:试验组数据96.55%,和对照组数据75.86%相比更高(P<0.05)。结论:神经内科重症病人用集束化护理,内营养执行更高,低血清白蛋白发生更低,满意度改善也更加明显。

  • 标签: 神经内科 重症 集束化护理 肠内营养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雷火灸干预后对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清洁的疗效观察。方法 在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选取100例镜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组,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50例),研究组患者接受雷火灸干预(50例),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统计患者清洁度评分、不良反应、患者满意度,获取各项数据后统计学分析。结果 统计两组研究数据,两组患者肠道清洁度评分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患者满意度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雷火灸干预后对镜检查清洁起到明显作用,同时患者不良反应降低,满意度提升,临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雷火灸 肠镜检查 清洁率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重症监护室的机械通气患者,应用早期内支持方法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抽选我院重症监护室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接诊的204例需要采用机械通气手段来辅助呼吸的患者,分两组对其进行48 h内营养支持以及早期内营养支持,各组人数均为102,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研究中,需要对两组患者的营养水平、免疫功能、营养不良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住院时长及机械通气时长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血清总蛋白水平要比实验组低,但血红蛋白和人血白蛋白水平要比48 h高;干预后,对照组的CD3’、CD4’和CD4’/CD8’水平都要高于实验组,只有CD8’水平低于实验组;对照组的营养不良比实验组低21.5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则比实验组低17.65个百分点;无论是住院时长还是机械通气时长,都是对照组更短。结论:对重症监护室的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的过程当中,向其展开早期内营养支持,所产生的效果比较好,患者的抵抗力可以出现明显提升,有效降低了营养不良的风险,减少甚至是避免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对住院和机械通气时间的缩短也有重大意义,应该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 标签: ICU机械通气患者 早期肠内营养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危重患者进行改良内营养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本院于2023年2月-6月接收的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营养支持)和观察组(改良内营养),每组50例,将两组的营养指标变化情况、误吸发生情况等进行对比。结果:鼻饲后,观察组的血红蛋白、白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平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误吸、感染性并发症、吸入性肺炎发生分别为0.00%、2.00%、2.00%,均低于对照组的6.00%、10.00%、6.00%(P<0.05)。结论:将改良内营养护理运用于危重患者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营养状况,同时可以预防误吸、感染性并发症等情况的发生。

  • 标签: 改良肠内营养护理 危重患者 营养指标 误吸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内营养护理方法降低危重病人误吸发生的效果评价。方法 选取70例患者进行分组观察,分别实施常规内营养护理和改良内营养护理,文中简称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生误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营养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改良内营养护理有利于体改危重患者营养状态,降低发生误吸的风险。

  • 标签: 危重症患者 改良肠内营养护理方法 误吸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品管圈对降低ICU内营养管堵管及对护理质量评分的影响展开分析。方法:选取2022年12月期间我院ICU收治的76例内营养支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品管圈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内营养管堵管发生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堵管发生低于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内营养支持患者的护理中实施品管圈管理,有助于降低堵管,促进护理质量提升,具有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分析研究以信息化手段基础的造口患者延续护理的实际应用。方法:以曾在2022年1月3日至2023年2月9日阶段,于本院接受信息化延续护理的206例病人作为临床分析对象。在住院期间,对病人及其家人进行造口护理手册的学习,播放造口护理视频,得到规范化的操作指导,并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术后给予病人及其家属的精神疏导和跟踪回访。病人在离开医院时,可以在 QQ,手机,微博,以及其他诸如 email之类的信息科技中获得专家适当指引和帮助。结果:依托电话咨询(177/206)达85.92%、依托微博留言(99/206)达48.05%、依托QQ咨询(114/206)达65.33%、依托微信咨询(170/206)达82.56%。其中,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不良表现(139/206)达67.47%,仅仅在家通过主治医生正确指导就能有效解决问题(112/139)达80.57%。结论:当前,大部分的医院都没有专门的远程护理系统,可以利用病人或家人的智能手机病人进行数字化延续性护理,可以对病人的医疗照顾的质量进行明显提高,值得大面积临床应用。

  • 标签: 信息化手段 肠造口患者 延续护理 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内营养(EEN)护理方案对重症病人热卡达标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重症病人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住院时间均处在2022年9月-2023年9月,将其分为观察组(n=60)与对照组(n=60),后者接受常规营养支持治疗,前者接受EEN护理方案,针对两组的7d热卡达标、喂养不耐受症状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观察组7d热卡达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喂养不耐受症状与喂养中断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EEN护理方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提升重症病人热卡达标的有效措施之一,有利于病人喂养不耐受症状的缓解。

  • 标签: 早期肠内营养 护理方案 热卡达标率 喂养不耐受
  • 简介:【摘要】 目的: 评价 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危重症患者内营养并发症发生中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 危重症内营养患者 70 例( 2018 年 5 月至 2019 年 8 月),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35 例)与预见性护理的观察组( 35 例),观察患者 内营养并发症发生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内营养并发症发生低,护理满意度高, P < 0.05 。 结论: 给予危 重症内营养患者预见性护理,能有效降低内营养并发症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借鉴。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危重症 肠内营养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目的]调查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杆菌科流行及耐药性变化趋势。[方法]对湖北省21所医院2005年—2009年分离的杆菌科细菌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分离及耐药性变化,使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纸片扩散表型确证法进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结果]临床分离的杆菌科细菌22069株中共分离出产ESBLs菌株10036株,产ESBLs杆菌科细菌分离从2005年的30.06%增加到2009年的57.17%,检出上升明显;产ESBLs杆菌科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产ESBLs杆菌科56.27%和27.67%;菌株检出来源主要为尿液和痰标本;除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外,产ESBLs菌对其他类抗菌药物均不同程度耐药且耐药性上升趋势明显。[结论]产ESBLs细菌检出及耐药近年大幅上升,应高度重视ESBLs检测,控制其传播和流行。

  • 标签: 肠杆菌科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早期内营养支持和专项护理对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月到2020年7月的神经外科危重患者58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分成实验组(29例:早期内营养支持+专项护理)与对照组(早期内营养支持+常规护理:29例),分析并发症发生、营养指标。结果: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高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的营养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实际护理的过程中合理使用早期内营养支持和专项护理方式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推广优势明显。

  • 标签: 神经外科危重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专项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非胃肠道手术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放置鼻肠管行内营养误吸发生高低。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入住EICU非胃肠道手术严重多发伤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施内营养支持,研究组40例鼻肠管喂养,对照组40例鼻胃管喂养,两组均进行营养液持续匀速泵入,比较两组误吸发生。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颅脑外伤、胸腹联合伤、脊椎损伤等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组治疗后反流误吸的发生明显小于对照组(P

  • 标签: 多发伤 鼻肠管 误吸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及分析低热量内营养护理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并发症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22年01月至2023年03月期间收治的拟行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2例,设置观察组,予术后实行低热量内营养护理。另外随机选取42例以往同在我院神经外科行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术后行常规护理的患者,设置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2周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各营养指标均较对照组提高显著,整体营养恢复状况较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各项并发症发生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应用低热量内营养护理,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    

  • 标签: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 低热量肠内营养护理 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肠炎患者内营养与外营养应用于急性肠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用价值。方法:将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作为本次研究实验时段,录入该时段我院数据库内资料,登记有效的急性肠炎患者64例作为本次研究实验对象录入Excel表格,按照随机均分法进行两组随机均分,单组样本量设置32,并且按照实验习惯分别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单纯选择肠炎患者内营养,实验组患者接受外营养护理。治疗完成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消化道症状、溃疡愈合状况,对比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其急性肠炎愈合状况较为良好,而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总愈合达到31(96.88%),相较于对照组的24(75.00%)来说明显更高,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进行急性肠炎患者的治疗时,选择外营养护理应用于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有助于促进患者的炎症愈合,对于患者的康复来说,有十分积极的治疗效果,值得进行基层推广。

  • 标签: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急性肠炎 治疗方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以家庭中心的护理(FCC)模式在造口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成效进行研究。方法 本研究当中选择我院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之间实施了造口治疗的24例患儿研究对象,将患者实施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分为了对照组(n=12)和观察组(n=12),对照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的患者实施以家庭中心的护理(FCC)模式,对两组中患儿家属的疾病知识掌握度和并发症发生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儿家属的疾病知识掌握度低于观察组,数据间差异具有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高于观察组,数据间差异具有意义(P<0.05)。结果 在护理造口患儿期间,对其采取以家庭中心的护理(FCC)模式能够显著提升患儿家属对疾病的了解度,降低患儿发生并发症的概率。

  • 标签: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CC)模式 肠造口 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