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家庭因为爱而组建,靠爱来维护,而爱需要不断注入活力,幽默则是最好的活力催化剂。作为一家之主的男人应该以豁达的态度、博大的胸怀包容妻子的一切不满,“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 标签: 生活 爱情 婚姻 家庭
  • 简介:相互尊重尊重是爱情存活的空气,老年夫妻随着心态的平稳,对世俗纷争的淡然,对尊重的要求就显得尤为迫切,尊重之后换来的是浓浓爱意。学会欣赏你可以将老伴儿的唠叨当作爱的佐料、也可将夫君的沉默视作深沉的关怀。学会欣赏对方,多从长处想想,有利于在晚年岁月里过得安逸平和。创造激情老年人并非就是多情浪漫的遗忘物,结婚大喜、生

  • 标签: 妻爱情 爱情保鲜剂 老妻
  • 简介:阔太太不甘寂寞红杏出墙,戴上“绿帽子”的百万富翁怀揣摄像机埋伏密林偷拍性爱光盘作证据,不料越轨男人竟抖出“另类爱心拯救”。“绿帽子”男人怒不可遏,一时失去理智,挥刀砍向越轨男人下身,接着,又把妻子的鼻子砍掉了。一场“桃花劫”引发人性地震裂变,事件的发展出人预料。

  • 标签: 摄像机 男人 百万富翁 人性
  • 简介:肿瘤病人的自杀意念比一般人群高,通过及时评估病人的自杀意念可预防肿瘤病人的自杀行为。对目前国内常见的肿瘤病人自杀评估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综述,以期促进肿瘤病人自杀问题的研究,从而杜绝肿瘤病人自杀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肿瘤病人 自杀 自杀评估
  • 简介:目的将PDCA循环应用于预防肿瘤患者自杀的管理中,以提高医护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减少或避免肿瘤患者自杀事件的发生。方法对肿瘤患者自杀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制订相应措施、对执行措施进行检查,持续改进,以提前干预、预防为主。结果运用PDCA循环管理后医护人员对肿瘤患者自杀相关知识的知晓度提高(P〈0.01);肿瘤患者自杀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运用PDCA循环管理可以提高医护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对自杀高危人群采取防范措施,有效减少自杀事件发生。

  • 标签: 肿瘤患者 自杀 PDCA循环 护理管理
  • 简介:出差一年多,在返家的路上,归心似箭!当我冲上楼梯,打开家门时,看到妻子正在准备午饭。她身着红色的内衣像一.团火,更增添了几分妩媚。久别胜新婚,饭后我俩亲亲密密上了床。

  • 标签: 阳痿 外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采取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目的、动机及特征,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心理卫生中心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348例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对其采取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目的、动机及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结果:调查研究显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为控制父母的为 110例(32%),为发泄情绪的99 例(28%),为希望得到关心和关注的98 例(28%),为好玩的37例(10%);聚众性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216例(62%)。研究发现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有如下特征:女性204 例(59%),女性青少年更容易采取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受到过同学欺凌的199例(57%),说明同学关系不融洽的更容易采取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选取上臂自伤的221例(64%),上臂方便实施。结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但希望控制父母和发泄情绪的占比更重,因此对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很有必要,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对青少年的心理干预,引导其通过其他方式发泄情绪,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我们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特点进行研究,让我们更加清楚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目的、频率、方式、部位等,为我们实施干预提供了基础。

  • 标签: 青少年 非自杀性自伤 原因
  •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扩大性自杀行为或企图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55例抑郁症有扩大性自杀行为或企图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28例,对照组27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针对个体具体情况予心理护理干预,干预6个月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HAMD7项因子分值低于对照组(均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控制和消除患者扩大性自杀行为或企图,促进身心健康。

  • 标签: 心理 护理 抑郁症 自杀
  • 简介:【摘要】 2019年 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给我国民众带来了巨大压力,对医疗体系提出了巨大挑战。医院承担着救死扶伤的职责,在疫情期间,医院面临的防控责任重大。新冠肺炎可通过密切接触、飞沫等传播,而疫情期间防疫资源十分紧缺,在这一背景下,医院要想做好防控工作,就需统筹安排,分区消毒,分级消,提升灭菌消毒效果,将新冠肺炎传播途径切断。本文结合医院防控工作实践经验,对医院防控中的分级消工作进行分析。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医院防控 分级消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住院精神病人的自杀相关因素,并对护理干预对策进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样本为我院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该时间段内接诊的52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对所有患者的自杀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患者情况实施护理干预,对比护理前后两周内的自杀行为发生次数。结果:住院精神病人自杀的相关因素有疾病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医源性因素和生活环境因素等确具有相关联系,针对患者的疾病产生因素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次数显著降低,P<0.05。结论:住院精神病人自杀因素与环境因素、疾病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医源性因素具有紧密联系,在精神病人住院治疗看护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关注患者的情况并给予护理干预,及时采取措施有利于减少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次数。

  • 标签: 住院精神病人 自杀 因素分析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掌握男性服刑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自杀行为特点,以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男性服刑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方式、次数、疾病的类别和病期、刑期、罪型、既往自杀史、自杀原因等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自杀方式为撞头撞墙16例次、吞服异物7例次、咬手咬舌5例次、割腕割脖3例次、自缢3例次。其中抑郁症16例,占52%;反应性精神病(拘禁性精神障碍)6例,占19%;精神分裂症3例,占9%;癫痫所致精神障碍3例,占9%;其他3例,占9%。刑期5年以下6例,占19%;5~10年7例,占23%;10年以上11例,占36%;无期徒刑2例,占6%;死刑缓期执行5例,占16%。暴力型罪18例,占58%;财产型罪6例,占19%;运输贩卖毒品罪2例,占7%;性型罪2例,占7%;其他3例占9%。入院前,在监狱服刑期间有割腕自杀史6例次、刺腹自杀史4例次、吞服异物史5例次、撞头撞墙撞玻璃史6例次、触电源史2例次、藏药史1例次、咬手史1例次、自缢史1例次。结论服刑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具有冲动性、威协性、情绪性,做好风险的评估,细心观察、重点防范,认真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帮助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做好心理护理,可有效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 标签: 服刑精神病患者 自杀 对策
  • 简介:目的总结和分析近年来我院6例(2例死亡)终末期肿瘤病人发生自杀行为的的基本情况,以指导今后提高终末期肿瘤病人的护理质量。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通过查看病史,访谈医生、护士及病人家属进行调查,总结自杀行为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结果终末期肿瘤病人发生自杀行为的首要原因是心理问题和躯体疼痛,其次是病人家庭等支持不良。结论对终末期肿瘤病人的护理旨在改善其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应主动为终末期肿瘤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心理护理、提供缓解躯体疼痛的方法,鼓励建立病人家庭等支持帮助系统,还应加强安全预防措施。

  • 标签: 终末期肿瘤病人 自杀 护理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伴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有效护理对策。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 50例伴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并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 n=25),一组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另一组展开综合性护理(研究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伴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展开综合性护理可以缓解患者病情,预防自杀发生,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自杀倾向 青少年 抑郁症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心理护理在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纳入70例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均为我院精神科2022年7月-2023年6月时期收治,依据组间信息均衡可比原则将纳入样本分入两组(对照组、观察组,均n=35),前组给予常规护理,后者加强心理护理,比较两组心理状态、自杀态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更低(P<0.05)。干预后,观察组QSA问卷4个维度评分均更高(P<0.05)。结论:心理护理对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心理状态、自杀态度改善均可起到积极影响,值得推荐。

  • 标签: 非自杀性自伤 心理护理 心理状态 自杀态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重度抑郁症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措施预防自杀自伤风险的作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0一整年收录的52例具有自杀自伤风险的重度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入选的所有患者均开展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分析患者护理干预前、护理干预12日后的自杀自伤风险评估量表分值情况。结果 护理干预12日后,患者自杀自伤风险评估量表分值得到显著下降,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 重度抑郁症患者落实综合护理干预路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自杀自伤风险,从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护理干预 重度抑郁症 自杀自伤风险 预防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患者家属进行“自杀守门员”的短期培训的效果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于我院收治的50例患者以及50例家属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在患者治疗方式以及一般情况无差别的情况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家属进行进行“自杀守门员”的短期培训的住院教育,对照组患者家属进行传统住院教育,对两组患者在治疗两个疗程后对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治疗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1)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进行“自杀守门员”的短期培训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护理满意度比较:进行“自杀守门员”的短期培训的患者及其家属总体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家属进行“自杀守门员”的短期培训可以显著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程度,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患者家属 自杀守门员 短期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伤自杀行为的伦理审视与干预建议。方法:选取23年5月例青少年抑郁症发病患者,按照有无自伤自杀行为均分为观察组(有)和对照组(无),分析自伤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家庭、PHQ-9总分、学习压力是自伤自杀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伤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是独生子家庭、PHQ-9总分、学习压力,需要给予针对性干预是伦理学主张的做法。

  • 标签: 青少年 抑郁症 自伤自杀行为 伦理审视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护理观察量表在预测抑郁症患者自杀自伤行为的效果,并与传统临床观察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来自不同三家医院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20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名。观察组采用精神护理观察量表进行日常护理观察与风险评估,而对照组仅采用传统临床观察。两组均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观察,记录患者的自杀自伤行为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在自杀自伤行为预测准确率为86%,而对照组为67%。观察组在预测重度自杀自伤行为上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患者的自杀自伤行为的发生率(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结论:精神护理观察量表相比传统临床观察方法,在预测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自伤行为方面有更高的准确率和敏感度,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自杀自伤行为的发生率,是一种有效的临床预测工具。

  • 标签: 抑郁症 精神护理观察量表 自杀预防 自伤行为 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