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从1963年我国陈中伟教授实施第1例断指再植术成功至今,断指再植已有44年的发展历程。有研究表明,造成断指再植失败的主要原因系再植术后患指发生血管危象。有研究通过临床观察显示,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为20%~24%。本文就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类型、形成原因及护理干预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 护理干预 再植失败 临床观察 第1例 陈中伟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鼻胆管套取方法留置时间对患者生理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某医院实施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的116例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X线透视下分别采取导丝套取导丝法及导丝套取尿管法进行鼻胆管口鼻转换。比较两组导丝或尿管进入口咽部及导丝圈的一次成功率及次数、导丝圈套取导丝或尿管的一次成功率及次数、导出鼻胆管的一次成功率及次数、操作时间、刺激程度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研究组62例,导丝进入口咽部的一次成功率93.55%(58/62)、平均置入1.06±0.25次,进入导丝圈的一次成功率95.16%(59/62)、平均置入1.05±0.22 次,一次套取成功率98.39%(61/62)、平均套取1.02±0.13次,导出鼻胆管一次成功率100.00%(62/62),平均操作22.56±4.43s,刺激程度评分1.18±0.43分,并发症发生率9.68%(6/62),包括:恶心6例,呕吐1例,黏膜出血1例。对照组54例,尿管一次置入成功率72.22%(39/54)、平均置入1.35±0.62次,进入导丝圈的一次成功率81.48%(44/54)、平均置入1.22±0.50 次,一次套取成功率87.04%(47/54)、平均套取1.13±0.34次,导出鼻胆管一次成功率96.30%(52/54)、平均导出1.04±0.19次,平均操作52.96±13.60s,刺激程度评分1.44±0.66分,并发症发生率18.52%(10/54),包括:恶心6例,呕吐3例,黏膜出血2例。两组相比,研究组导丝进入咽喉部的置入次数、进入导丝圈的置入次数、套取导丝的次数、操作时间、刺激程度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鼻胆管导出次数低于对照组,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肿瘤晚期患者PICC相关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胃肠肿瘤晚期PICC治疗患者共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的措施将本批次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各3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PICC置管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胃肠肿瘤晚期患者PICC治疗过程中,采取PICC置管护理措施能够显著地防范血栓的形成

  • 标签: 胃肠肿瘤 PICC置管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重点分析相关性血栓形成后保留导管患者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近5年时间接收的100例相关性血栓形成后保留导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患者50例,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然后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结论:对于相关性血栓形成后保留导管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过程中,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恢复现状落实综合护理干预模式,体现以人为本原则,这样可以使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得到显著提升,改善其生活质量,防范并发症或者不良反应。因此这种护理干预模式具备推行的价值。

  • 标签: 相关性血栓 保留导管 综合护理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骨科术后如果护理不到位很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的术后恢复造成较大的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未能及时处理,很容易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甚至发生血栓脱落,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对于行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要加强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本次研究则详细综述了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情况。

  • 标签: 骨科手术 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措施 护理方式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本文旨在探讨老年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及护理要点,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及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预防护理策略,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

  • 标签: 老年人 PICC 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系统化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护理临床业务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1]。这一工作模式,使护理人员的角色由传统的生活照顾和治疗的协助者,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整体护理的实施者。建立新的护士角色,实施新的护理模式,已成为广大护理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 标签: 系统化整体护理 护士角色 社会医学模式 现代护理观 护理工作者 护理程序
  • 简介:摘要:首先通过查找、翻阅文献,了解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以及危险因素。年龄、制动、术中止血带、严重创伤、麻醉因素、手术时间延长等均是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为防止骨科手术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对此,本文整理了预防以及护理措施的重点,旨在为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研究提高参考依据。

  • 标签: 骨科 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为肿瘤患者静脉给常用途径, 但其主要并发症之一静脉血栓可直接影响置管的使用和留置时间。相关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与肿瘤的高凝状态、肿瘤类型、导管类型以及穿刺部位等因素相关,为保证 PICC 置管的正常使用及留置时间,可在早发现、早诊断、药物 封管、熟练穿刺及科学宣教等方面作加强。

  • 标签: 肿瘤/治疗 picc 护理
  • 简介:【摘要】总结1例鼻咽癌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原因和护理。主要原因: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活动依从性低、置管侧手臂活动量少);导管相关危险因素(放疗后血管畸形,置管时反复送管,导致血管壁损伤);护理要点:早期评估(臂围、皮肤温度、疼痛、水肿);肢体功能锻炼(上肢运动操);导管相关护理(脉冲式正压冲封管、连接无针输液接头);抗凝治疗的护理(抗凝药物用药护理)患者保管成功,顺利完成周期化疗后拔除导管。

  • 标签: PICC 血栓 原因分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脑卒中患者气压治疗的应用频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方法:以62例脑卒中卧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9年-2020年7月),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以常规治疗为基础联合气压预防),两组人数均为31例,评价对比组间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DVT发生率,观察组6.45%(2/31)明显低于对照组19.35%(6/31),即p0.05),干预1、2周组建间下肢周径较干预前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p

  • 标签: 脑卒中 气压治疗 下肢静脉血栓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宫颈癌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其因素和相关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122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析和观察所有对患者造成危害的危险因素,并有针对性的实施护理措施,探究患者手术中气压治疗仪护理情况,是否进行正常的踝泵运动,血栓预防情况以及血清D-二聚体水平情况。结果 在进行宫颈癌手术中,对患者使用软枕和使用气压治疗仪按摩,指导踝泵运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宫颈癌 下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策略及其效果。通过回顾性分析心血管内科患者DVT的成因及护理实践,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后,心血管内科患者DVT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策略 预防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对中层转换理论这个"元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归纳,并对该理论的历史背景、目标、主要的概念以及衍生的一些应用理论进行描述和分析,并报道介绍中层转换理论在刚出院老年患者、心力衰竭患者和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情况,以期对未来中国护理理论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中层转换理论 护理理论 护理应用 乳腺癌心理韧性模型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角色转换教学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对角色转换教学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介绍,结合妇产科护理教学的特殊性,分析了角色转换教学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团队合作以及培养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推广角色转换教学的建议,以期为提升妇产科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 标签: 角色转换教学 妇产科护理 实践能力 团队合作 综合素质
  • 简介: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防护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92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6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56例患者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因素。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病史、D-二聚体、手术时长为影响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结论年龄、病史、D-二聚体、手术时长为导致髋关节置换术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直接诱因,且并非独立存在,相互影响和作用,除提高护理人员术者配合默契度外,加强防护至关重要。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防护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以及腓骨骨折患者表现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并研究具体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4月收治的7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以及72例腓骨骨折患者进行干预研究;分别设为胫骨平台骨折组以及腓骨骨折组。就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展开对比,并就两组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生年龄进行对应分析。结果:胫骨平台骨折组患者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9.72%)低于治疗前(38.89%)(P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腓骨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