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 PFNA术中两组上肢安置方式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 1月~ 12月 100例 PFNA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平卧位,对照组患者患侧上肢平铺外展,观察组患者上肢抬高,固定于胸前搁手板上。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Harris评分、术后患侧上肢酸胀麻木感及持续时间、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与术中体位摆放时间的线性关系,比较两组的差别。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 术后患侧上肢酸胀麻木持续时间、术后患侧上肢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比较不同血液净化护理模式对尿毒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以尿毒症患者 50 例为对象,研究时间为 2017 年 12 月 -2019 年 12 月,均实施血液净化治疗, 参照组 25 例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 25 例实施护理干预 ,对比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研究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参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尿毒症患者实施 血液净化时采用护理干预,有效改善生活质量,护理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 标签: 血液净化 护理干预 尿毒症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对比输液港与 PICC 置管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18 年 1 月份至 2019 年 1 月份,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700 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350 例,应用 PICC 置管治疗)与观察组( 350 例,应用输液港治疗),置管成功后,随访一年,比较两组患者应用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 < 0.05 ) 。 结论: 相对于 PICC 置管而言,应用输液港对预防患者发生并发症,提高置管成功率及延长置管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消化道恶性肿瘤 输液港 PICC 置管 应用效果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中外敷生姜片和马铃薯片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疗效对比。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静脉输液外渗患者共10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5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马铃薯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外敷生姜片。比较两组静脉输液外渗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静脉输液外渗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临床护理中外敷生姜片和马铃薯片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疗效比较,外敷生姜片的效果比较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临床护理 外敷生姜片 马铃薯片 静脉输液外渗 疗效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对延迟性肌肉酸痛分别采用肌内效贴与按摩疗法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 将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体育专业学生70例设为研究对象,依照单双号信封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使用按摩疗法,观察组使用肌内效贴。对比两组运动后24h、48h疼痛水平差异。结果 观察组运动后24h、48h疼痛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按摩疗法 肌内效贴 延迟性肌肉酸痛 缓解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初产妇的助产护理中自由体位 +分娩球的效果。方法;本次抽取 2018年 3月~ 2019年 11月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 60例作为分析的对象,以入院顺序分乙组、甲组,每组 30例。此次研究初产妇的助产护理均是常规护理,研究甲组加用自由体位 +分娩球,对初产妇的的产程、分娩情况、产后出血量以及满意度进行总结。结果;甲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都小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甲组阴道分娩率大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甲组产后出血量小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甲组护理的总满意度大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在初产妇的助产护理中,自由体位 +分娩球的效果确切,可有效缩短产程,提高阴道分娩率以及护理满意度,降低产后出血量。

  • 标签: 分娩球 自由体位 常规护理 初产妇 助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 PBL与 LBL两种教学方法在耳鼻喉科护理教学的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 4月 -2020年 4月期间我院耳鼻喉科护理实 习生128 名,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实习生进行分组教学,共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实习生分别有 64 名,对照组护理实习生采取 LBL教学方法,观察组护理实习生采用 PBL教学方法,将最终两组教学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两组最终教学结果对比发现,采用PBL教学方法的观察组护理实习生的最终理论知识及实践护理考核评分较高,其主动学习积极性、语言沟通能力、临床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对教学方法满意度各项评分指标均明显提高,两组之间的各项指标数据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 (P< 0.05)。 结论:在耳鼻喉科护理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方法,可有效提高临床教学水平,提高护理实习生的学习积极性、临床护理理论及实践能力掌握程度 。

  • 标签: PBL教学方法 LBL教学方法 耳鼻喉科 护理教学 效果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研究不同年龄段老年患者漂浮导管监测肺动脉压力的价值。 方法:于 201 8 年 1 月 --201 9 年 8 月 ,选取拟手术老年患者 120 例,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 3 组,即 A 组( 65 ~ <75 岁, 40 例)、 B 组( 75 ~ <85 岁, 40 例)、 C 组(≥ 85 岁, 40 例) 。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基础资料,并于麻醉手术前对肺动脉压力经置入漂浮导管监测。观察对比三个组别基础情况、肺动脉收缩压( PASP )和平均压。 结果:两个组别性别、 BMI 、体质量、身高等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两个组别肺动脉平均压、 PASP 等两两对比发现差异显著( P<0.05 )。 结论:拟手术老年患者中≥ 65 岁者随年龄增高, PASP 和肺动脉平均压呈不断升高的趋势。

  • 标签: 老年患者 不同年龄段 漂浮导管 肺动脉压力 监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 两 种气道湿化方法用于脑卒中病人气管切开后的排痰效果。 方法: 抽取我 科 收治的脑卒中气管切开病人 3 4 例,时间区间为 2019 年 4 月至 2020 年 3 月,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分别采取间断湿化方法和持续湿化法,对患者的排痰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 观察组有 1 例吸痰不彻底、 1 例痰痂形成、 1 例气道黏膜出血、 1 例刺激性咳嗽 ,对照组 有 7 例吸痰不彻底、 5 例痰痂形成、 5 例气道黏膜出血、 8 例刺激性咳嗽, 两组各个排痰情况指标差异均显著( P<0.05 )。结 论 : 脑卒中病人气管切开术后 采用持续湿化法,排痰效果显著,操作简单,能够有效节省人力成本。

  • 标签: 脑卒中 气管切开 气道湿化 排痰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别对腹股沟疝患者实施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和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统计所得数据,得出结论。方法:病例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住院的腹股沟疝患者100例,分为两组,每组共50例,采取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为A组,采取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为B组,治疗结束后,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等一系列术后指标,同时利用NRS评分对患者的疼痛感受进行评分,根据所得数据,对两种方式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B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A组,但其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疝复发概率、患者疼痛感评分等一系列数据均低于A组,同时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更高。结论: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比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效果更好,具有复发率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快、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手术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腹股沟疝 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 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究对肛肠科低年资护士规范化交班中应用 SBAR 沟通模式的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肛肠科低年资护士 30 名作为研究对象,对 30 名低年资护士均进行 SBAR 沟通模式培训,并随机选取培训前本院肛肠科接收患者 50 例为对照组、培训后本院肛肠科接收患者 50 例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及培训前后护士交接班效率评分,并对交接护士患者基本临床情况了解程度进行分析。 结果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培训前护士交接班效率评分低于培训后,培训前交接护士患者基本临床情况掌握度低于培训后( p<0.05 )。 结论 在低年资护士规范化交接班中应用 SBAR 沟通模式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护士交接班效率,增强交接护士患者基本临床情况了解程度,提高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值得被大力的推广以及应用。

  • 标签: SBAR 沟通模式 肛肠科 低年资护士 规范化交班 效果 患者 基本临床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切开复位内固定保守治疗严重胸外伤肋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 2016年 5月 ~ 2020年 6月收治的 95例严重胸外伤患者作为实验样本,按奇数偶数法分为对照组 (47例 )和治疗组 (48例 )。传统保守治疗为对照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肋骨骨折为治疗组。将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肺部并发症状况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术后 2h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治疗后 48h、 72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镇痛药使用量少,住院时间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由肋骨骨折引起的严重胸廓创伤较保守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安全可行,能有效促进术后康复,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重症胸外伤 保守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 肋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