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测量中立位和前抽屉应力位下距腓前韧带(ATFL)的长度变化,探讨应力位超声检查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定(CAI)的诊断价值。方法:将80例受检者(共134个踝关节)分为两组:无踝扭伤病史的健康对照组(共80个踝关节)和CAI患者组(共54个踝关节)。通过声像图测量ATFL在中立位和前抽屉应力位下的长度变化。受检者通过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定评定问卷自我定量评估日常活动和体育运动中的踝关节功能,用前抽屉试验评定踝关节的松弛程度,统计两组间应力位超声检查结果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分析其与前抽屉试验的相关。结果:健康对照组双侧ATFL长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健康对照组与CAI患者组ATFL长度变化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应力位超声检查结果与前抽屉试验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应力位超声检查与前抽屉试验具有良好的相关,可定性和定量评估踝关节的松弛程度,并可作为踝关节陈旧扭伤所致慢性机械不稳定的客观有效的诊断依据。

  • 标签: 超声 慢性踝关节不稳定 踝扭伤 距腓前韧带 前抽屉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MRI对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临床证实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MRI表现。12例均行MRI平扫,2例加行增强扫描。结果:10例脊髓后索及侧索受累,双侧对称;后索单独受累1例;MRI未见异常1例。病变表现为带状或斑片状等T1长T2信号,STIR为高信号。2例行增强扫描无强化。结论:MRI能很好地显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

  • 标签: 脊髓小脑变性 维生素B12缺乏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经腹部超声(transabdominalultrasound,TAUS)、经腔内超声(transcavitaryultrasound,TCUS)在膀胱癌术前分期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膀胱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经手术治疗的膀胱癌患者57例,所有患者在术前进行TAUS和TCUS检查。比较TAUS、TCUS及两者联合使用对膀胱癌T分期的结果,并与术后病理分期对照。结果:术前TAUS、TCUS对膀胱癌T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68.4%(39/57)、77.2%(44/57),kappa值分别为0.608(P〈0.001)、0.837(P〈0.001)。联合使用TAUS与TCUS评价膀胱癌T分期的准确率为84.2%(48/57),kappa值为0.837(P〈0.001)。结论:TAUS联合TCUS在膀胱癌术前分期检查中有重要临床价值,可显著提高膀胱癌术前分期的准确率,达到膀胱癌术前精确分期的目的,为膀胱癌精准局部切除、新辅助治疗提供了充分依据。

  • 标签: 膀胱癌 肿瘤分期 经腹部超声 经腔内超声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U)和电子阴道镜在宫颈癌早期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早期病变患者49例,均行TV-CDU和电子阴道镜检查,分析单独应用TV-CDU、电子阴道镜及两者联合应用诊断宫颈癌早期病变的正确率,并比较两种方法对宫颈早期病变诊断的一致。结果:单独应用TV-CDU、电子阴道镜及两者联合应用诊断宫颈癌早期病变的正确率分别为77.55%(38/49)、81.63%(40/49)和91.84%(45/49)。TV-CDU和电子阴道镜对宫颈癌早期病变诊断的吻合系数κ=-0.128。结论:联合应用TV-CDU与电子阴道镜诊断宫颈癌早期病变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宫颈癌早期病变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 电子阴道镜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肝硬化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于2009年1月—2014年2月来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诊断的肝硬化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诊断的3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门静脉管径、血流情况,同时观察肝硬化患者的肝脏轮廓、肝实质光点、脾脏大小及有无腹腔积液。结果:观察组的血流流速峰值、平均速度及门静脉管径分别为(12.35±2.31)cm/s、(10.24±2.13)cm/s、(1.65±0.53)cm,对照组分别为(18.97±4.35)cm/s、(17.45±4.78)cm/s、(1.02±0.25)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数肝硬化患者出现肝脏轮廓锯齿状变化、肝实质光点增粗、脾大、腹腔积液、胆囊壁增厚等症状。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硬化,可清晰显示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门静脉管径,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肝硬化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临床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CEUS)联合声弹性成像(acousticelastography,AE)在甲状腺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hyriod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TI-RADS)4类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144个TI-RADS4类结节性病灶的常规超声检查、AE及CEUS资料,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CEUS、AE及CEUS联合AE对TI-RADS4类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CEUS、AE对TI-RADS4类甲状腺结节病灶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9.86%、86.67%、88.19%和81.16%、81.33%、81.25%,CEUE联合AE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4.20%、92.00%、93.06%,联合诊断效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US联合AE有助于提高鉴别TI-RADS4类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准确率。

  • 标签: 超声造影 甲状腺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声弹性成像 甲状腺结节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脂肪母细胞瘤的临床和超声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46例脂肪母细胞瘤患者的资料,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与超声表现特征。结果:46例患者中,年龄≤3岁者35例(76%)。包块均为单发、无触痛;包块质软或质中39例(85%),活动良好或较好41例(89%)。包块位于皮下26例(57%)、肌层14例(30%)、皮下及肌层均受累2例(4%)、腹膜后或系膜上4例(9%)。包块最大径≥3.0cm41例(89%)。包块表现为稍高回声33例(72%)、低回声11例(24%)、杂乱回声2例(4%)。包块边界清楚35例(76%),形态规则35例(76%),内部可见线状、条索状强回声分隔36例(78%),包块内出现钙化1例,裂隙状弱回声者1例。肿块内部血流信号Adler分级:0级20例(43%)、Ⅰ级23例(50%)、Ⅱ级3例(7%)。比较脂肪母细胞瘤弥漫型(10例)与局限型(36例),发现质地、活动度、部位、大小、形态、内部强回声分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母细胞瘤临床和超声表现有一定特点,好发于3岁以下婴幼儿,均单发,包块多质软或质中,活动良好或较好。声像图特征为包块多位于皮下,最长径>3cm,多为内部伴有强回声分隔的稍高回声团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半数以上可见Ⅰ级或Ⅱ级血流信号。弥漫型脂肪母细胞瘤较局限型质硬,多位于肌层,最长径>6cm,形态不规则,内部无强回声分隔。

  • 标签: 脂肪母细胞瘤 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
  • 简介:临床上准确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对慢性肝病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超声造影和声弹性成像技术分别从微循环和弹性硬度方面间接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具有无创、便捷和准确率高的优点。本文重点综述超声新技术在肝纤维化评价中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肝纤维化 慢性肝病 超声 临床应用
  • 简介:近年来,人工流产人数呈上升趋势,且发病越来越年轻化。笔者对5400例人工流产术后1周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声像图改变,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针对性地对患者提出治疗及指导意见,使患者尽早恢复至正常月经周期。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1—12月我院因早孕行常规(或无痛)人工流产术的5400例患者,年龄14~42岁,

  • 标签: 流产 人工 子宫内膜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 简介:宫角妊娠临床上较少见,但因胚胎着床部位血供丰富,一旦破裂出血较多,因此早期诊断并及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18例宫角妊娠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旨在探讨超声在临床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1资料和方法1.1病例资料收集18例2005年—2014年在本院住院且术前经超声检查和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宫角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2~43岁,平均34岁。14例有停经史,停经时间35~73d。

  • 标签: 超声 宫角妊娠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细针穿刺细胞学(fine-needleaspirationcytology,FNAC)联合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5年6月因甲状腺结节至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就诊且经超声检查可疑恶性的患者87例,均行超声引导下FNAC检查和穿刺标本BRAF^V600E突变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检测。结果:术后病理诊断为恶性的64例患者中,术前FNAC阳性48例、阴性16例;BRAF^V600E突变40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良性的23例患者中,术前FNAC阳性5例、阴性18例;BRAF^V600E突变0例。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FNAC对甲状腺癌诊断的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78.3%、准确率为75.9%;BRAF^V600E突变检测的灵敏度为62.5%、特异度为100%、准确率为72.4%;FNAC联合BRAF^V600E突变检测的灵敏度为89.1%、特异度为78.3%、准确率为86.2%。结论:FNAC联合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可提高甲状腺恶性结节诊断的灵敏度。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细针穿刺细胞学 BRAF基因突变检测
  • 简介:目的:探讨布氏杆菌脊柱炎的CT、MRI表现及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的CT及MRI表现,并复习文献。结果:8例中,1例单椎体受累,7例为2个相邻椎体受累,以L4椎体感染机会最多见。CT表现:椎体骨质破坏多从边缘开始,表现为小类圆形或斑片状低密度灶,2例骨破坏早期病灶周围无骨质增生硬化,6例慢性期病灶周围骨质广泛增生硬化,5例出现典型的“花边椎”,2例可见椎小关节破坏及棘突骨膜增生。MRI表现:6例椎体破坏区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2例椎体骨质破坏区T1WI为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改变;椎间盘破坏呈低信号,椎间隙变窄;6例椎旁脓肿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边界清晰,脓肿较局限,无钙化及流注趋势,其中3例并发椎管内硬膜外脓肿,脓肿壁厚薄不均,增强扫描骨质破坏区及脓肿壁中度至明显强化。结论:布氏杆菌脊柱炎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基本能明确诊断。

  • 标签: 布鲁氏菌病 脊柱炎 脊椎结核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二维超声造影在判断输卵管通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诊断不孕症患者进行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并与碘剂X线造影对照,评价输卵管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50例不孕患者100条输卵管中,超声造影显示输卵管通畅72条、阻塞22条、通而不畅6条;碘剂X线造影显示输卵管通畅74条、阻塞20条、通而不畅6条。以X线造影为对照,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97.3%,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卵管二维超声造影术可对输卵管通畅作出客观评价,操作简便、安全、实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不孕症 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 超声诊断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肩峰撞击综合征(SIS)患者与健康人群肩峰下滑囊(SAB)的超声图像特征,探讨一种简便而准确的SAB超声评估方法。方法:选取确诊为SIS的患者58例(病例组)共65个患肩,以及无任何肩关节不适的健康志愿者50例(正常对照组)共50个优势肩。均行肩关节超声检查,观察SAB是否增厚、有无积液等,并分别在肩胛下肌腱长轴及短轴切面、冈上肌腱长轴及短轴切面测量SAB厚度。结果:病例组滑囊增厚、积液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265,P<0.001;χ2=15.345,P<0.001)。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冈上肌腱短轴切面测得的SAB平均厚度均大于肩胛下肌腱长轴、短轴及冈上肌腱长轴切面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能准确评估SIS患者SAB增厚、积液扩张等病理改变,冈上肌腱短轴切面测量SAB厚度简单可靠。

  • 标签: 肩峰撞击综合征 肩峰下滑囊 超声
  • 简介:目的:比较超声造影(CEUS)与增强CT(CECT)显示脾实质肿瘤的血流灌注特点。方法:对21例脾实质肿瘤(血管瘤5例、血管淋巴管瘤5例、淋巴瘤4例、转移肿瘤7例)分别进行CEUS和CECT检查,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增强表现。结果:CEUS和CECT对脾病灶内部的血流显示率均为100%,对病灶内部血流灌注的敏感程度均优于彩色多普勒(71.4%)(P<0.05)。CEUS和CECT反映的脾脏病变增强方式完全一致。CEUS对增强过程中特殊表现(树枝状、结节状和筛孔状增强)的检出率为57.1%(12/21),与CECT相比,病灶血流灌注的增强表现更多样化,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US和CECT能敏感地显示脾实质性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有助于脾肿瘤的鉴别。

  • 标签: 超声造影 计算机断层扫描 造影剂 脾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10点穿刺法加可疑灶定点穿刺活检联合复合前列腺特异抗原(cPSA)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47例临床拟诊前列腺癌患者在前列腺穿刺前行血清cPSA检测,采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10点穿刺法加可疑灶定点穿刺活检术。结果: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10点穿刺法加可疑灶定点穿刺活检取材准确率为100%。147例临床拟诊患者前列腺癌穿刺活检阳性率为38.8%(57/147),其cPSA检测临界点为7.6ng/mL。cPSA≥7.6ng/mL79例,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为93.8%,特异度为72.2%,前列腺穿刺活检阳性率达68.4%(54/79),46.3%的患者(68/147)可避免穿刺活检。结论: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10点穿刺法加可疑灶定点穿刺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技术,cPSA以7.6ng/mL为临界点,可显著增加前列腺穿刺活检的阳性率。

  • 标签: 经直肠超声引导 前列腺穿刺活检 复合前列腺特异抗原 前列腺癌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食管鳞癌术后复发转移病例的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影像特点,探讨PET/CT监测食管癌复发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2月—2014年12月食管鳞癌术后于本院行18F-FDGPET/CT检查的病例,对166例有复发和(或)转移的病例分析其复发或转移部位、频数及代谢程度。结果:166例患者中,局部复发45例,80%为吻合口原位复发,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病灶厚度无明显相关(P>0.05)。149例转移病例中,单纯淋巴结转移占72.5%、单纯血行转移占4.7%、混合转移占22.8%。淋巴结转移以纵隔(66.8%)、锁骨上(39.2%)、腹膜后(21.1%)、腹腔(11.4%)为多,少数出现肺门、盆腔、颈部、腋窝、内乳区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以骨、肺、肝、胸膜为主,少数伴有肌肉、腹膜、脑、脾、心包、肾上腺转移。PET/CT可检出小于1.0cm的转移淋巴结(57例),淋巴结短径大于等于1.0cm组与小于1.0cm组的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UVmax与淋巴结大小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食管鳞癌术后复发以吻合口局部为主,转移以淋巴结为主,少数为血行转移。PET/CT易检出复发转移病灶,在探测小于1.0cm淋巴结转移、非常见部位淋巴结转移、远处血行转移方面独具优势。

  • 标签: 食管癌 术后监测 复发转移 18F-脱氧葡萄糖
  • 简介: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不断进步,成像形式从反映病变解剖结构发展到反映病变代谢及功能特征。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作为分子成像的重要组成,已在临床逐步应用,尤其广泛应用于妇科常见肿瘤宫颈癌中。大量临床应用表明,PET/CT具有更准确的临床分期能力,能更早地判断治疗疗效响应、监测复发和残留肿瘤,以更好地判断预后,较CT和MRI展示出巨大优势和前景。

  • 标签: 宫颈癌 肿瘤分期 预后
  • 简介:下肢深静脉主干内血栓因临床症状较重,且易发生肺栓塞危及生命,已受到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但单纯肌间静脉血栓早期自觉症状较轻,临床体征大多不明显,易被临床医师忽视而漏诊。本文总结了本院2011年6月—2013年12月彩超检查的26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治疗术后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价值。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6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15例;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静脉血栓 小腿
  • 简介:目的:总结卵巢表面浆液性交界乳头状瘤(SSPBT)的超声及MRI特点,探讨超声和MRI诊断SSPBT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例SSPBT患者的病史,总结其临床特征、超声表现及MRI特征,以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为标准,比较超声与MRI诊断SSPBT的价值。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0.3±5.3)岁(25~44岁),7例(87.5%)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升高,2例(25.0%)血清CA19-9升高,癌胚抗原(CEA)均在正常范围。双侧肿块8例,其中5例为双侧SSPBT;2例一侧为SSPBT,对侧为卵巢浆液性交界乳头状瘤;1例一侧为SSPBT,对侧为卵巢浆液囊腺瘤。SSPBT患者卵巢表面赘生物多呈菜花样、乳头状、粟粒样等表现。术前B超均提示单侧或双侧肿块,其中5枚SSPBT(38.5%,5/13)在肿块内或肿块旁见卵巢或卵巢样组织,1枚提示卵巢边界不清,2枚漏诊,2枚误诊为输卵管来源肿瘤。肿瘤最大径线平均值为(96.1±22.7)mm,多表现为中低、中等或混合回声,6枚提示星点状或条索状血流信号。术前MRI提示肿块以囊实为主,多见分隔和乳头。囊成分T1WI低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高信号;实成分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或高信号。增强后实成分明显强化,囊成分无强化。结论:SSPBT发病年龄轻,双侧多发,超声诊断早期SSPBT可能比MRI更有优势。

  • 标签: 浆液性肿瘤 交界性肿瘤 乳头 超声 磁共振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