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宝石CT在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临床确诊的14例良性胸腔积液(8例肺炎,5例肺结核,1例肺囊虫病)和15例恶性胸腔积液(5例肺腺癌,4例肺鳞癌,2例肺腺鳞癌,4例转移性)行宝石CT平扫,分别测定并比较良恶性胸腔积液的混合能量图像CT值、谱曲线斜率、40及100keV单能量图像CT值、水基值、脂基值、血基值和有效原子序数。结果:良恶性胸腔积液的混合能量图像CT值、谱曲线斜率、水基值、脂基值、血基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良恶性胸腔积液的40及100keV单能量图像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有效原子序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宝石CT低能量级别、高能量级别和有效原子序数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胸腔积液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
  • 简介:目的:探讨宝石CT谱成像在胃癌术前T3和T4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胃癌T3、T4分期的患者60例,术前1周内均行宝石CT增强扫描。对患者的宝石CT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探讨宝石CT在胃癌术前T3和T4分期中的应用价值。结果:60例胃癌患者中,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19例为T3期,41例为T4期。根据浆膜面CT征象诊断T3和T4期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5.5%、81.2%及84.6%,根据脂肪间隙CT征象诊断T3和T4期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1.5%、66.6%及76.4%,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和T4期胃癌邻近周围脂肪间隙碘浓度有差异,且静脉期较动脉期明显。结论:宝石CT在胃癌术前T3和T4分期中有较高诊断价值,可对胃癌患者进行较为准确的术前分期,为术前新辅助化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胃癌 宝石能谱CT T3和T4分期
  • 简介:CT是一种具有谱成像功能的MSCT,通过其特有的扫描及技术特征,可得到病灶的谱分析图及谱曲线,开创了多参数、定量分析的新型成像模式,能够客观反映病变的组织特征,对确定病变的组织来源和范围、鉴别诊断等具有研究价值。目前肺癌病理类型及累及的纵隔淋巴结的诊断金标准是组织活检细胞学检查,但其为有创检查。CT通过对谱曲线及物质定量分析,显著提高对肺癌病理类型、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必将成为诊断与评估肺内肿块及其病理类型的重要方法,值得深入研究。

  • 标签: 能谱CT 肺肿瘤 病理学 纵隔 淋巴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宝石CT碘基图在鉴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非钙化斑块成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冠状动脉模式扫描的4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宝石谱成像软件上获得各组的谱曲线图、碘基图像和水基图像,计算斑块标准化碘浓度,即标准化碘浓度=斑块碘含量/主动脉碘含量,并采用方差分析.结果:45例共检出非钙化斑块73处,其中脂质成分21处,纤维成分40处,血栓样组织12处.不同类型非钙化斑块的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名医师对图像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0.672).结论:CT谱成像通过对碘含量进行测定,对不同性质的斑块成分鉴别有较大的意义,可早期提示脂质成分等不稳定斑块,为明确斑块性质提供量化依据.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性 诊断 鉴别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CT多参数分析在评估周围型肺腺癌病理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8例病理诊断为周围型肺腺癌的患者,其中低分化组(A组)12例,中、高分化组(B组)26例,均行宝石CT成像模式的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扫描。利用其多参数分析功能,分别测得3期扫描中病灶ROI的标准化碘浓度(NIC)、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Eff-Z),并比较各参数间差异。结果:动脉期2组NIC、谱曲线斜率及Eff-Z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脉期2组NIC、谱曲线斜率及Eff-Z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延迟期2组NIC、谱曲线斜率及Eff-Z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T多参数分析在评估周围型肺腺癌病理分级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肺肿瘤 腺癌 病理分级
  • 简介:目的:讨论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及重建技术在胸部创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7例胸部创伤病人行MSCT扫描,重建层厚2.5mm,间隔1.25mm,将数据传至专门工作站,对骨性胸廓进行多平面重建(MP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STS-MIP)及容积再现(VR)重建,对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7例胸部创伤患者中,发现肺挫伤44例,肺撕裂伤4例,肺不张及肺萎缩11例,气胸27例,胸腔积液42例,肋骨骨折36例,肋软骨骨折2例,肩胛骨骨折6例,锁骨骨折3例,胸椎骨折1例.MPR图像可清楚显示骨折线的走行及移位,3D重建图像从各个方位显示了骨折的空间改变.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能够清晰显示肺部损伤情况,胸廓重建图像可以显示骨折的立体空间改变,两者相结合,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胸部 创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三维重建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心率及不同重建时相对64层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90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CTA检查资料。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分组,对心动周期的R-R相位30%-90%间期,每间隔5%重建后进行血管分析及评分,获得回顾性心电门控最佳重建时相,并评价不同心率时的图像质量。结果:冠状动脉图像质量随心率增加而降低,两者呈负相关。心率〈70次/min时,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间窗为R-R间期的70%-75%;心率70-79次/min时,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R-R间期的60%-70%;心率〉80次/min时,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R-R间期的40%-50%。左前降支在70%和75%R-R重建时相显示最佳,左回旋支在70%R-R时相显示最佳,而右冠状动脉在50%R-R时相显示最佳。结论:选择最佳重建时相、合理控制心率能够减轻运动伪影,明显提高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其中准确选择回顾性心电门控最佳重建时相是保证图像质量、准确诊断的重要因素。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造影 心率 R-R相位
  • 简介:目的:研究胆总管扩张螺旋CT曲面重建技术(CPR)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局限性.方法:收集20例胆总管扩张患者,将其1~3mm薄层扫描轴位源像(ASI)传到工作站后处理,行扩张胆总管曲面重建成像,作任意曲面显示所要观察的扩张胆总管.经手术病理及随访证实,评估CPR对胆总管扩张病因的定位与定性价值.结果:CPR对扩张胆总管的成像率达100%,均能显示完整的扩张胆总管及梗阻部位,定位准确率达100%,定性准确率达90%.结论:CPR能将不在同一平面的扩张胆总管显示于一个平面上,更好地显示扩张胆总管的连续性,可直观地显示胆总管扩张程度、部位及梗阻端形态,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胆总管扩张 CPR 诊断 多层螺旋CT 手术病理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痛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炎,发病率逐年上升。双CT与超声是诊断痛风及治疗后随访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双CT诊断痛风准确率高,可准确评估痛风患者尿酸结晶的分布。超声检查价格低廉、无创、简便、可重复性好,在诊断痛风方面有独特优势。本文主要对双CT和超声在痛风的诊断和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痛风 诊断显像
  • 简介:茎突过长引起咽痛、咽异物感在临床上颇为常见,过去诊断茎突过长综合征的主要依据是:①扁桃体窝触及硬条索状物;②茎突正侧位平片.但有时对一些茎突过长的患者上述诊断依据仍不能确诊,特别是对那些拟行茎突截断术的患者,需要一种检查方法来精确测量出茎突的长度和角度.螺旋CT三维重建的茎突骨SSD图像(表面遮盖显示法)可以精确测量出茎突的长度和角度.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茎突综合征 螺旋CT 三维重建 表面遮盖显示法
  • 简介:目的:探讨螺旋CT横断扫描及重建技术(SSD、MPR)在肩关节创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技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经X线、CT、SSD和MPR证实的肩关节外伤57例及正常对照组40例.SSD和MPR以横断面螺旋CT扫描图像为基础,层厚3~5mm,螺距1~1.5,重建间距1~2mm.结果:SSD、MPR图像质量与扫描参数的选择及重建间距密切相关,SSD及MPR图像均能更好地显示骨折,并可立体地显示骨折线的长短、形态、走向,碎骨片的形态、大小、空间位置以及骨折的移位和关节对位情况.结论:螺旋CT扫描及重建技术对肩关节的骨折、脱位或半脱位可提供有价值的空间关系信息,利于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和制订手术计划.

  • 标签: 肩关节创伤 螺旋CT 横断扫描 重建技术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螺旋CT及三维重建在颌骨造釉细胞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颌骨造釉细胞瘤,均行螺旋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后处理,观察病变的部位、形态、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侵犯等特征。结果11例患者中,5例病灶位于下颌磨牙区、4例位于下颌体部、2例位于上颌骨。多房型6例,其中3例呈肥皂泡状、3例呈蜂窝状。骨性房间隔可完整或不完整。单房型5例。5例有不同程度牙根吸收。11例病灶均可见周围骨质呈膨胀变薄。7例病灶可见囊壁周围骨质缺损,无硬化缘;2例穿破邻近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1例侵及上颌窦,5例侵及下颌管。6例病灶呈均一囊性密度,4例呈软组织密度,1例术后10年复发病例呈囊实混杂密度。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可直观了解病变在三维立体空间的实际大小、形态、位置、内部结构、周围骨质破坏、牙根吸收及周围组织结构的立体解剖关系,对提高造釉细胞瘤的术前诊断正确率有重要价值,为制订手术方案和放疗计划提供了客观依据。

  • 标签: 造釉细胞瘤 颌骨肿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三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实施双排螺旋 CT三维重建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取 2015年 1月~ 2017年 1月间本院收治的 150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双排螺旋 CT三维重建技术实施检查,并对所有患者实施临床综合诊断及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分析双排螺旋 CT三维重建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双排螺旋 CT三维重建技术对输尿管良性狭窄、重复肾盂输尿管畸形、肾盂输尿管结石、膀胱癌、肾盂输尿管癌的检出率与总检出率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无差异, P> 0.05。结论对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实施双排螺旋 CT三维重建技术的诊断效果显著。

  • 标签: 泌尿系统疾病 双排螺旋 CT三维重建技术 诊断
  • 简介:射频消融术(RFA)是治疗原发性小肝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随着医学影像学三维融合重建技术的兴起,其在肝癌RFA术后疗效评估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应用三维融合重建技术对RFA术后进行监测,可更准确地发现残留及复发病灶,进行合理有效的诊治,以提高患者生存率。本文就三维融合重建技术在肝癌RFA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细胞 射频消融术 三维融合重建技术 消融边缘 疗效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实施双排螺旋 CT 三维重建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取 2015 年 1 月~ 2017 年 1 月间本 院收治的 150 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双排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实施检查,并对所有患者实施临床综合诊断及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分析双排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双排螺旋CT 三维重建 技术对输尿管良性狭窄、重复肾盂输尿管畸形、肾盂输尿管结石、膀胱癌、肾盂输尿管癌的检出率与总检出率与病理检查结果相 比无差异,P > 0.05。结论对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实施双排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的诊断效果显著。

  • 标签: 泌尿系统疾病 双排螺旋 CT 三维重建技术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MSCT颈椎扫描重建在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30例临床确诊的CSR患者,在推拿手法治疗前后分别行颈椎MSCT检查,并记录临床症状、体征及VAS疼痛评分。MSCT检查的观察指标包括颈椎曲度变化、寰枢关节关系、棘突与中线的关系、椎体前后径线和左右径线与中轴线角度、各椎体水平方向旋转角度、椎间孔及椎间盘的变化情况,并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3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VAS评分降低(8.20±0.92)分;测量发现,治疗前、后的平均颈椎弧度分别为(1.91±4.99)mm和(5.08±3.6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t=-4.27),治疗前后椎间孔狭窄改善(80/300下降为35/300)。治疗前、后颈椎齿状突与两侧块距离不等分别为15例(15/30)和2例(2/30),治疗前、后棘突与中线的距离分别为(2.11±1.68)mm和(o.87±1.70)m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t=7.53)。治疗前后椎间盘突出及膨出的个数分别为63个和42个。结论:推拿治疗可以通过改善颈椎生理曲度、椎间孔大小及椎间小关节位置关系来改善CSR的症状,MSCT颈椎扫描重建对CSR的疗效评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颈椎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推拿 脊柱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MBIR)和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对肺部CT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CAD)气道成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使用CT行胸部平扫的患者30例,分别采用肺算法ASIR40(40%ASIR与滤波反投影混合)、MBIR重建层厚0.625mm的图像。应用自动CT定量方法(Dexin-FACT)自动提取支气管树,选取走行平直且分叉较少的右肺中叶支气管测量隆突至显示气道终端长度,对不同算法重建图像显示的长度采用配对t检验。由2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评价MBIR和ASIR对支气管树结构连续性、清晰度,采用Wilcoxon符号等级检验比较2位医师主观评分差异性。结果:MBIR算法图像自动提取的右肺中叶支气管长度较ASIR算法图像长(P〈0.05),且提取的支气管树连续性、清晰度明显优于ASIR算法(P〈0.05)。结论:与ASIR算法相比,MBIR可通过改善图像质量提高CAD气道分析性能。

  • 标签: 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 计算机辅助检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