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早期宫颈癌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血管参数临床病理参数关系,及其预测术后辅助治疗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2月—2011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以手术治疗为初治疗早期宫颈癌患者50例,收集临床病理资料,详细记录临床分期、临床病理参数、术后治疗。结果:对比分析早期宫颈癌患者病灶血流灌注宫颈癌预后因素相关性,发现宫颈癌病灶血流灌注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间质侵袭深度〉10mm有关(P<0.05)。宫颈癌患者血管形成指数(VI)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有关(P<0.05)。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血流信号丰富者及血流不丰富但VI>3.97者术后接受辅助治疗比值比(OR)为12.5,95%CI:2.92~53.48。结论: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参数VI病灶血流灌注丰富可作为预测早期宫颈癌术后是否应用辅助治疗重要参数。

  • 标签: 宫颈肿瘤 血管生成 能量多普勒超声 血管形成指数
  • 简介:目的:分析宫颈鳞癌分化程度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定量指标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之间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阴道镜病理证实28例宫颈鳞癌患者,比较分析宫颈鳞癌病理分化程度及SUVmax,探讨18F-FDGPET/CT定量指标恶性肿瘤分化程度之间关系及相关程度。结果:不同分化程度宫颈鳞癌18F-FDGPET/CTSUVmax存在显著差异,分化程度SUVmax呈负相关(r=-0.845,P<0.05)。结论:根据18F-FDGPET/CT显像SUVmax可初步判断宫颈鳞癌病理分化程度。

  • 标签: 宫颈癌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18F-脱氧葡萄糖
  • 简介:腹膜转移癌是恶性肿瘤细胞经血管、淋巴管转移至腹膜腔最常见继发性腹膜肿瘤,临床预后较差。目前国际通用术前腹膜癌指数来评估其转移程度,选择合适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新策略(CRS+HIPEC)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并降低死亡率,因此术前合理准确影像评估就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腹膜转移癌影像表现及临床常用MSCT、DWI及PET-CT3种影像检查技术在腹膜转移癌诊断中研究进展。

  • 标签: 腹膜肿瘤 肿瘤 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弥散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 简介:资料患者男性,54岁,因“间歇性左中腹隐痛40余日”入院。患者无恶心、呕吐,大小便正常,既往史无特殊。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左中腹部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肿瘤标记物均正常。B超示:腹部及盆腔未见确切异常。

  • 标签: 影像学诊断 空肠脂肪瘤 肠套叠 入院查体 腹部压痛 实验室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PHNEC)CT及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PHNEC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患者中,1例为肝右叶单发肿块,CT平扫表现为不均质低密度肿块伴囊变坏死,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实性部分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伴内部坏死区长T1长T2信号。另1例患者表现为大肿块伴周围卫星灶,CT扫描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结论:PHNEC常表现为增强扫描动脉期轻至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肿块内囊变坏死及大肿块周围伴小结节可能为PHNEC较具特征性表现。

  • 标签: 肝脏 神经内分泌癌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中国乳腺典型髓样癌(TMBC)超声和乳腺X线摄影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根治术前均行超声和乳腺X线摄影检查80例TMBC患者,分析其影像特征和术后病理结果及相关性。结果:患者术前乳腺X线摄影较超声更易发现肿块钙化点;两者联用诊断TMBC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级最高均达4级以上。术前超声更易发现同侧腋淋巴结(ALN)肿大,但术后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仅占48.4%。超声和乳腺X线摄影均提示ALN肿大患者中,87.5%经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位于外上象限患者中,仅83.3%经病理证实转移;雌激素受体(ER)阴性患者中,仅85.7%经病理证实转移。结论:TMBC患者术前超声和乳腺X线摄影联合检查不易漏诊,两者均提示同侧ALN肿大时对淋巴结转移预测意义较大,而对原发灶位于外上象限或ER阴性患者需更加谨慎。

  • 标签: 乳腺肿瘤 髓样癌 超声 乳腺X线摄影 淋巴结转移
  • 简介:目的:分析肾盂癌患者超声诊断结果,并与CT结果比较。方法:对45例经超声、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盂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超声CT诊断准确率。结果:45例病例中,超声正确诊断肾盂癌25例,准确率为55.56%(25/45);CT正确诊断肾盂癌34例,结核病1例,肾癌1例,准确率为80.00%(36/4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超声可作为肾盂癌重要、初筛手段。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其检出率有所限制。超声CT联合检测可提高肾盂癌早期诊断检出率。

  • 标签: 超声检查 肾盂癌 计算机断层扫描 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肠系膜脂膜炎CT表现,明确其特征性征象,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肠系膜脂膜炎患者CT资料,对病变发生位置、范围及内部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所有病变均位于肠系膜根部周围,6例见明显“假包膜征”,8例见“脂环征”,3例见明显“木梳征”。结论:CT是肠系膜脂膜炎首选检查方法,当有典型CT表现时可提示诊断。

  • 标签: 脂膜炎 腹膜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直肠癌患者病理预后因子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49例未行新辅助治疗而直接手术治疗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内容包括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神经及脉管是否受侵及是否存在癌结节;免疫组化包括Ki-67、p53及p21表达情况。测量49例直肠癌患者术前病灶ADC值(b=800s/mm2)。对不同组别[包括不同分化程度、T1~2对T3~4,N0对N+、环周切缘(-)对(+)、神经侵犯(-)对(+)、脉管癌栓(-)对(+)及癌结节(-)对(+)]之间ADC值进行比较;同时对不同p53及p21表达组之间ADC值进行比较,计算Ki-67标记指数(LI)ADC值关系数。结果:统计学分析显示,两名医师对ADC值测量具有很好一致性(k=0.775)。本研究中,T1~2组ADC值显著高于T3~4组(P=0.001);N0组ADC值显著高于N+组(P=0.017)。ADC值Ki-67LI呈负相关(r=-0.318)且具有统计意义(P=0.026)。ADC值在其他组别之间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直肠癌ADC值与其病理预后因子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生物特性,有望作为直肠癌非创伤性影像生物标记。

  • 标签: 直肠癌 弥散加权成像 影像标记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肝癌(SHCC)超声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表现,分析两者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80个经影像检查和细胞穿刺或手术病理确诊原发性SHCC病灶(最长径<3cm),回顾性分析其超声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结果:超声造影显示54个病灶呈整体弥漫性'快进快出'式增强特点;18个病灶造影剂消退缓慢,呈'快进慢出'式特点;8个病灶呈'慢进快出'式特点。灵敏度为97.4%(75/77),特异度为94.6%(70/74),准确率为93.8%(75/80)。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76个病灶血供为Ⅰ~Ⅱ级血管,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为(50±11.9)cm/s,阻力指数(RI)为0.70±0.10;4个病灶因位置深而血流显示不理想。灵敏度为91.7%(66/72),特异度为83.8%(57/68),准确率为77.5%(62/80)。两者均能较好反映原发性SHCC血流灌注特征,超声造影较彩色多普勒超声更能敏感地动态显示原发性SHCC血流动力学特点。结论:超声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均可较敏感地预测原发性SHCC,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超声造影 原发性小肝癌 血流动力学
  • 简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angiomyolipoma,RAML)是由成熟脂肪组织、厚壁血管和平滑肌组成良性肿瘤,占肾脏肿瘤3.9%,绝大部分具有特异性CT表现,少数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1-2]。搜集我院1999年10月至2014年7月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RAML30例临床和CT资料,以提高RAMLCT诊断水平。

  • 标签: 肾肿瘤 血管肌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脂肪 诊断 鉴别
  • 简介:目的:探讨二维超声造影在判断输卵管通畅性中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诊断不孕症患者进行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并与碘剂X线造影对照,评价输卵管超声造影临床应用价值。结果:50例不孕患者100条输卵管中,超声造影显示输卵管通畅72条、阻塞22条、通而不畅6条;碘剂X线造影显示输卵管通畅74条、阻塞20条、通而不畅6条。以X线造影为对照,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97.3%,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输卵管二维超声造影术可对输卵管通畅性作出客观评价,操作简便、安全、实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不孕症 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 超声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对Graves病(Graves’sdisease,GD)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thyroiditis,HT)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GD患者100例和HT患者150例,均行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颈部淋巴结发现率。结果:GD组和HT组颈部Ⅰ、Ⅲ、Ⅳ、Ⅴ区淋巴结偶有增大,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颈部Ⅱ区在GD组和HT组均较常发现增大淋巴结,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93%vs.94%,P〉0.05);颈部Ⅵ区淋巴结HT组发现率明显高于GD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90%vs.11%,P〈0.05)。结论:颈部Ⅵ区淋巴结发现,对GDHT鉴别诊断,尤其是对超声表现相似的GDHT甲状腺功能亢进期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超声 桥本甲状腺炎 GRAVES病 颈部淋巴结
  • 简介:目的:探讨非肿块型乳腺癌MR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及肿瘤大小Ki-67表达相关性。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乳腺癌患者80例,术前行MRI检查,且动态增强均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测定病灶ADC值及肿瘤大小,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Ki-67表达情况,应用t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病灶ADC值及肿瘤大小Ki-67表达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获得诊断Ki-67阳性表达最佳肿瘤大小阈值。结果:Ki-67阳性组ADC值为(1.014±0.181)×10-3mm2/s,阴性组ADC值为(1.024±0.142)×10-3mm2/s;Ki-67阳性组肿瘤大小为(5.12±1.71)cm,阴性组肿瘤大小为(3.58±0.89)cm。Ki-67阳性组阴性组肿瘤大小差异有统计意义(t=4.741,P<0.05),且肿瘤大小Ki-67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366,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判断Ki-67表达最佳肿瘤大小阈值为4.1cm,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66%和84.62%。但Ki-67阳性组阴性组ADC值差异无统计意义(t=-0.189,P>0.05),且ADC值Ki-67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0.029,P>0.05)。结论:肿瘤大小Ki-67表达有一定相关性,可间接为非肿块型乳腺癌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非肿块型乳腺癌 表观扩散系数 KI-67
  • 简介: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在胰腺肿瘤鉴别诊断分期中作用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治疗前拟诊'胰腺肿瘤',并在检查后4周内获得病理学结果66例患者18F-FDGPET/CT检查资料。结果:恶性组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2.2~21.6(平均6.45±3.44),低度恶性组病灶SUVmax为2.4~12.8(平均7.04±3.65),良性组病灶SUVmax为2.0~2.6(平均2.30±0.29),其中恶性组良性组、低度恶性组良性组SUVmax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值分别为0.02及0.003),而恶性组低度恶性组SUVmax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662)。PET/CT对N分期判断欠满意,但21.0%(13/62)病例因PET/CT发现远处转移而改变了治疗决策。结论:18F-FDGPET/CT有助于胰腺占位良恶性鉴别,虽然在胰腺癌区域淋巴结检出和判断方面不具备显著优势,但对M分期准确评估使相当一部分患者获得了最优化治疗。

  • 标签: 胰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18F-脱氧葡萄糖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DCE-MRI)中容积转运常数(Ktrans)值是否能有效定量区分正常宫颈宫颈癌组织。方法:对经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26例宫颈癌患者行DCE-MRI,比较正常宫颈宫颈癌实质区Ktrans值。用SPSS18.0进行统计处理,对正常宫颈宫颈癌组织之间Ktrans差异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结果:正常子宫颈对比剂灌注扫描Ktrans值为(0.573±0.230)/min,宫颈癌原发灶对比剂灌注扫描Ktrans值为(1.396±0.451)/min,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Ktrans值可有效、定量区分正常宫颈宫颈癌组织。

  • 标签: 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 容积转运常数 宫颈癌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U)和电子阴道镜在宫颈癌早期病变诊断中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治疗宫颈癌早期病变患者49例,均行TV-CDU和电子阴道镜检查,分析单独应用TV-CDU、电子阴道镜及两者联合应用诊断宫颈癌早期病变正确率,并比较两种方法对宫颈早期病变诊断一致性。结果:单独应用TV-CDU、电子阴道镜及两者联合应用诊断宫颈癌早期病变正确率分别为77.55%(38/49)、81.63%(40/49)和91.84%(45/49)。TV-CDU和电子阴道镜对宫颈癌早期病变诊断吻合系数κ=-0.128。结论:联合应用TV-CDU电子阴道镜诊断宫颈癌早期病变有突出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宫颈癌早期病变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 电子阴道镜
  • 简介:目的:探讨MRI对胎盘植入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确诊为胎盘植入患者20例MRI表现,其中13例为孕晚期产前胎盘植入,7例为产后胎盘植入。结果:13例产前胎盘植入中,5例为粘连型,8例植入型,无穿透型。7例产后胎盘植入中,3例为植入型,4例为粘连型。产前及产后胎盘植入各具有一定影像表现。结论:胎盘植入具有一定MRI征象,但对于粘连型胎盘植入诊断仍具有一定困难,通过对直接及间接征象综合分析,能提高MRI诊断准确性。

  • 标签: 胎盘 侵入性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