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罗氏电化发光检测法与化学发光法检测泌乳素的效果。方法研究阶段为2016年1月~2017年12月,共纳入进入我院体检的健康女性10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检测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采用罗氏电化发光检测法,B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对比两组检测泌乳素的异常率。结果A组检测异常率为14.0%(14/100),B组检测异常检测率为25.0%(25/100),A组检测异常率低于B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女性泌乳素的检测采用罗氏电化发光检测其异常率低,有良好临床应用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罗氏电化学发光检测法 化学发光法 检测 泌乳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膜下血肿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6月到2017年12月间收治的56例慢性膜下血肿患者,对其均采用手术治疗,将其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28例,采用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措施,对照组28例,采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措施。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膜下血肿患者,围手术期实施综合护理措施,护理的满意度高,且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围手术期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膜下血肿误诊为硬膜外血肿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报告为膜下血肿且被误诊为硬膜外血肿的患者36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3年2月至2017年1月为收治时间,对本次患者进行CT检查,且分析颅内血肿不同量和不同部位CT表现。结果本文研究中,经手术活检确诊的有16例,其中10例经复查CT检查,可发现血肿量增加,且实施了相关手术治疗,其余的20例患者经MRI检查、冠状位CT复查而明确诊断,但均恢复良好,出院,且无任何严重后遗症。结论对于膜下、硬膜外血肿需联合CT影像及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判定,若发现误诊则需予以积极的预后处理,以此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改善预后情况。

  • 标签: 硬膜下血肿 硬膜外血肿 误诊 预后情况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硬腰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做剖宫产的效果。方法于本院2017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剖宫产患者中,随机选取48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的人数为24人。对照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做剖宫产的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腰联合麻醉做剖宫产的方法。结果对照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和痛觉恢复时间显著长于观察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相比,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结论腰联合麻醉做剖宫产具有麻醉起效快和痛觉恢复时间快的特点,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 标签: 硬腰联合麻醉 硬膜外麻醉 剖宫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膜下血肿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的应用和安全性,为临床慢性膜下血肿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搜集我院自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受治疗的慢性膜下血肿患者共2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不同手术方法的适应范围。结果24例患者给予钻孔引流术,其中1例术后未好转行二次引流术改善,2例复发接受再次手术。2例患者选取骨瓣开颅清除术进行治疗,其中1例因发生硬膜外血肿、血肿多数呈血块,无法保证彻底引流排出而选取骨瓣开颅清除术,1例因血肿包膜厚度较高而选取骨瓣开颅清除术,2例患者术后均成功治愈。术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共2例(7.69%),无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钻孔引流术通常为临床慢性膜下血肿的治疗手段,该方法的治疗有效率较高,但若经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伴有硬膜外血肿及血肿包膜厚度较高等特征时,则需给予骨瓣开颅清除术以便于有效地清除病灶处的血肿。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手术方法 安全性 适应范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妇产科手术中应用腰联合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妇产科手术治疗的110例患者,根据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的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硬膜外麻醉,观察组接受腰联合麻醉,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总优良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总优良率(96.4%)明显高于对照组(80.0%);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9%)显著低于对照组(25.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手术治疗患者的麻醉过程中,腰联合麻醉能够使患者获得更佳的麻醉效果,而且更加安全可靠,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不适感,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妇产科手术 腰硬联合麻醉 麻醉方式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联合麻醉术后疼痛给予中药热敷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于我院行腰-联合麻醉妇科手术后腰痛的1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5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取普通热水袋热敷腰部和中药热敷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R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优于后者(P<0.05)。结论中药热敷治疗应用于腰-联合麻醉术后腰痛患者的治疗中,可有效缓解疼痛,疗效显著。

  • 标签: 腰-硬联合麻醉 术后疼痛 中药热敷
  • 简介:摘要慢性膜下血肿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阐明,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膜下血肿新生包膜中的新生血管生成受损和血肿腔局部异常炎症反应在其病情转归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导致包膜未成熟的“渗漏”血管形成及血肿的不断扩大。通过干预血管修复及纠正局部异常炎症状态,可能找到一条保守治疗CSDH的新方法。本综述拟分析近年来慢性膜下血肿发病机理,评价目前关于药物保守治疗潜在的获益人群,并依据可能的发病机理,探讨近年来出现的慢性膜下血肿药物保守治疗方法的变化及优劣。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药物治疗 保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产程中采取腰-联合阻滞无痛分娩的镇痛效果及对产程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2018年4月110例选择无痛分娩的产妇,按双盲法分为CEA组与CSEA组,各55例。CEA组采取连续硬膜外阻滞,CSEA组采取腰-联合阻滞,观察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与产程情况。结果(1)CSEA组第一、第二产程均略长于CEA组,但没有统计学意义。(2)CEA组患者的给药前10分钟疼痛评分明显高于CS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给药30分钟以后两组疼痛评分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将腰-联合阻滞用于无痛分娩中的起效迅速,镇痛效果确切,对产程没有明显影响,建议广泛推广。

  • 标签: 无痛分娩 产程 硬膜外阻滞 腰-硬联合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本文所选80例拟行剖宫产术的孕妇均为我院2018年1月至6月所收治,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选择硬膜外麻醉,实验组选择腰联合麻醉;观察比较麻醉效果。结果在麻醉药总量、痛觉最高平面以及麻醉起效时间方面,实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实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剖宫产术中应用腰联合麻醉能取得比较理想的麻醉效果,而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腰硬联合麻醉 剖宫产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妇科腰-联合麻醉中采用不同穿刺方法的效果。方法随机在我院妇科患者资料库中选取56例麻醉患者临床资料入组,均实施子宫切除手术,数字表法分组,选取时间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观察组28例患者行旁入路,对照组28例患者行正中入路。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穿刺时间明显增加,麻醉药用量明显减少,穿刺成功率明显增高,术后穿刺点腰痛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牵拉痛发生率及肌松效果欠佳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妇科腰-联合麻醉中采用旁入路法较为复杂,穿刺时间较长,但麻醉药用量、穿刺成功率及术后穿刺点腰痛发生率均明显优于正中入路,效果较为理想。

  • 标签: 妇科 腰-硬联合麻醉 不同穿刺方法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老年慢性膜下血肿采用改良单孔引流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0例慢性膜下血肿老年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其中参照组为25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案,研究组为25例,予以改良单孔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比较分析,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2.00%),同时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要低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膜下血肿老年患者实施改良单孔引流术治疗,治疗作用十分显著,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硬膜下血肿 改良 单孔引流术 并发症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麻联合腰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及术后不良反应。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4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观察组采用腰联合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麻醉用药剂量、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阻滞完全时间以及麻醉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镇痛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全麻 腰硬麻醉 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手术治疗慢性膜下血肿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慢性膜下血肿并行手术治疗患者74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7例)及联合组(37例),对照组给予钻孔引流术及常规治疗,联合组在其基础上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复发率。结果联合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联合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手术治疗慢性膜下血肿相较单一手术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疗效,降低其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手术治疗 慢性硬膜下血肿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2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慢性膜下血肿临床干预效果。方法在我院抽取于2016年6月到2017年7月的62例慢性膜下血肿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实施封闭式钻孔引流术,对照组实施传统钻孔引流术。比较两组手术后的效果。结果手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高于试验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封闭式钻孔引流术运用于慢性膜下血肿的临床治疗中,临床效果理想,可进行推广。

  • 标签: 传统钻孔引流术 封闭式钻孔引流术 慢性硬膜下血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腰联合麻醉在重症癌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数字表法将2016年2月-2017年10月90例重症癌痛患者分组。对照组进行舒芬太尼硬膜外镇痛,观察组进行舒芬太尼腰联合麻醉。比较两组重症癌痛麻醉效果;治疗前、治疗后半小时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重症癌痛麻醉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半小时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腰联合麻醉在重症癌痛麻醉中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疼痛,提高麻醉镇痛效果。

  • 标签: 舒芬太尼 腰硬联合麻醉 重症癌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妊高症剖宫产手术患者分别采用腰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接收的94例妊高症且实施剖宫产手术的患者,通过根据不同的麻醉手段,将患者分为联合组与参照组,其中参照组为47例,采用硬膜外麻醉手段,联合组为47例,采用腰联合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前后动脉压、心率以及指脉氧等各临床指标变化情况以及麻醉效果。结果统计数据并分析,麻醉前两组患者比较均无差异(P>0.05),麻醉后,两组患者均在胎儿娩出时间段有差异(P<0.05),其余时间段各指标变化均无差异(P>0.05),同时联合组的麻醉效果要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高症剖宫产手术患者,积极采用腰联合麻醉方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低,同时有助于提高麻醉效果,有效降低患者麻醉诱导时间,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腰硬联合麻醉 妊高症 剖宫产手术 麻醉效果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连续腰麻与腰联合麻醉用于老年人下肢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下肢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6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腰联合麻醉,实验组采取连续腰麻。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麻醉前与麻醉后(5分钟)的SBP、DBP、HR。结果两组患者的多项手术情况均基本相同,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整体麻醉效果均较为理想,麻醉后5分钟时,常规组患者的SBP、DBP、HR波动较大,同时和实验组相比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腰麻更加适用于老年人下肢手术中,临床效果更加理想,同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连续腰麻 腰硬联合麻醉 老年人下肢手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全麻与腰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期间我院髋关节置换术100例患者,抽签化分组,即50例每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全麻和腰联合麻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3.19±1.44)min、睁眼时间(7.41±1.58)min、痛觉消失时间(65.28±1.36)s、不良事件发生率(2.00%)、麻醉中Ramsey评分(3.28±0.36)分、麻醉后Ramsey评分(2.19±0.34)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腰联合麻醉效果更为显著。

  • 标签: 全麻 腰硬联合麻醉 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额顶部与顶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膜下血肿的手术疗效。方法采集90例2014年2月至2017年5月慢性膜下血肿患者,根据随机表分组。对照组实施顶部钻孔引流治疗(钻孔点在冠状位血肿最厚层面靠近顶结节);观察组实施额顶部钻孔引流治疗(钻孔点在冠状位血肿最厚层面靠近额顶部)。比较两组患者慢性膜下血肿治疗总有效率;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7天颅内积气、颅内残留血肿;复发率,并比较治疗后7d和3个月两组的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慢性膜下血肿显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20例,无效0例,观察组显效32例,有效8例,无效0例,两组显效率分别是50.00%和80.00%,总有效率分别是100.00%。两组术后第1天颅内积气、术前、术后第1天颅内残留血肿差异不显著,而观察组术后第7天颅内积气、颅内残留血肿比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复发率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7d和3个月观察组组的认知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额顶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膜下血肿的手术疗效优于顶部钻孔引流治疗,患者预后更好,血肿和积气清除更彻底,有助于恢复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预防复发,值得推广。

  • 标签: 额顶部 顶部钻孔引流 慢性硬膜下血肿 手术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