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牙缺失使用骨内种植牙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的378例骨内种植牙患者,共562个,来进行研究分析,为患者使用螺旋状种植体和柱状种植体进行种植,对患者的临床种植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术后完成骨整合的种植体328个,骨整合失败6个。完成修复的种植体237个,未完成修复的7个,种植体植入后随访时间最长者9年,最短10个月。完成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了10个月到9年不等的随访,共有273颗牙在治疗1年后修复成功,有16颗失败,有260颗在种植3年后成功,有13颗失败。总共成功533颗牙,占研究总数的94.8%,共失败29颗,占研究总数的5.2%。结论临床中使用骨内牙种植体是比较常用的修复牙缺失的手段,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成功的关键就是选择合适的材料,熟练的手术操作。

  • 标签: 骨内种植牙 修复 牙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创伤性上前牙缺失伴骨缺损的种植修复方法与疗效。方法以我院收治的62例创伤性上前牙缺失伴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牙缺失2颗及以下37例,3颗及以上25例,给予种植修复处理,共植入ITI种植体109枚,其中有32例采用骨劈开联合骨挤压与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牙槽嵴成骨检查,62例患者中均种植体与周围骨面结合,其中43例牙槽嵴骨完全覆盖种植体愈合帽,19例部分覆盖。62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种植体修复牙体为2颗,有1颗掉落,其他均修复良好。结论种植修复治疗可以对创伤性上前牙缺失情况进行显著修复处理,并对其余牙齿无损伤,能够达到美观舒适的效果,具有较好的咀嚼功能,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法。

  • 标签: 创伤性 上前牙缺失 骨缺损 种植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对口腔种植修复、常规修复对牙列缺失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中对照组用常规修复,观察组用口腔种植修复;将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数据详细整理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使用功能性高、临床治疗效果优,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牙列缺失患者接受口腔种植修复的效果显著,其咀嚼功能、语言功能以及美观度均可得以改善,并具有极佳的固定度。

  • 标签: 口腔种植修复 常规修复 牙列缺失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伴唇侧牙槽骨缺损的上前牙缺失美容修复效果。方法选取伴唇侧牙槽骨缺损的上前牙缺失39例患者(缺牙40颗)为研究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伴唇侧牙槽骨种植技术,同时对唇侧牙槽骨缺损部分给予引导骨再生技术,对所有患者的牙齿松动情况、美容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发现所有患者的种植体均未出现松动症状,且无明显的垂直向骨吸收情况,修复成功率高达100%;其中,36例患者种植体骨区丰满、色泽及形态均正常,1例牙龈乳头恢复较差,2例龈缘高度不足;患者满意度为97.21%。结论创伤后的牙列缺损,尤其多颗牙的连续缺失,很难采用其他固定修复方法来完成。种植修复具有不损伤余留牙、美观舒适、咀嚼效果好等优点,是一种良好的修复方法。

  • 标签: 伴唇侧牙槽骨缺损的上前牙缺失 引导骨再生技术 美容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正畸与种植联合治疗先天性缺失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4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4例先天性缺失牙患者按照单双号随机分组法分成A组和B组,32例/组。A组采取正畸联合种植的治疗方案,B组单纯采取种植治疗。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各项功能。结果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3%,低于B组,治疗后咀嚼功能评分为(10.25±1.05)分,语言功能评分为(11.26±0.13)分,较B组更高(p<0.05)。结论正畸与种植联合治疗先天性缺失牙疗效令人满意。

  • 标签: 正畸 种植 先天性缺失牙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评价口腔种植修复与常规修复治疗牙列缺失的效果。方法选取我处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处牙科门诊收治的牙列缺失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口腔种植修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常规修复治疗方案,对比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固位功能、咀嚼功能、语言功能、舒适度、美观性等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修复治疗而言,应用口腔种植修复治疗牙列缺失,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普及。

  • 标签: 牙列缺失 口腔种植 修复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MIS种植牙技术对牙齿缺失的修复情况。方法使用笔者所在医院2007-2014年所种植的41个种植牙对28例缺牙患者进行修复,然后对他们的修复情况进行调查。结果28例缺牙患者种植笔者所在医院使用MIS种植牙技术所种植的种植体之后,经6~8年的随访调查,牙齿被成功修复的概率为86%。结论使用MIS种植技术所种植的牙齿种植成功率高,并且具有种植方法简单、代价小等特点。但是要获得更高的种植成功率,不仅需医生具有高超的种植技术,还需要患者在种植前和种植后均给予积极的配合。

  • 标签: MIS 种植体 修复 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种植修复对牙列缺失患者咀嚼功能及美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0月在我院口腔科就诊的牙列缺失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进行口腔种植修复,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修复,观察分析两组美观度及咀嚼功能。结果修复后观察组的咀嚼功能、固位功能及美观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修复总有效率为80.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种植修复可有效恢复牙列缺失患者牙齿咬合关系,提高义齿的固位及咀嚼功能,改善患者的面部美观,且使用舒适度高,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并应用。

  • 标签: 口腔种植修复 牙列缺失 咀嚼功能 美观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正畸治疗在连续多位牙缺失固定义齿修复中的可行性。方法所有10个病例采用义齿修复前通过正畸手段向缺隙中央方向移动缺隙两端的天然牙,使连续多牙位缺失变为间隔缺失后,再行固定义齿修复。结果所有病例均同时获得美观和功能上的恢复,基牙和修复体均稳定,病人满意。结论正畸治疗在连续多牙位缺失固定义齿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正畸治疗 连续多牙位缺失 固定义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腔正畸联合修复治疗牙列不齐合并牙列缺失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自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牙列不齐合并牙列缺失患者88例,按数字奇偶法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修复治疗)44例,治疗组(给予口腔正畸联合修复治疗)44例,对比2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成功率高达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73%(P<0.05)。结论针对牙列不齐合并牙列缺失患者,给予口腔正畸联合修复治疗能够显著改善牙齿咀嚼功能,提升美观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口腔正畸 牙列不齐 牙列缺失
  • 简介:摘要胎盘作为连接胎儿与孕妇的重要器官,就药物而言,尽管在转运过程中破坏或改变,或者因为分子量和可溶性等原因限制转运,几乎所有的药物都能够通过所谓的胎盘屏障,不同程度地进入到胎儿体内。由于胎儿的身体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不能像母体一样正常代谢,因此进入到胎儿体内的药物可能影响到胎儿的正常发育。本文旨在探讨妊娠期用药分类标准及原则,以供临床参考。

  • 标签: 妊娠期 用药标准 用药原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周围水肿及神经功能缺失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6年6月~2017年6月间收治的5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给予药物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比两组颅内血肿、周围水肿以及神经功能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和神经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后1周、2周时血肿体积和水肿体积明显缩小,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改善,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开展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有效控制急性脑出血脑内血肿、周围水肿症状,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预后有良好改善,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脑出血 颅内水肿 血肿 局部亚低温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药用辅料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对作为药用辅料的甜菊素进行质量研究,为其质量标准的提高提供参考,对进一步规范厂家药用辅料甜菊素的生产、认证、检查提出意见及建议。方法参考《中国药典》(2015版)及《药用辅料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从结构确证、稳定性实验、性状、鉴别、检查及含量测定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甜菊素的光谱图、色谱图均与对照品一致,长期加速实验结果表明甜菊素质量稳定,甜菊素各项质量指标符合《中国药典》(2015版)药用辅料甜菊素的质量标准要求。结论研究的甜菊素结构明确,质量稳定且符合标准要求,可用《中国药典》(2015版)药用辅料甜菊素标准进行质量控制。

  • 标签: 药用辅料 甜菊素 质量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旁标准化交接流程在神经科的实践效果,拟找出更好的床旁交班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6月住院患者100例为对照组,采取传统交班流程;以2017年7月-2017年12月住院患者100例为实验组。以床旁标准化交接流程交班。将实施前后交班问题发生率、护士满意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的问题发生率、护士交接班满意率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p<0.01)。结论床旁标准化交接流程交班,在某些方面优于传统法。

  • 标签: 床旁标准化交接流程 设计 应用
  • 简介:目的:分析创伤后脊髓空洞症的MRI表现及其形成机制,并探讨了诊断标准.方法:10例脊髓创伤后2~11年的发生脊髓空洞症病例,平均年龄41岁.临床资料和MRI资料齐全.用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法记录临床表现,MRI重点观察脊髓及其空洞的形态和信号特征.结果:10例创伤后脊髓空洞症患者累及脊髓颈段2例,脑干与脊髓颈段交界4例,脑干2例,圆锥2例,空洞始于脊髓受压明显处,延及长度2到13个脊髓节段不等,空洞均位于脊髓中央;T1加权像上6例表现为串珠样边缘,其内呈脑脊液样低信号;T2加权像上空洞段脊髓增粗或萎缩,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空洞周边脊髓呈片状高信号.结论:MRI能反映创伤后脊髓空洞症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可能机制,其影像学变化特征可列入诊断标准.创伤后脊髓空洞症的形成与脊髓持续受压有一定关系,而与临床症状关系不大.

  • 标签: 脊髓创伤 脊髓空洞症 创伤后 磁共振成像 诊断标准 形成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外科护理推行护理评估评价标准的可行性。方法2017年1月,我院开始于外科护理中引入护理评估评价标准,对实施前(2016年1月-12月)、实施后(2017年1月-12)患者的服务满意情况进行调查和比较。结果与实施前相比,实施后患者在护理水平、护理安全、健康指导内容及方法等几项的满意度上均显著提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护理评估评价标准引入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是一种可行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各方面的服务体验,值得推荐。

  • 标签: 外科护理 护理评估评价标准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在消化内镜室的护理质量管理中实行标准化护理的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择本院在2016年6月到2016年8月收容诊治的1280在消化内镜室中进行检查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同一检查类别的患者分为实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以及实行标准化护理的观察组。对照组中有320名患者为肠镜检查,320名患者为胃镜检查,同样实行标准化护理的观察组中有320名患者为肠镜检查,320名患者为胃镜检查。比较两组的检查工具合格率以及检查合格率,调查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实行标准化护理的观察组,其肠镜和胃镜的内腔检查合格率都比实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要高,并且观察组肠镜内腔的合格率为百分之百。实行标准化护理的观察组的肠镜水槽、胃镜水槽以及消毒液的合格率也要比实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要高。实行标准化护理的观察组的患者的满意度为96.8%,高于实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的满意度是85.1%。两组数据经比较,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小于0.05。结论通过实行标准化护理,可以有效提升检查工具的合格率以及消化内镜室的护理质量,并且标准化护理使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值得医学领域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标准化护理 消化内镜室 护理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颅脑外伤患者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期间我院颅脑外伤60例患者(实施随机分组模式),对照组的30例患者进行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的30例患者进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GCS评分(12.15±1.53)分、NIHSS评分(7.84±1.62)分、COS评分(5.76±0.11)分、术后愈合时间(3.16±1.78)周、病死率(0.00%)、并发症发生率(3.33%)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用于颅脑外伤患者中效果显著。

  • 标签: 颅脑外伤 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 效果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心衰患者在重症监护室(ICU)中的标准化护理程序的效果分析。方法我院收治的心衰患者86例从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平均分成探究组和对比组各43例,分别从护理效果、急救及院内反应时间等方面比较了对比组的常规程序护理和探究组的标准化程序护理。结果在护理后,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均有改善,但探究组改善效果更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究组急救反应时间、院内反应时间均少于对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调查,探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5.3%,显著高于对比组的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ICU心衰患者开展标准化护理程序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减少死亡发生,且可提升护理满意度,临床意义重大。

  • 标签: 标准化护理程序 心衰患者 重症监护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StandardLargeTraumaCraniotomy)应用在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我省重点医院脑科室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7例,采取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38)和研究组(n=39)两组。对照组治疗方法常规骨瓣开颅术;研究组治疗方法标准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对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脑积液1例、外伤性癫痫4例、外伤性脑梗死2例,对照组脑积液5例、外伤性癫痫8例、外伤性脑梗死4例,闹切口疝2例,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未发生闹切口疝病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方法,不仅不良反应少,还可有效地降压,故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常规骨瓣开颅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