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波治疗子宫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7年5月采取微波治疗的子宫息肉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以往采取传统手术治疗的子宫息肉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感染率、出血率以及复发率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波治疗对于子宫息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治愈率高、术后出血量少、感染率低,不会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是子宫息肉临床治疗的首选。

  • 标签: 微波治疗 子宫颈息肉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子宫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中居第2位,仅次于乳腺癌。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宫颈癌新发病例超过13万人,约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的1/3,并呈现发病年轻化趋势。本文旨在探讨子宫癌的病因、危险因素、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

  • 标签: 子宫颈癌 病因 致癌机制 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对子宫上皮内瘤变患者行子宫环型电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复发率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间,将其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30例)、研究组(30例),对照组行宫颈冷刀锥切术治疗,研究组行子宫环型电切术治疗,并将2组患者经相应治疗方案干预的临床效果及复发率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宫颈癌患者经子宫环电切术治疗的治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为3.33%,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子宫上皮内瘤变患者行子宫环型电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降低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 标签: 子宫颈环型 电切术 子宫颈 上皮内瘤病变 临床效果 复发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子宫环形电切除术治疗宫颈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宫颈病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宫颈锥切术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宫颈环形电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更优,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子宫环形电切除术治疗宫颈病变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子宫颈环形电切除术 宫颈病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Adenoidbasalcarcinoma,A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加强临床和病理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一例新发现的宫颈ABC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宫颈ABC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常在妇科体检或其他疾病治疗时偶然发现,其病理镜下表现为小巢团状肿瘤细胞浸润性生长,细胞异型不明显,需与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和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等鉴别,相比这些恶性肿瘤,其预后较好,治疗一般单纯性宫颈病灶切除或全子宫切除即可,无需放、化疗。结论宫颈ABC是一种罕见的宫颈恶性肿瘤,与宫颈其他恶性肿瘤相比,其生物学行为较善良,临床和病理均需仔细鉴别,避免过度治疗。

  • 标签: 子宫颈 腺样基底细胞癌 妇科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电环切除术对宫颈糜烂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间,我院将94例宫颈糜烂患者通过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均为47例。常规组采用微波治疗治疗,而治疗组给予子宫电环切除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后,治疗组29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62%(44/47);常规组21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0.85%(38/47)。两组间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宫颈糜烂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运用子宫电环切除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同时安全有效,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的微波治疗,在临床中可推广使用。

  • 标签: 子宫颈电环切除 微波治疗 宫颈糜烂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癌细胞生物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实验方法 。方法:选择 67例子宫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 1组(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和观察 2组(开腹手术子宫切除术)各 35例、 32例,选择同期子宫肌瘤手术患者 30例为对照组(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结果:观察组 1组术后宫颈癌细胞凋亡率高于术前( P<0.05);观察 1组宫颈癌细胞凋亡诱导基因 Trail、转移抑制基因 NM23水平术后高于术前( P<0.05),凋亡抑制基因 Bcl2、转移促进基因 MAT1水平术后低于术前( P<0.05)。观察 2组、对照组术前术后各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癌并不增加其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

  • 标签: [ ] 腹腔镜手术 子宫切除术 子宫颈癌 生物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高危风险因素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癌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行根治性子宫切除的早期子宫癌患者临床资料,记录组内早期子宫癌临床高危因素患者比例及多高危因素模式,对早期子宫癌生存情况与多高危因素的关系及早期子宫癌术后辅助治疗与多高危因素对生存关系进行分多因素分析。结果120例早期子宫癌患者中具有多高危因素者46例(38.33%),其中具有2项高危因素者40例(33.33%),具有3项高危因素者6例(5.00%),其中多高危因素最常见模式为盆腔淋巴结转移+子宫旁组织浸润,占比高达30.00%(36/120)。无论是病理学分类还是多高危因素皆是影响早期子宫癌患者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通过RT治疗和CCRT治疗的早期子宫癌患者在高危因素以及单高危因素的局部复发和远端复发上均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但是在多高危因素上两者无论是何种治疗方式还是局部复发以及远端复发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行手术治疗的早期子宫癌患者,多高危因素下临床CCRT治疗效果不佳,其不仅会缩短患者的无瘤生存期及总生存期,且会增加患者远端复发风险。

  • 标签: 多高危风险因素 手术治疗 早期子宫颈癌
  • 简介:目的分析讨论肿瘤标志物联合MRI影像诊断子宫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4月~2017年9月收治的子宫癌患者中抽取92例,按照入院号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使用MRI影像对96例患者进行诊断,观察组使用肿瘤标志物联合MRI影像进行对96例患者诊断,经过诊断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常规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标志物联合MRI影像诊断宫颈癌患者的诊断率较高,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及时有效地参考方案,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子宫颈癌 肿瘤标志物 MRI影像 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肿瘤标志物联合MRI影像诊断子宫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4月~2017年9月收治的子宫癌患者中抽取92例,按照入院号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使用MRI影像对96例患者进行诊断,观察组使用肿瘤标志物联合MRI影像进行对96例患者诊断,经过诊断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常规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标志物联合MRI影像诊断宫颈癌患者的诊断率较高,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及时有效地参考方案,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子宫颈癌 肿瘤标志物 MRI影像 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韧带悬吊术联合阴式子宫截除术加主韧带缩短术在严重子宫脱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严重子宫脱垂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0)接受常规阴式子宫切除术,观察组(n=30)使用腹腔镜子宫韧带悬吊术联合阴式子宫截除术加主韧带缩短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手术情况、治疗效果、术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100.00%,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韧带悬吊术联合阴式子宫截除术加主韧带缩短术可有效提高严重子宫脱垂治疗效果,且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患者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子宫脱垂 子宫韧带悬吊术 主韧带缩短术 宫颈截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采用利普刀与传统微波治疗慢性子宫炎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接受并行传统微波治疗的慢性子宫炎患者43例,将其作为A组,选择同期接收并行利普刀治疗的另45例作为B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价值。结果B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A组,P<0.05;且B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复发率低于A组,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微波疗法,采用利普刀治疗慢性子宫炎的效果更佳,可推广。

  • 标签: 比较 利普刀 传统微波 治疗 慢性子宫颈炎
  • 简介:人端粒酶RNA组分(humantelomeraseRNAcomponent,hTERC)基因是端粒酶的组成成分之一,其作用是作为端粒酶延长的RNA模板。鳞状上皮内瘤变是指鳞状上皮结构和细胞的异常,属于癌前病变,而子宫和食管是发生鳞状上皮内瘤变最常见的部位。子宫癌是全球第二大妇科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年轻化的趋势[1],其中鳞状细胞癌占80%~85%。食管鳞状细胞癌是消化道常见肿瘤,

  • 标签: 人端粒酶RNA基因 人端粒酶RNA基因 鳞状上皮 子宫颈 食管 上皮内瘤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子宫鳞状细胞癌中Aurora-A、MCM7和HPV16E7的表达及病理学情况。方法此次研究对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2月~2017年4月我院病理科收集的手术切除宫颈新鲜标本90例,依据宫颈病变分级标准进行分组正常组(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组(20例)、CINⅡ组(15例)、CINⅢ组(15例)、宫颈鳞癌组(2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表达情况;观察并比较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在宫颈不同病变、临床分期、病理情况的宫颈组织中的表达;观察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与宫颈鳞癌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鳞癌组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组、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a~Ⅱb期宫颈鳞癌组织中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Ⅰa~Ⅰb期宫颈鳞癌组织,低分化宫颈鳞癌组织中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高分化、中分化宫颈鳞癌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阳性表达率均与宫颈鳞癌病理分期呈正相关(r=0.305、0.306、0.304,均P<0.05)。结论Aurora-A、MCM7和HPV16E7蛋白在宫颈癌、癌前病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各蛋白联合检测可以为宫颈癌诊断及预后评价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 标签: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 Aurora-A MCM7 HPV16 E7 表达 病理学
  • 简介:目的:探讨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子宫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和HybriMax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100例HPV感染的不同类型子宫病变组织中β-catenin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并以20例正常子宫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β-catenin在子宫鳞状细胞癌(CSCC)组中的异常表达率较低级别子宫上皮内瘤变(CIN-L)组及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增高(P均〈0.05);同时,高级别子宫上皮内瘤变(CIN-H)组的β-catenin异常表达率亦较CIN-L组及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增高(P均〈0.05);而CIN-L组与正常组间比较,CSCC组与CIN-H组间比较,β-catenin异常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子宫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CyclinD1的阳性表达率及染色强度呈递增趋势,在CIN和CSCC组织的细胞质及细胞核中β-catenin异常表达与CyclinD1表达呈正相关。结伦:β-catenin及CyclinD1蛋白表达异常与HPV感染的子宫病变密切相关。

  • 标签: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Β-连环蛋白 细胞周期蛋白D1 人乳头瘤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引产中应用宫颈球囊对宫颈成熟的促进效果。方法择取2018年3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122例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引产的孕妇,随机将所选孕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61例孕妇应用缩宫素引产,研究组61例孕妇应用宫颈球囊进行引产,对两组宫颈成熟情况、引产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研究组宫颈成熟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从开始治疗直至临床时间以及临产直至分娩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引产中应用宫颈球囊不仅可以促进宫颈成熟,还可以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缩短产程,临床价值显著。

  • 标签: 宫颈球囊 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引产 促宫颈成熟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心理护理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宫颈癌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12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6例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宫颈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53)和常规组(n=53)。常规组只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SAS、SDS及手术后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前后SAS、SDS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有效减轻患者手术前后的焦虑与抑郁水平,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心理护理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 宫颈癌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宫颈机能不全导致宫颈扩张的孕产妇行紧急宫颈环扎术对分娩结局及胎儿存活率的临床疗效与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产科宫颈机能不全导致宫颈扩张产妇124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使用宫缩抑制药物进行保守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联合紧急宫颈环扎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方法治疗后分娩时间、分娩方式及胎儿阿氏评分等相关指标。结果联合紧急宫颈环扎术手术B组患者足月生产人数显著多于保守治疗A组,分娩时未到足月患者人数显著少于A组(P<0.05),B组术后自然分娩人数51例,胎儿阿氏评分(8.6±0.41)分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A组32例,(6.3±0.40)分(P<0.05)。结论对由于宫颈机能不全导致宫颈扩张的产妇行紧急宫颈环扎术能够可显著减少宫缩次数,延长胎龄,帮助胎儿在母体内进行更好的生长发育;对改善分娩结局,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紧急宫颈环扎术 宫颈机能不全 宫颈扩张 临床疗效与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宫颈环形电切术在宫颈糜烂伴宫颈管炎中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合理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宫颈糜烂伴宫颈管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0)接受常规高频电波刀(LEEP刀)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n=30)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小环形电极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4.29±0.76d,对照组为6.58±1.14d,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环形电极切除术可有效提高宫颈糜烂伴宫颈管炎治疗效果,对于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减少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宫颈糜烂 宫颈管炎 宫颈环形电切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置胎盤伴胎盘植入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宫颈子宫下段环形缝合术对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的母婴结局影响。方法对2013年8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364例前置胎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者75例(观察组),仅单纯为前置胎盘者289例(对照组),分析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的危险因素。75例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患者中25例术中行宫颈子宫下段环形缝合术(环形组),50例行传统手术(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母婴结局。结果孕次、流产史、剖宫产史、前置胎盘类型是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发生的单危险因素(P<0.05);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次、流产史、剖宫产史、前置胎盘类型均是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环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共计输血量、住院天数、ICU转入率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子宫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1min、5minApga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转入新生儿监护病房率、出生时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次、流产史、剖宫产史、前置胎盘类型是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的独立危险因素。宫颈子宫下段环形缝合术可有效减少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对母婴的危害。

  • 标签: 前置胎盘 胎盘植入 危险因素 宫颈子宫下段环形缝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