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关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重型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时间节点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的28例重症肝病者做出医疗调研对象,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研究患者的预后效果,检测患者检测TB、ALT、TBA等肝功能数据指标。结果5例(17.85%)、20例(71.43%)患者疗效显著、3例(10.71%)患者治疗无效。经过DPMAS治疗后,患者的肝功能明显恢复P<0.05.结论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数据进行验证和分析,将患者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数据进行归纳,治疗期间,患者的预后质量明显提高。由此可见,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对重症肝病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值得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推广。

  • 标签: 双重血浆分析吸附 重型肝病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双重加压螺钉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收治的90例跖跗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5)与参考组(n=45),观察组接受切开复位双重加压螺钉固定治疗,参考组采用空心钉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参考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足评分、踝关节评分(Kofoed)均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结论切开复位双重加压螺钉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可达到良好复位效果,术后并发症少,患者康复快,具有显著优势。

  • 标签: 切开复位 双重加压螺钉固定 跖跗关节损伤 空心钉
  • 简介:自噬是溶酶体参与的降解细胞代谢物质、细胞质蛋白质和细胞器的主要途径。自噬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受损的细胞器或细胞质蛋白质被包裹进单独的膜结构内,并逐步成熟为双层膜小泡即自噬泡。自噬泡与溶酶体融合后形成自噬溶酶体,降解其所包裹的内容物。

  • 标签: 自噬 调节通路 肿瘤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鉴别双重对比超声造影对壶腹周围病变的检出能力。方法以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来我院检查的62例壶腹周围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行水对比超声、双重对比超声检查,对其病灶检出率和清晰显示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病灶检出率的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双重对比超声造影对壶腹周围病变的显示能力要明显优于胃肠水对比超声(P<0.05)。结论胃肠水对比超声和双重对比超声造影皆能提高对壶腹周围病变的检出率,同时双重对比超声造影对壶腹周围病变的清晰显示能力要明显优于胃肠水对比超声。

  • 标签: 水对比超声 双重对比超声 壶腹周围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单入路双重建钢板钳夹式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肱骨干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全部72例患者分成各自36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单入路双重建钢板钳夹式固定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恢复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93.7±32.8)min、术中出血量(108.5±44.8)min、住院时间(20.5±2.8)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5.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5.0%(P<0.05);骨性愈合时间(11.8±2.0)周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7.2%,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100.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于肱骨干骨折患者,以单入路双重建钢板钳夹式固定给予治疗,手术效果更好,并发症更少,并且患者恢复更快,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单入路双重建钢板钳夹式固定 肱骨干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多见于中老年人。但随着工作、生活竞争压力增大,食物和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长时间驾驶,手机、电脑和电视等信息工具的普及等,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率呈现年轻化和上升趋势。因此,为减少颈椎病给广大患者带来病痛和造成工作、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影响,做好颈椎病的预防十分必要。

  • 标签: 颈椎病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规范化抗凝治疗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高危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及合作医院依从性较好的心房颤动患者共20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n=100)和对照组(n=100)。治疗组采用华法林规范化抗凝治疗。对照组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mg,1次/天)和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1次/天)。所有的患者均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在死亡事件、栓塞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男性57名,女性43名,平均年龄61±12.1岁,吸烟史有27名,高血压患者31名,冠心病患者14名。对照组男性60名,女性40名,平均年龄63±15.3岁,吸烟史29名,高血压病史33名,冠心病病史13名。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共有2名患者发生死亡,3名患者发生栓塞事件,11名患者发生出血性事件。对照组有1名患者发生死亡,11名患者发生栓塞事件,8名患者发生出血性事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栓塞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P<0.03)。而在死亡事件和栓塞事件中,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相比,规范化抗凝治疗有助于降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高危患者的栓塞事件。

  • 标签: 抗凝 双重抗血小板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百白破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原因和预防对策。方法本文主要将某医院收治百白破疫苗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病例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百白破疫苗接种过程中,不良反应受免疫程度、季节和百白破疫苗种类的影响最为明显。结论在准确的了解百白破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后,予以针对性措施干预对预防百白破的发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百白破疫苗 预防接种 不良反应 预防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控制措施应用在农民工尘肺预防中的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期间某一地区从事接尘工作的农民工1000名。对1000名农民工实施尘肺预防控制措施,对比措施实施前后农民工对尘肺知识的了解程度、参与预防知识讲座比例以及患病情况、死亡情况。结果预防控制措施实施后,1000名农民工的对尘肺知识的了解程度、参与预防知识讲座的比例均高于预防控制措施实施前(P<0.05);1000名农民工预防控制措施实施后的患病情况、死亡情况均优于预防控制措施实施前(P<0.05)。结论对农民工实施尘肺预防控制措施可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能够有效提高农民工对尘肺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降低尘肺发生率。

  • 标签: 尘肺 农民工 预防控制措施 效果
  • 简介: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现状表明,预防医学教学在学时、教学内容、师资力量、教学方式、教学设施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若要全面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亟待强化预防医学教育的主体地位,调整和充实预防医学课程设置与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完善的教学考评体系,逐步建立与形成全新的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教学模式。

  • 标签: 预防医学 教学质量 对策
  • 简介:压疮是临床护理的常见病种之一,它是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局部软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营养代谢而发生变性、坏死的病理过程,从病理,生理学上称为压力性溃疡或压疮[1]。由于我国护理资源不足等原因,

  • 标签: 褥疮/预防和控制/护理 人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内科护理风险,并找出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方法调查分析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进行内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制定相应措施,并于2015年进行实施,收集一年以来的实施效果,对比实施预防措施后,内科护理效果以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结果在本次临床研究的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中主要出现了病情观察不详、药品使用错误、药物不良反应、护理人员感染、疾病监护不周以及意外坠床风险,其中观察组患者每一风险出现的概率均小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程度为97.4%,而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程度仅为91.6%。结论内科护理过程中存在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坠床、疾病监护力度不够的风险,基于此,医院需要制定出严格的护理管理制度,并加强对内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在做好护理风险预防工作的基础上,提升内科护理效果。

  • 标签: 内科护理 风险分析 预防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接种宣传形式对计划免疫疫苗针对传染病的预防效果,寻找高效的预防接种宣传形式,提高儿童疫苗接种率,降低儿童计划免疫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生。方法我中心接种门诊将16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80名和观察组80名,对对照组儿童采用预约来门诊接种疫苗+向家长发放计划免疫宣传资料,而对观察组儿童则采用预约来门诊接种疫苗+面对面与家长宣讲计划免疫知识,进而对两组儿童的预防效果进行比较,并且进行相关的干预对策的制定。结果对160名儿童追踪观察五年,失访10名(其中观察组失访2名,对照组失访8名),一直在追踪观察的150名对象中,16名儿童出现了计划免疫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为10.67%,主要是麻疹和流行性腮腺炎。观察组有2例儿童出现了计划免疫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2.56%,对照组有14例儿童出现了计划免疫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19.44%,观察组儿童发病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儿童发病率。两组儿童的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儿童各单疫全程接种率97.44.%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的各单疫全程接种率55.56%。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切实做好计划免疫工作,提高儿童疫苗接种率,降低儿童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生,门诊接种人员必须强化计划免疫宣传工作,特别是医生与家长面对面的宣传。

  • 标签: 预防接种宣传 儿童传染病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一例遗传性凝血因子VII(coagulationfactorVII,FVII)缺陷症家系基因突变类型。方法:检测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FVII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和其侧翼以及启动子进行分析,寻找基因突变;将含突变序列克隆入pGEMT-easy质粒载体中,对所得两条染色体相应序列分别测序,以确定不同突变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应用限制性内切酶MspI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相应基因片段进行酶切分析,证实测序所发现的突变。结果:先证者在8号外显子上有两种基因突变:11348位C→T突变和11349C→A突变。pGEMT-easy质粒克隆测序结果显示上述两种突变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为不同染色体同一编码区Arg(CGG)304Trp(TGG)和Arg(CGG)304Gln(CAG)双重杂合性突变。其父亲、母亲分别为11349位G→A和11348位C→T杂合突变;先证者的弟弟FVII基因为正常野生型;其哥哥和3个子女均为杂合性突变。PCR辅助限制性酶切证实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基因突变。结论:先证者FVII基因突变为不同染色体同一编码区Arg304Trp和Arg304Gln双重杂合性突变,此种突变类型的组合尚属首例。

  • 标签: 双重杂合性突变 Arg304Glh Arg304Trp 遗传性凝血因子VII缺陷症 基因突变 实验表型
  • 简介:摘要本研究对肺结核进行全面解析,目的在于探讨肺结核的治疗及预防措施,以促进患者的康复。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病人除药物治疗外,还需适当的休息,另外饮食调理对本病患者的康复也十分重要,“治养结合”才是促使患者康复的最佳方案。

  • 标签: 肺结核 治疗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口腔医学优质护理预防交叉感染的效果,找出护理方法和经验。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50例口腔医学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A组(25例)和B组(25例)。A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B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干预。然后比较两组患者交叉感染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A组4例患者交叉感染,经及时治疗后恢复正常。B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交叉感染。B组患者交叉感染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B组患者总体满意率为96.00%,显着高于A组患者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内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良好,可以很好的预防和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因此可以临床使用。

  • 标签: 口腔内科 交叉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抗菌药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一类药品,合理正规使用抗菌药物对我们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但是滥用抗菌药物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国是世界上滥用抗菌药物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滥用抗药物的危害性,增强合理正规使用抗菌药物的思想意识,从而预防滥用抗菌药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危害,甚至引起“超级细菌”的发生。

  • 标签: 滥用 抗菌药物 危害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预防接种门诊接种风险评估方法。方法对发生预防接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风险分析;预防接种风险水平以及各项风险的风险影响和概率应用风险矩阵法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对风险水平进行了划分并排序,确定了发生预防接种风险的各项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第一层预防接种风险疫苗接种实施风险为极严重风险(E级),疫苗和冷链管理风险、健康宣传和预检告知风险为危险度高风险(H级);第二层预防接种风险接种前的“三查七对”为极严重风险(E级),H级风险有人员责任心、专业素质、接种途径等,接种前“三查七对”所占权重风险最大。讨论在预防接种服务领域综合应用风险矩阵法和层次分析法这种新手段、新模式、新思想,可为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值得推广。

  • 标签: 预防接种 接种风险 评估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效的护理应用于产妇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对我院在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52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病因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结果本组52例产后出血患者均痊愈出院,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可提高产后出血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产后出血 预防 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监测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预防接种的疫苗开展回顾性分析。对接种者所发生的异常反应进行调查和分析。应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接种疫苗进行统计。结果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一共接种13426例,发生异常反应率为0.83%。其中一般反应发生率为76.78%,异常反应发生率为14.29%,心因性反应发生率为8.93%;异常反应中接种疫苗有白破、HIB、麻风、水痘、麻腮风等。心因性反应为流感疫苗、卡介苗。没有出现疫苗质量问题和预防接种事故问题。接种后出现发热/红肿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血管性水肿、惊厥、过敏性皮炎、癔症、荨麻疹,各个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临床症状表现相比较,存在一定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情况进行了解后,加强监测,确保疫苗质量,规范工作流程,从而达到降低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出现,提升接种成功率。

  • 标签: 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 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