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总结了219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PCI术后护理经验,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和专科护理。结果208例在CCU监护1天,8例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在CCU监护2天,3例术后发生心包填塞在CCU监护3天,病情稳定后顺利转入心内科病房。术后无1例患者发生护理并发症。认为术后在CCU进行严密监测、细致病情观察和高质量的护理,可以缩短患者在CCU的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心理和经济负担,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冠状动脉 慢性闭塞 PCI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腹泻儿童中病毒检验的结果及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50例腹泻儿童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取粪便标本150份。对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等的检验采用胶体金法检验,比较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及肠道腺病毒感染腹泻儿童的基本资料有无差异,比较三种病毒的感染率,比较各年龄段病毒病原体的分布。结果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及肠道腺病毒感染腹泻儿童在年龄中位数、性别、居住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感染率达56.00%,肠道腺病毒感染率达25.33%,诺如病毒感染率达16.67%,混合感染达2.00%。轮状病毒感染阳性率最高发生在患儿6~24个月,达患儿总人数的69.05%,肠道腺病毒感染阳性率最高发生在患儿23个月以内,达78.95%,诺如病毒感染阳性率最高发生在患儿23个月以内,达80.00%。结论腹泻儿童中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最常见,其次是肠道腺病毒,且病毒感染类型与性别、年龄等无明显关联,而不同的年龄段与病毒病原体的分布有一定的关系。

  • 标签: 腹泻 儿童 病毒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手术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此类手术病患,随机分组后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差异性。结果强化了整体护理的观察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满意度达到92%,对照组仅为76%。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需强调护理的整体性,可显著控制术后并发症,提升安全性。

  • 标签: 支架植入 整体护理 并发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方法并观察疗效。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患儿2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治疗组应用蒙脱石散+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复发率、满意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患儿在临床治疗有效率、满意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蒙脱石散+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临床疗效显著,可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病毒性腹泻 利巴韦林 蒙脱石散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体会。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1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性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进行有效的综合护理,有助于提升护理效果,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促进患儿身体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病毒性心肌炎 患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重症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收治的一例病毒性脑炎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该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好转出院。结论病毒性脑炎及心源性休克两类疾病均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进展快,导致患者死亡率极高。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动态变化,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急救护理措施,严格落实各项基础护理,方可最大程度地挽回患者的生命。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心源性休克 重症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及病毒谱。方法回顾性分析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资料,采用ELISA和RT-PCR方法对患儿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结果76例患儿中49例明确与病毒感染有关,分别为巨细胞病毒(CMV)27.6%(21/76),EB病毒(EBV)14.5%(11/76),单纯疱疹病毒(HSV)9.2%(7/76),风疹病毒(RV)7.9%(6/76),肝炎病毒(HBV和HCV)5.3%(4/76),混合感染13.2%(10/76)。结论病毒感染占64.5%,其中CMV感染最多,EBV感染次之,肝炎病毒(HBV和HCV)导致的感染比例不到6%。病毒感染婴儿肝炎综合征实验室检查多可见肝功能异常,常并发多系统感染、颅内出血等。

  • 标签: 婴儿 肝炎 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电图ST一T异常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4例患者,患者均符合心电图ST一T异常标准,其中伴随明显心绞痛情况的患者52例,设为观察组;无明显心绞痛情况的患者52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观察组有40例患者确诊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对照组有15例患者确诊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结论心电图ST一T异常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不能作为诊断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唯一标准,应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等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

  • 标签: 心电图 ST一T异常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全程介入护理干预在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接收治的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进行全程介入护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血脂指标与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3.3%,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6.7%;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介入护理干预在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冠心病 介入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吞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于我院2015年7月——2017年7月之间收治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中随机抽取76例伴有吞咽障碍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各38例患儿,并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早期康复护理,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人数为36(94.73)例,多于对照组患儿的27(71.05)例,实验组患儿家属护理总满意人数为35(92.10)例,多于对照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总满意人数26(68.42)例,组间对比P均<0.05,差异明显。结论将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重症病毒性脑炎伴有吞咽障碍的患儿的护理当中,能够促进患儿的吞咽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有利于促进患儿的预后和提高医院的社会声誉,值得推广。

  • 标签: 重症病毒性脑炎 吞咽障碍 早期康复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血清类风湿因子(RF)之间的关系。方法将80例HBV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和8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所有患者皆收集于2015年3月~2016年9月一年半时间内,对所有对象的RF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检测的结果情况。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血清RF呈阳性率分别是27.50%、6.25%;两组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DNA定量和HBV乙肝e抗原)(HBeAg)检测中,HBeAg阴性与阳性HBV感染者RF阳性率对比无明显差异,HBVDNA阴性和阳性患者血清RF阳性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ALT正常与异常者的RF阳性率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HBV感染者的血清RF与其ALT、HBeAg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检测血清RF变化可对临床治疗做出借鉴。

  • 标签: 乙型肝炎 病毒感染 血清类风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婴幼儿进行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对防治婴幼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集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来我院进行疫苗接种的600例婴幼儿为分析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分别300人。其中,对对照组婴幼儿给予安慰剂,对研究组婴幼儿给予口服轮状病毒疫苗,通过一年的随访,记录两组婴幼儿发生腹泻的情况,分析比较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在腹泻次数和腹泻发生时间方面,对照组为(4.56±1.74)次和(8.40±2.76)天,研究组患儿为(2.21±0.98)次和(3.56±1.21)天,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腹泻发生率和重型腹泻发生率方面,对照组患儿为30%和4%,研究组患儿为11%和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防治婴幼儿腹泻中,口服论证病毒疫苗具有很高的效果,能显著改善患儿的腹泻次数和时间。

  • 标签: 口服论证病毒疫苗 婴幼儿腹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对病毒性肝炎控制效果,为控制病毒性肝炎有效措施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0月,在该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对其发病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另选取2003年—2009年(病毒性肝炎疫苗接种前)和2010年—2016年(病毒性肝炎疫苗接种后)这两个阶段进行研究,对这两个阶段我市病毒性肝炎的年均发病率进行统计。结论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较高,应积极开展病毒性肝炎的疫苗接种工作,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控制。

  • 标签: 防治措施 病毒性肝炎 控制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状动脉在64层螺旋CT检查中采用护理干预后的实施成果。方法筛选出本院82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根据护理模式的差异把他们分成探究组A与探究组B各41例,探究组A实行传统护理,探究组B实行护理干预,对比其成果。结果将探究组A与探究组B患者检查时生理与心理的反应情况相比,探究组B患者心率加快与焦虑的出现率都比探究组A低,且屏气完成率比探究组A高,差异大(P<0.05);探究组A的护理满意度是87.8%,探究组B是97.6%,探究组B比探究组A高,对比差异大(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在64层螺旋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理想,可降低患者的生理与心理反应,且可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荐。

  • 标签: 护理干预 冠状动脉 64层螺旋CT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血液病毒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该血站检验科血液样本5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给予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并且计算与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结果在HBV(乙型肝炎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为3.0%(15/500),同酶联免疫检测的1.2%(6/500)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CV(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为1.8%(9/500),同酶联免疫检测的1.6%(8/500)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为0.4%(2/500),同酶联免疫检测的1.8%(9/500)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各具优势,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可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两者联合应用,以此提高血液病毒检测准确性。

  • 标签: 血液病毒 核酸检测 酶联免疫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方法并观察疗效。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患儿2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治疗组应用蒙脱石散+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复发率、满意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患儿在临床治疗有效率、满意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蒙脱石散+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临床疗效显著,可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病毒性腹泻 利巴韦林 蒙脱石散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小儿轮状病毒腹泻应用葡萄糖酸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轮状病毒腹泻患者9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利用计算机将其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葡萄糖酸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止泻时间、总疗程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止泻时间以及总疗程等,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较少,且组间对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56%(43/45),与对照组80.0%(36/45)相比显著较高,且组间对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轮状病毒腹泻应用葡萄糖酸锌治疗的效果非常显著,即能缩短病程,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小儿轮状病毒腹泻 葡萄糖酸锌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