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开展以“降低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根据品管活动步骤,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目前手术病人低体温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对策,组织实施,再次调查成果,整理,规范方法并实施。结果手术低体温发生率由53%下降至1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提高圈员运用品管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 标签: 品管圈 手术中护理 低体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和MRI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16年3月~2017年8月撷取的15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参照组,两组人数相同,均为75例。实验组通过MRI检测,参照组通过CT检测,对实验组和参照组患者诊断情况实行观察。结果实验组、参照组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93.33%、69.33%,组间比较差异突出,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中,采用CT、MRI均可获得一定效果,但后者的异常检出率更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CT MRI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鸟巢式护理对新生儿体质量、体温波动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于我院出生8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鸟巢式护理。比较两组新生儿临床指标及并发症。结果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新生儿出暖箱时间短、体质量增长速度快、睡眠时间长、体温波动幅度小、血氧饱和度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鸟巢式护理有助于促进新生儿发育,使其体温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同时能够保持新生儿各项内环境稳定,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鸟巢式护理 新生儿 体质量 体温波动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彩超(三维)诊断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价值。方法将40例产前超声检查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超声检测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二维彩超)和观察组(三维彩超),两组各20例;观察两组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诊断情况,统计并实施比较。结果对照组分娩/引产结果共计确定15例畸形,超声诊断出12例,其诊断准确率为80.00%;观察组分娩/引产结果共计确定18例畸形,超声诊断出17例,其诊断准确率为94.44%;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彩超(三维)诊断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准确率高于二维彩超,因此值得临床在产前畸形检查的过程中使用,通过准确的诊断结果可及时指导临床实施相关处理和干预。

  • 标签: 彩超(三维) 中枢神经系统畸形 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针对多模态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价值进行讨论分析。方法本次实验选取2016年6月到2017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30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常规MRI平扫,对比DWI、PWI、1H-MRS的结果。结果30例患者中共有45个病灶,且分布在患者深部近中线脑白质处。在MRI扫描中,病灶T1WI呈现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则为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实质部分则呈现为结节状、团块状,坏死情况相对少见。在DWI检查中的实质部分则为稍高信号。此外,有15个患者共21个病灶进行了PWI扫描,其结果显示为15个为低灌注,6个为等灌注。其余5例患者共7个病灶进行了1H-MRS检查,并表现为肌酸、乙酰天门冬氨酸峰降低,胆碱峰则升高。结论采用多模态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进行诊断,能够提高该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对临床辨证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多模态 中枢神经系统 淋巴瘤 磁共振成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c-反应蛋白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在2014年4月到2017年4月间我院儿科收治的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6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实验组患者,其中有化脓性脑膜炎患者24例,称为实验组1;有病毒性脑膜炎患者32例,称为实验组2。另外再选取正常的健康儿童30例作为本次研究中对照组。三组儿童均进行同样的实验室检查,观察并比较三组儿童的血清c-反应蛋白和脑脊液c-反应蛋白的水平,根据检测的实际水平情况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结果结果可知,实验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和脑脊液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而且实验组1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和脑脊液c-反应蛋白均明显高于实验组2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两组实验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和脑脊液c-反应蛋白水平在恢复期和急性期的差异也非常明显,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是两组实验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和脑脊液c-反应蛋白水平在急性期都明显高于恢复期;而且实验组1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和脑脊液c-反应蛋白水平在恢复期的下降程度明显小于实验组2患者。结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用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和脑脊液c-反应蛋白可以区分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用c-反应蛋白来检测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以为医生诊断和治疗该疾病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临床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 标签: c-反应蛋白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 表达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效辐射烧伤治疗仪对于烧伤患者体温的影响以及临床护理要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烧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高效辐射烧伤治疗仪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体温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发热率为4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8.1%;观察组的发热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发热持续时间平均为(2.33±0.57)d,较对照组的(3.02±0.57)d显著缩短(P<0.05)。结论对烧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高效辐射烧伤治疗仪进行辅助治疗,可有效降低发热率及发热程度,并缩短发热持续时间,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烧伤 体温 高效辐射烧伤治疗仪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激素和免疫调节剂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出本科室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64例严重脓毒症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I与试验组II均32例,试验组I运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治疗,试验组II运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比试验组I和试验组II患者治疗后的PCT、CRP水平,试验组II比试验组I低,差异均显著(P>0.05);对比试验组I和试验组II患者治疗后的APACHE-II、SOFA评分,试验组II比试验组I低,差异均显著(P>0.05);试验组I患者治疗后死亡17例,死亡率为53.1%;实验组II患者治疗后死亡13例,死亡率为40.6%;实验组II的死亡率比实验组I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激素和免疫调节剂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值得推行与应用。

  • 标签: 感染性疾病 严重脓毒症 激素 免疫调节剂
  • 简介:摘要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是绝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Large-conductancecalcium-activatedpotassiumchannels,BKca)是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sclecells,VSMCs)上有着丰富表达的重要的离子通道,对维持VSMCs的膜电位水平及血管的张力和舒缩状态、调节VSMCs的增殖与凋亡以及表型转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BKCa在调节血管生理与病理状态下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血管平滑肌细胞 离子通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及胸腔积液调节性T细胞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肺癌患者56例(肺癌组),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人50例(对照组),均抽取外周血液样本及胸腔积液样本,分析其外周血及胸腔积液T细胞表达情况。结果肺癌TNMI+II期外周血CD4+/CD8+水平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0.05);肺癌组III期及IV期外周血CD4+、CD4+/CD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05);肺癌TNMI+II期、III期及IV期CD25+CD4/CD4+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05);肺癌组(合并胸腔积液)外周血及胸腔积液CD3+、CD4+、CD4+/CD8+、CD4+CD25+/CD4+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肺癌患者外周血及胸腔积液CD4+CD25+/CD4+细胞异常高表达与肿瘤细胞病情进展有关。

  • 标签: 肺癌 外周血 胸腔积液 调节性T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来氟米特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免疫调节与炎性状态的影响情况。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7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进行治疗,观察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来氟米特进行治疗,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免疫调节指标与炎性应激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免疫调节指标与炎性应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不同时间观察组的免疫调节指标与炎性应激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氨蝶呤的治疗基础上,使用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疗效较单永甲氨蝶呤更为显著,对免疫调节与炎性状态的影响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来氟米特 类风湿关节炎 免疫调节 炎性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内直肌巩膜缝线后固定术对矫正成人屈光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0-1~2013-4收治的成人伴有屈光参差的屈光调节性内斜视患者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24-41岁(平均29岁);单眼高度远视+4.75D~+8.00D(平均+6.05D±0.79),矫正视力0.05-0.4(平均0.24),内斜+23Δ~45Δ(平均+32.21Δ±6.05Δ),同视机法测量AC/A除外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行患眼内直肌巩膜后固定术或联合内直肌后徙术矫正内斜视。结果23例术后内斜视均明显好转,斜视角(他觉)0Δ~+8Δ(平均+3.65Δ±2.20Δ),术后患者心理状态及社交能力大为改善。结论对于成人伴有伴有屈光参差的屈光调节性内斜视的患者,患眼内直肌巩膜后固定术或联合内直肌后徙术可以有效的控制由于高度远视产生的调节性内斜视。

  • 标签: 成人,屈光性调节,屈光参差,内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