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宫颈腺基底细胞癌(Adenoidbasalcarcinoma,A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加强临床和病理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例新发现的宫颈ABC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宫颈ABC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常在妇科体检或其他疾病治疗时偶然发现,其病理镜下表现为小巢团状肿瘤细胞浸润性生长,细胞异型不明显,需与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鳞状细胞癌和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等鉴别,相比这些恶性肿瘤,其预后较好,治疗般单纯性宫颈病灶切除或全子宫切除即可,无需放、化疗。结论宫颈ABC是种罕见的宫颈恶性肿瘤,与宫颈其他恶性肿瘤相比,其生物学行为较善良,临床和病理均需仔细鉴别,避免过度治疗。

  • 标签: 子宫颈 腺样基底细胞癌 妇科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鼻喉粘液表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30例粘液表皮癌,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30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5岁。其中高分化者28例,低分化者2例。肿瘤细胞CK、CEA、EMA、CK8均呈阳性表达。结论粘液表皮癌是种较少见的耳鼻喉肿瘤,根据其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与其他肿瘤鉴别,掌握组织学分类有助于临床的正确治疗和预后判断。

  • 标签: 粘液表皮样癌 耳鼻咽喉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脑梗死患者动脉粥硬化斑块与尿酸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本研究中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南昌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颈动脉粥硬化斑块程度分为软斑块组、硬斑块组、以及混合斑块组,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比各组尿酸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软斑块组血清尿酸水平为(290.5±16.3)umol/L,显著低于硬斑块组(363.2±19.5)umol/L和混合斑块组(325.8±15.2)umol/L。结论尿酸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硬化斑块有密切相关性。

  • 标签: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尿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颈动脉粥硬化经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4例颈动脉粥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斑块指标、血脂水平变化,统计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MT和斑块面积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对照组除CRP外,与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但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③经比较,观察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45%,低于对照组的19.35%,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硬化可以有效缩小内膜厚度和斑块面积,降低血脂水平,控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适合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阿托伐他汀钙 颈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LEEP(高频电波刀电圈切除术)术式治疗宫颈上皮内瘤病变和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宫颈上皮内瘤病变和宫颈糜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不同LEEP术式在宫颈上皮内瘤病变、宫颈糜烂等宫颈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本次研究对78例患者中,宫颈上皮内瘤病变患者28例,宫颈糜烂患者50例,宫颈上皮内瘤病变患者治愈率为96.43%,宫颈糜烂患者治愈率为94.00%,宫颈黏膜外翻发生率为5.13%,术后3个月患者宫颈塑形满意度为94.87%。结论宫颈疾病患者根据具体情况接受不同LEEP术式治疗效果理想,且安全性高,建议在临床上进行大范围的推广。

  • 标签: 高频电波刀电圈切除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宫颈糜烂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LEEP(高频电波刀电圈切除)术式治疗宫颈上皮内瘤病变(CIN)和宫颈糜烂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00例CIN和宫颈糜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不同LEEP术式分为A组(38例)、B组(33例)、C组(29例),其中A组为浅宫颈环切术(SRE),B组为深宫颈环切术(DRE),C组为宫颈锥切术(LEEPC),比较三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宫颈塑形满意度。结果A、B、C三组宫颈糜烂和CIN治愈率(94.73%、90.90%、93.10%)无显著差异性(P>0.05),三组并发症发生率(7.89%、3.03%、10.34%)未显示高度差异性(P>0.05),三组宫颈塑形满意度(92.10%、96.96%、89.65%)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SRE、DRE、LEEPC治疗CIN和宫颈糜烂治愈率均较高,且术后宫颈塑形效果佳,应针对宫颈病变程度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从而促进患者预后质量提升。

  • 标签: LEEP CIN 宫颈糜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丁苯酞治疗分支动脉粥硬化病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9月收治的56例分支动脉粥硬化病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n=28)和治疗组(n=28),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丁苯酞治疗,评比2组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和BI评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比较,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其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治疗分支动脉粥硬化病脑梗死有利于显著减少患者神经功能功能,提高生活活动能力,可作为理想治疗药物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丁苯酞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进展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将4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纳入观察组,将另外40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颈动脉粥硬化斑块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斑块发生和脑梗死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动脉粥硬化发生率95.0%高于对照组45.0%,观察组硬斑和软斑的发生率分别为55.0%和20.0%,均高于对照组的25.0%和7.5%;两组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满足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硬化斑块呈正相关,因此对患者颈动脉粥硬化斑块情况进行检查后可反应患者脑梗死情况,便于临床及时实施治疗。

  • 标签: 进展性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应用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中诊断其颈动脉粥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间我院收治的38例EH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入院做健康体检的3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皆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两组检查情况。结果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平均值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发生斑块的概率是68.42%,对照组是21.05%,两组区别明显(P<0.05)。结论通过超声检查对EH患者进行颈动脉粥硬化诊断,可获取显著的应用效果,其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超声检查 原发性高血压 颈动脉粥样硬化 诊断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不同LEEP术式治疗宫颈上皮内瘤病变和宫颈糜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间我院接治的172例宫颈上皮内瘤病变和宫颈糜烂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SRE术的治愈率为97.18%,DRE术的治愈率为95.71%,LEEPC术的治愈率为90.32%,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E术用时、出血量和DRE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EEPC术用时、出血量均少于SRE术和DRE术,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不同程度及性质的宫颈疾病给予相应LEEP术式,可获得较高的治愈率和较好的塑形效果;对于CIN和宫颈糜烂的治疗方案应个体化。

  • 标签: LEEP刀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宫颈糜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颅外段颈内动脉粥硬化后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颅外段颈内动脉粥硬化后狭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Ⅰ级、Ⅳ级诊断符合率均为100%,Ⅱ级、Ⅲ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0%,94.1%,各分级诊断符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Ⅰ级、Ⅱ级诊断符合率比对照组高,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整体诊断符合率为95.6%,对照组整体诊断符合率为80.0%,研究组整体诊断符合率比对照组高,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颅外段颈内动脉粥硬化后狭窄诊断中诊断符合率较高,能够评估血管狭窄程度,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 狭窄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两种方法联合治疗DME效果是否优于单独格珊光凝或眼内注射康柏西普。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就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将弥漫性黄斑水肿患者接受眼内注射康柏西普(0.5mg)联合激光治疗、单独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单独格珊光凝的患者纳入研究,共129例(141眼),其中联合治疗组40例(45眼)、康柏西普组44例(51眼),激光组45例(55眼)。联合治疗组男性17例(20眼),女性23例(25眼),年龄45-72(平均60.7±7.5)。康柏西普组男性24例(30眼),女性20例(21眼),年龄44-69平均年龄(59.5±9.0)。激光组男性21例(28眼),女性24例(27眼),年龄54-71(平均62.3±8.7)。结果两种方法联合治疗矫正视力效果优于单独格珊光凝或眼内注射康柏西普组(α=0.043<0.05)。基线、治疗后1m?3m患者OCT黄斑中央厚度(CMT)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后6m患者的OCT黄斑中央厚度(CMT),联合治疗组优于单独格珊光凝(P<0.01)或眼内注射康柏西普组(p<0.01)。另外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430>0.05)。结论两种方法联合治疗DME效果优于单独格珊光凝或眼内注射康柏西普。

  • 标签: 康柏西普 黄斑格栅样光凝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沙门氏菌优化检测方法进行预防性体检便检验,分析这种检验方法的作用。方法选取于本中心接受预防性体检的500名食品卫生业从业者的肛拭子标本,于相同环境下展开常规SF+SS检验、优化SBG+XLD检验,比较两种检验方法的检出率。结果优化检测法共检出沙门氏菌感染者13例,常规检测法共检出沙门氏菌感染者4例,常规SF+SS检验、优化SBG+XLD检验扥检出率分别是2.60%、0.80%,优化检测法的检验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检测法,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SBG联合XLD优化检测法与SF联合SS常规检测法相比,在沙门氏菌预防性体检便检验中具有显著优良性,更值得应用。

  • 标签: 沙门氏菌优化检测 预防性体检 便样检验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颈动脉粥硬化斑块的病理基础研究相应高分辨磁共振(MRI)特点,探讨其对临床干预的指导意义。方法用彩超筛选出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行高分辨MRI检查,检查序列包括T1WΙ、T2WΙ、质子加权成像(PDWΙ)和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等。结果90例斑块中44例(49%)有脂质坏死核心,脂质坏死池在T1WΙ、T2WΙ、PDWΙ上呈高信号,在3DTOF上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16例(18%)出现钙化,钙化部分在各序列上均呈低信;15例(17%)出现斑块内出血,斑块内出血随着出血时间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信号;8例(9%)出现斑块合并有纤维化,纤维化在3DTOF上呈等信号,在T1WΙ、T2WΙ、PDWΙ上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7例(7%)出现斑块合并血栓,“黑血”技术T1WΙ、T2WΙ对血栓较敏感。结论高分辨MRI不同序列检查可以显示斑块结构特点及成分特征,可以评价斑块的稳定性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高分辨率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脑梗死颈动脉粥硬化斑块的类型,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粥硬化斑块的性质,比较混合斑块、软斑块、硬斑块患者病情预后。结果100例患者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软斑组、硬斑块组、混合斑组,分别为18、52、30例,预后不良共45例,其中软斑组、硬斑块、混合斑分别为5、40、10例;预后良好共55例,软斑组、硬斑块、混合斑分别13、12、20例,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27.8%、76.9%、33.3%比较P均﹤0.05。结论颈动脉粥硬化斑块类型与脑梗死患者病情预后有关。

  • 标签: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类型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活方式干预在老年高血压动脉粥硬化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0例老年高血压动脉粥硬化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在实施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IMT和颈动脉斑块面积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动脉粥硬化患者实施生活方式干预利于降低其血压水平,降低动脉粥硬化度。

  • 标签: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生活方式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大动脉粥硬化型脑梗死与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间收治的60例大动脉粥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同期选取60例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般资料与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合并冠心病、脂代谢异常率分别为33.33%、55.00%,依次高于对照组的8.33%、23.33%;而对照组合并糖尿病率为48.33%,高于观察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动脉粥硬化型脑梗死的发病因素与饮酒、吸烟,合并冠心病、脂代谢异常等有较大关系。

  • 标签: 大动脉粥样硬化 穿支动脉疾病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临床使用地西泮配合活跃期使用催产素促进第产程的药物疗效。方法从2013年至2015年,第产程中,潜伏期出现宫缩乏力的产妇,于潜伏期静注地西泮10mg并在活跃期静点催产素为甲组。活跃期出现宫缩乏力的产妇,于活跃期使用该药物疗法者为乙组。不使用该药物疗法者为丙组。观察第产程进展情况,结果甲组42人中第产程小于8小时的产妇有19人、第产程8-12小时的产妇有15人、大于12小时的产妇有8人。乙组58人中第产程小于8小时的产妇有22人、第产程8-12小时的产妇有25人、大于12小时的产妇有11人。丙组50人中第产程小于8小时的产妇有5人、第产程8-12小时的产妇有18人、大于12小时的产妇有27人。结论第产程静注地西泮10mg并在活跃期静点小剂量催产素,在严密监测胎心音、宫缩情况下,可以促进第产程完成而进入第二产程,缩短总产程,使产妇保持良好精力,更好配合完成阴道分娩。

  • 标签: 宫颈扩张期(第一产程) 地西泮 催产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卡西平对于兴奋躁动精神分裂症及分裂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其临床安全性。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应用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奥卡西平,对照组单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观察6周。结果治疗6周后,研究组有效35例(87.5%),对照组有效24例(60.0%),2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分别脱落2例和4例。结论氯氮平联合奥卡西平对于兴奋躁动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分裂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能沟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奥卡西平 精神分裂症 分裂样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