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早期预测进展脑梗死病因,针对病因治疗。方法对本院2003年1月-2008年1月收入院病人中选取36例急性进展脑梗死患者,随机抽取同期住院治疗病人中明确诊断为非进展脑梗死患者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各项资料比较既往有糖尿病例进展组65.12%,非进展组21.13%,P<0.01,发病后血糖值≥6.1mmol/L。进展组51.03%,非进展组23.7%,纤维蛋白原水平进展组3.3±0.78g/L,非进展组2.1±0.53g/L,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收缩压进展组145±30mmol/L,非进展组180±34mmol/L,有显著性差异,P<0.01。TCD、颈动脉超声检查进展组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9例,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13例,大脑中动脉(MCA)狭窄9例,椎-基底动脉狭窄2例,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狭窄10例,主要狭窄处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形成斑块多见。非进展组MCA为主的狭窄,狭窄率34.17%,两组颅内外血管狭窄率分别由61.35%和34.17%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进展脑梗死病因为各种原因,各种病理机制所产生的组合,积极评估危险因素,对不同病因着手处理为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进展性脑梗死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进展脑梗死的早期预测因素和发病机制.方法检测进展脑梗死与非进展脑梗死患者48小时内的血压、体温、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和血清铁蛋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进展脑梗死患者高血糖和血清铁蛋白水平增高的发生率高,平均动脉压较低,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结论血清铁蛋白、血糖、纤维蛋白原、平均动脉压可预测进展脑梗死的发生,疾病的进展与缺血加重和再灌注损伤有关.

  • 标签: 进展性脑梗死 早期预测 发病机制 再灌注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进展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统计40例完全性脑梗死(A组)和40例进展脑梗死(B组)的危险因素,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年龄、糖尿病和冠心病等危险因素在2组病例中无显著性差异;B组患者入院时血压大于23.94/11.97kPa和入院后72h的血压大于21.28/11.97kPa的例数较A组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者较A组多,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B组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或其它感染者较A组多,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进展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除了年龄、糖尿病、冠心病等,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时的血压大于23.94/11.97kPa、入院后72h的血压大于160/90mmHg以及合并肺部感染或其它感染是其重要危险因素。

  • 标签: 进展性脑梗死 完全性脑梗死 危险因素 对比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展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预测因素及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过探讨影响进展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因素,得出结论血管狭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及医源性因素是进展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高血压 糖尿病 低血压 低血糖 进展性脑梗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展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52例进展脑梗死、60例非进展脑梗死病例,比较两组在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有无感染发热、是否合并颈动脉斑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方面的差异。结果进展组有糖尿病史、存在颈动脉斑块、合并感染发热者比例高于对照组,进展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测定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史、合并颈动脉斑块、合并感染发热、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升高可能是进展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可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改善预后。

  • 标签: 进展性脑梗死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进展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进展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40例。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4d,给予临床常规的治疗,包括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调控血压、血糖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加用银杏达莫治疗,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无1例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临床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进展脑梗死效果较为明显,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大胆推广应用。

  • 标签: 依达拉奉 进展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分析早期进展脑梗死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通过双盲法分组标准将本院选取的80例早期进展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选取时间为2017年8月-2018年12月。对照组(n=40)通过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片进行治疗,实验组(n=40)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和那屈肝素钙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4d后NIHSS评分下降值与对照组差异形成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阿司匹林肠溶片和那屈肝素钙针治疗早期进展脑梗死的效果比较显著,应该推广。

  • 标签: 早期 进展性脑梗死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后循环进展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MRI、MRA、DSA特征.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的42例后循环进展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中约25%为进展,发病3~5天内进展者多见.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高脂血症、吸烟.眩晕为最常见(85.7%),以及构音障碍50.0%,意识障碍47.6%,共济失调42.9%,肢体瘫痪66.7%(偏瘫52.4%、四肢瘫14.3%).多部位梗死多于单部位梗死,后循环近段、远段同时梗死或远段梗死者,预后不良,基底动脉主干阻塞预后差.结论应提高对后循环进展脑梗死的认识,及时识别,尽早治疗.

  • 标签: 进展性卒中 神经恶化 后循环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部位脑梗死进展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26例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病情分为A组(进展脑梗死,35例)和B组(非进展脑梗死,91例),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梗死灶分布情况及不同梗死病灶与进展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A组患者皮质梗死灶所占比例65.71%显著高于B组18.68%,基底节梗死灶所占比例11.43%顯著低于B组4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放射冠及后循环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分析得出,皮质梗死灶与进展脑梗死发生呈正相关(P<0.05),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脑梗死发生呈负相关(P<0.05),放射冠梗死灶与进展脑梗死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皮质部位脑梗死患者易发生进展脑梗死,皮质、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脑梗死 不同部位 进展性脑梗死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部位脑梗死进展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26例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病情分为A组(进展脑梗死,35例)和B组(非进展脑梗死,91例),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梗死灶分布情况及不同梗死病灶与进展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A组患者皮质梗死灶所占比例65.71%显著高于B组18.68%,基底节梗死灶所占比例11.43%顯著低于B组4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放射冠及后循环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分析得出,皮质梗死灶与进展脑梗死发生呈正相关(P<0.05),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脑梗死发生呈负相关(P<0.05),放射冠梗死灶与进展脑梗死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皮质部位脑梗死患者易发生进展脑梗死,皮质、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脑梗死 不同部位 进展性脑梗死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辅助治疗进展脑梗死的临床药效。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4月84例进展脑梗死患者根据就诊编号随机分两组,分别为基础组42例、阿司匹林组42例。基础组实施基础治疗,阿司匹林组增加阿司匹林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药物不良反应;干预前后患者NDS评分、ADL评分、血液流变指标。结果阿司匹林组治疗效果高于基础组,P<0.05;阿司匹林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基础组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前两组NDS评分、ADL评分、血液流变指标相近,P>0.05;干预后阿司匹林组NDS评分、ADL评分、血液流变指标优于基础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辅助治疗进展脑梗死的临床药效高,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指标和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阿司匹林 辅助治疗 进展性脑梗死 临床药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巴曲酶在进展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7月至 2019年 11月期间收治的进展脑梗死患者 72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 n=36例)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巴曲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 91.67%高于对照组的 72.22%,差异显著( P< 0.05)。结论 巴曲酶用于进展脑梗死治疗中,具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升临床效果的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进展性脑梗死 巴曲酶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