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背景:随着技术的发展,不同种类颅骨修补材料性能及临床应用效果不尽相同,很多修补材料因自身的种种缺点已经被淘汰,新型的生物材料仍在进一步开发。目的:探讨颅骨修补材料的研究进展及数据分析结果。方法:SCI数据库中2002/2011检索有关生物材修复颅骨缺损文献,检索词为"颅骨缺损(skulldefect);修补(repair);复合材料(material);钛网(titaniumplate);骨水泥(bonecement);自体骨(autogenousbone);硅橡胶(siliconerubber);有机玻璃(organicglassor"pmma"orpolymethylmethacrylate)",共检索文献242篇。结果与结论:颅骨缺损的修复材料甚多,疗效不一,目前主要有自体骨、异体骨、医用高分子材料、钛金属材料、骨水泥以及组织工程复合材料等,采用何种修补材料能将颅骨缺损修复的更加完美是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 标签: 颅骨缺损 修补 复合材料 钛网 骨水泥 自体骨
  • 简介:背景:显微外科技术及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技术的发展与神经导管材料密切相关。神经导管的构建特别是生物材料构建神经导管材料还有待进一步开发研究。目的:探讨生物材料构建的神经导管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及数据分析。方法:SCI数据库中2001/2010检索有关神经导管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的文献,检索词为"神经导管(nerveconduit);生物材料(biomaterials);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nerveinjury);神经再生(nerveregeneration);壳聚糖神经导管(chitosan/chitinnerveconduit);高分子神经导管(polymer/macromoleculenerveconduit);胶原神经导管(collagennerveconduit)",共检索文献183篇。结果与结论:神经导管修复法是在神经断端之间留有一段间隙,利用神经导管在神经的远端和近端之间桥接,并创造相对密闭的环境,以充分发挥远端神经的趋化作用,同时阻隔外部的影响,减少瘢痕的产生。目前,已被用于制备神经导管材料分为非神经组织、非生物降解材料、可生物降解材料。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探索寻找理想的材料构建神经导管来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研究始终在进行中。

  • 标签: 神经导管 生物材料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再生 壳聚糖神经导管 高分子神经导管
  • 简介:目前,无张力疝修补术已经成为腹股沟疝的主要治疗方式[1]。随着材料学的发展,修补材料的组织相容性越来越好[2]。与传统手术比较,伤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一旦发生术后感染,处理方法相对于传统手术复杂、棘手[3]。

  • 标签: 无张力疝修补术 术后感染 生物补片 基质材料 脱细胞 治愈
  • 简介:背景:目前常用的以泡沫或海绵合成材料为基础的封闭负压引流临床堵管率高、需反复更换该设备,不能有效引流,影响四肢脱套伤治疗效果。目的:观察基于生物材料创面敷料封闭负压引流在四肢脱套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四肢脱套伤患者30例,在行原位回植结合吻合动静脉或反取皮植皮等修复性外科手术后,采用自愿方式分生物材料创面敷料、合成敷料、常规传统换药3组治疗。结果与结论:与常规传统换药组比较,生物材料创面敷料组、合成敷料组采用封闭负压引流能明显改善创面循环,降低回植皮肤坏死率,减轻术后患者局部功能障碍程度(P〈0.05),且生物材料创面敷料组较合成敷料组临床疗效更优(P〈0.05)。说明新型生物材料创面敷料能有效引流,减轻创面静脉负荷,改善四肢脱套伤术后症状。

  • 标签: 生物材料 合成敷料 创面敷料 封闭负压引流 脱套伤
  • 简介:背景:聚乳酸/β-磷酸三钙复合材料作为支架,可以增加成骨细胞的增殖,减少排异反应,提高骨愈合,并具有剂量依赖性.目的:检测不同聚左乳酸相对分子质量对于聚左乳酸-β-磷酸三钙复合支架材料功能及其结构的影响.方法:选用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00和380000的聚左乳酸通过冻干法与β-磷酸三钙制备成聚左乳酸-β-磷酸三钙复合支架材料,检测样本的孔隙率和孔隙直径,将乳兔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00和380000的聚左乳酸构建的支架材料复合培养,并与正常培养的乳兔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形态学、细胞增殖以及细胞中碱性磷酸酶表达水平的对比观察.结果与结论:电镜结果显示,兔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在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00和380000聚左乳酸构建的支架材料表面形成很好的黏附.MTT检测显示各组细胞培养1~7d时细胞增殖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各组细胞碱性磷酸酶表达水平接近(P〉0.05).说明含有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左乳酸-β-磷酸三钙复合支架材料对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与增殖无影响.

  • 标签: 聚左乳酸 复合材料 高分子聚合材料 相对分子质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为了解《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刊发论文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及其在医疗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价值,评估期刊学术质量,请作者将所发表论文的科技成果获奖证明(包括新设备、新工艺等专利证书或成果鉴定书)复印后邮寄至本刊编辑部,或将证书扫描后的电子版发至本刊邮箱:digsurg@263.net。

  • 标签: 发表论文 材料 收集 医疗科研工作 科技成果获奖 专利证书
  • 简介:利用Hopkinson杆,以装甲钢、纯铜及IF钢为材料,采用设计的帽型样尺寸,在不同压力下进行高速冲击,利用EBSD分析其在高应变率变形下的剪切带的特征。结果表明,应变率为104s-1,装甲钢绝热剪切带呈现白亮带状,纯铜及IF钢剪切带宽度较宽且不耐浸蚀。3种材料剪切带内均存在细小等轴晶,装甲钢形成的剪切带取向较分散,但存在稍强的剪切坐标系下的{110}〈111〉织构,纯铜存在{111}〈110〉织构,IF钢形成{110}〈111〉织构。装甲钢抗绝热剪切的性能优于纯铜及IF钢。

  • 标签: 绝热剪切带 纯铜 IF钢 装甲钢
  • 简介:背景:研究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是一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安全性、生物活性和骨传导能力的高强度高韧性复合材料.目的:分析转染LIM矿化蛋白1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接骨板治疗犬股骨骨折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收集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LIM矿化蛋白1转染后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接骨板复合制备新型生物活性接骨板.48只杂交犬建立右侧股骨中段横形骨折模型,分别用转染/未转染LIM矿化蛋白1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接骨板、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接骨板和钢板螺钉进行修复.结果与结论:修复后8周及修复后12周转染组内固定失败率均低于未转染组和单纯接骨板组(P〈0.05),与钢板螺钉修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转染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其他组.修复后12周转染组接骨板与犬股骨外侧皮质完全融合,骨干间有明显新骨生成.未转染组和单纯接骨板组未见或少量骨组织生成.说明新型生物活性接骨板能促进骨折愈合并与自体骨融合,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但该新型接骨板的强度有一定的局限性,用于犬股骨骨折的治疗时必须辅加外固定.

  • 标签: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 腺病毒 骨折 LIM矿化蛋白1
  • 简介:本文采用水热法,在不同温度下制备了不同形貌的氧化锰。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分析和电池测试分析研究了样品的物相和晶体结构�

  • 标签: 制备锂电 纳米材料制备 锂电性能
  • 简介:目的比较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的基因表达差异,从分子水平探讨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用PubMed数据库文献检索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的差异表达基因,对与瘢痕疙瘩相关的基因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生物学通路、基因本体(geneontology,GO)和功能注释聚类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获得差异表达基因谱8个和文献922篇,筛选瘢痕疙瘩相关基因94个(71个上调,23个下调)。86个基因构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TGFB1、FN1、COL1A1、MMP9、VEGFA、TP53、IL6和MMP2为核心蛋白。瘢痕疙瘩相关基因参与信号转导、肿瘤形成等生物学通路,细胞凋亡、细胞运动等生物过程,形成细胞膜结构和细胞外基质、胶原等组分。结论TGFB1、FN1、COL1A1、MMP9、VEGFA、TP53、IL6和MMP2等关键基因,TGF-β信号转导、细胞增殖和凋亡、肿瘤形成相关通路在瘢痕疙瘩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标签: 文献挖掘 生物信息学 瘢痕疙瘩 皮肤
  • 简介:目的评价胶原/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方法将胶原(collagen,Col)和细菌纤维素(bacterialcellulose,BC)通过物理交联法和化学交联法制备成Col/BC物理组和Col/BC化学组,以BC为对照组,采用SEM(扫描电镜)观察材料形貌。采用小鼠胚胎成骨细胞株(MC3T3-E1)与材料复合培养,分为空白对照组(等量的细胞悬液)、材料对照组:BC、实验组1:Col/BC物理组、实验组2:Col/BC化学组观察细胞生长状况,MTT(四氮唑盐)观测细胞在1、2、3、4、5、6d后的增殖情况,细胞与材料复合第48h,SEM观察细胞粘附形貌。结果SEM观察在BC纤维上均匀包覆了一层蛋白质,MTT检测结果表明3d后Col/BC(物理交联组)组高于其他组,实验组与材料对照组:BC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M观察在细胞与材料复合培养48h,纤维表面均有少量成骨细胞粘附。结论与材料对照组:BC相比,Col/BC物理组和Col/BC化学组均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其中,Col/BC物理组表现出更好的细胞相容性。

  • 标签: Col/BC 支架材料 细胞相容性
  • 简介:本研究模拟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HSC)移植中HSC所经历的氧环境,研究不同氧浓度对小鼠骨髓HSC生物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采用体外扩增实验、定向分化实验、细胞周期分析、活性氧测定及亚致死量射线照射小鼠骨髓原始Lin-c-kit+Sca-1+HSC移植等方法,分别检测了Lin-c-kit+Sca-1+HSC的扩增能力,细胞周期,活性氧水平及造血重建能力。结果表明:低于常氧浓度,特别是乏氧的氧环境能降低活性氧的产生,增强原始骨髓HSC体外扩增能力,增加红系集落(BFU-E)、粒单集落(CFU-GM)、红系粒单系巨核系集落(CFU-GEMM)的数量,维持较多的HSC处于G0/G1期,进而明显促进移植后小鼠的脾集落(CFU-S)生长及提高移植小鼠存活数量。而暴露于常氧、不恒定且氧浓度变化剧烈的氧环境中的骨髓HSC能产生较高水平的活性氧,上述功能指标都较低。结论:骨髓HSC的活性氧水平与周围氧环境中氧浓度水平及稳定性密切相关,高水平的活性氧损害骨髓HSC的功能。在恒定的较低浓度的氧环境下培养及应用抗氧化剂对于骨髓HSC移植可能更有益。

  • 标签: 骨髓 造血干细胞 氧浓度 活性氧 小鼠
  • 简介:上消化道出血需要止血药物及抑酸药物进行止血治疗,如药物止血效果欠佳,有时需行急诊胃镜检查以明确出血原因,必要时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如喷洒医用生物蛋白胶、止血夹止血等。医用生物蛋白胶可局部止血,并能促进创面修复,因此在外科手术伤口恢复、出血的止血等方面都有研究报道。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以来,我院在胃镜直视下行喷洒医用生物胶技术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已有60例,效果满意,现以此论文报告如下。

  • 标签: 医用生物蛋白胶 消化性溃疡 消化道出血 胃镜
  • 简介: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经低温冻存复苏后的生物学特性,验证其是否仍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特征。方法用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消化脐带,分离诱导获得HUC-MSCs,传代培养,取第3代细胞加入冷冻保护剂(10%DMSO+40%FBS+50%DMEM/F12)后将其冻存于一80oc冰箱过夜,再转入液氮气相中保存1个月后复苏。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复苏后贴壁生长细胞的形态;台盼蓝拒染法比较冻存前后细胞活力;MTT法测定HUC—MSCs的增殖活性,比较冻存前后HUC—MSCs增殖活性的差异;流式细胞仪检测HUC—MSCs经冻存复苏后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复苏后HUC—MSCs进行成骨诱导分化培养,检验其是否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果HUC—MSCs经低温保存复苏后,细胞仍保持贴壁生长等外形特征,复苏后HUC—MSCs存活率为91.17oA;增殖活性与未冻存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胞表面高表达CDl05、CD73、CD71、CD90、CD29、CD44、CDl3抗原,低表达或不表达CD34、CDl33、CD45、CDl4,HLA—DR、CD86、CD83、CD80、CDla~复苏后HUC—MSCs具有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能力,细胞经茜素红、ALP和Von—Kossa’s染色呈阳性反应。结论经冻存复苏后的HUC—MSCs保持了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形态,其表型满足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要求,仍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

  • 标签: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低温保存 成骨分化
  • 简介:牙科陶瓷与人天然牙色泽相似,且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良好。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其密度及硬度与釉质接近,透明度及折射率也与釉质相似,是牙科领域重要的冠桥修复材料。但是陶瓷属于脆性材料,抗弯曲强度和韧性低,

  • 标签: 牙科陶瓷 抗压强度 实验方法
  • 简介:艾滋病作为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艾滋病健康教育仍然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全球蔓延的唯一有效方法[1]。据国家卫生部2012年1月21日发布的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估计中国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78万人(62~94万人)[2],其中l5~29岁的青少年占77.6%[3],已成为艾滋病防控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成为我国防控艾滋病快速流行的关键所在。

  • 标签: 传播材料 武警部队 艾滋病 健康教育
  • 简介:目的将WebQuest教学模式引入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提高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教学质量.方法由教师与学生共建WebQuest模块,建立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网站、多媒体素材库,学生利用WebQuest学习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理论知识.结果学生通过WebQuest教学法不仅能扎实地掌握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紧密追踪本专业的前沿进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课程中开展WebQuest教学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性,为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 标签: WebQuest教学法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教学改革
  • 简介:背景:有限元分析法是目前是脊柱生物力学常用研究方法之一,随着成像、图像处理的进步及有限元分析软件的不断开发与应用,脊柱生物力学研究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目的:综述有限元的概念、原理与其他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的差别.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1979/2011-01关于腰椎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腰椎;有限元;生物力学"或"lumbar,finiteelement,biomechanics"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腰椎有限元分析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共收集591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0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近几年有限元分析法在腰椎生理和病理情况生物力学分析中的应用;不同手术方式、内固定器械及人工植入物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均有不同.

  • 标签: 有限元 腰椎 生物力学 内固定 人工植入物
  • 简介:目的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壳聚糖一明胶复合纤维,体外评价其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纤维支架的表面形貌,考察纺丝溶液浓度、黏度以及壳聚糖/明胶质量比对纤维直径和结构的影响。将人成纤维细胞接种在纤维支架表面,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观察细胞在支架表面的形态。结果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壳聚糖一明胶复合纤维均匀、光滑,无珠状结构,纤维平均直径为600nm~1.6μm。随着纺丝溶液浓度和黏度增加,纤维平均直径增大;随着壳聚糖/明胶质量比增加,纤维直径也随之增大。成纤维细胞在复合纤维支架上生长良好,增殖快,并且保持较好的成纤维细胞形态。结论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壳聚糖一明胶复合纤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作为皮肤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 标签: 静电纺丝 壳聚糖-明胶复合纤维支架 纤维直径 人成纤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