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8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配药技术对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的影响。方法收集实验相关器材,分成3组实验,对治疗环境、净化工作台不同操作中药物加入前及加入后,针头型号等对微粒、橡胶微粒情况的影响。统计统计注射液净化环境加药与不加药中微粒数,治疗室、净化工作台对微粒影响,穿刺角度、针头型号不同产生橡胶微粒的影响。结果B1组微粒情况较比B2组微粒情况显示较严重,具有一定的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C3组橡胶微粒发生率为44.17%,较比其他3组发生率显著的增高,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A2组注射液中微粒不容情况较比A1、A3组情况较严重,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输液中配药技术是降低、避免微粒发生的重要环节,加强对配药中心护理人员操作水平的提高,加强药品的管理,药品的选进应保证质量;同时穿刺针头的型号尽量选择较小的型号且以斜刺进入,减少接触面积,降低橡胶微粒。

  • 标签: 配药技术 静脉输液 微粒污染 影响
  • 简介:目的分析将安全管理模式应用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对配药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6月前4000份配药作为实验1组,将2018年6月后4000份配药作为实验2组,对比两组配药质量评分、配药差错率。结果实验2组配药总差错率为1.5%,明显低于实验1组,其中x2值为12.8360,T值为0.0003,两组数据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安全管理模式应用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能够有效的提高配药质量,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安全管理模式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配药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减少护士配药时密封瓶药物残余的效果。方法将本院18名护理人员纳入研究中,观察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密封瓶药物残余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密封瓶药物残余率显著低于开展前(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减少护士配药时密封瓶药物残余率,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品管圈 密封瓶药物参与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将 安全管理模式 应用在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对 配药质量的影响 。 方法: 将 2018 年 6 月前 4000 份配药作为实验 1 组,将 2018 年 6 月后 4000 份配药作为实验 2 组,对比两组配药质量评分、配药差错率。 结果 : 实验 2 组配药总差错率为 1.5% ,明显低于实验 1 组,其中 x2 值为 12.8360 , T 值为 0.0003 ,两组数据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将安全管理模式应用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能够有效的提高配药质量,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安全管理模式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配药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品管圈”活动减少护士配药时密封瓶药物残余的效果。 方法: 将本院 18 名护理人员纳入研究中,观察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密封瓶药物残余率。 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密封瓶药物残余率显著低于开展前( P < 0.05 )。 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有效减少护士配药时密封瓶药物残余率,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品管圈 密封瓶药物参与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优质护理服务应用在静脉配置中心混合调配药物环节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122例通过静脉输液治疗的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此期间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作为观察组,然后再选取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116例通过静脉输液治疗的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对照组,在此期间实施常规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药品调配合格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72%(118/122),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4.48%(98/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药品调配合格率为98.36%(120/122),对照组患者的药品调配合格率为88.79%(103/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配置中心混合调配药物环节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药品调配合格率,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服务 静配中心 混合调配药物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前,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安全性是保证有效治疗疾病的首要前提,其中以安全性为重中之重。药物的安全性,不仅需要在药物生产源头把好关,更重要的是合理使用及调配药物。因此本文研究分析了医院药剂科临时调配药物的使用现状与合法性,旨在为提高药剂科质量管理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药剂科 医院 调配药物 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配中心应用质量持续改进模式的效果。方法:收录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我院静配中心的医务人员(n=60),并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前组接受质量持续改进模式,后组接受常规干预,对比两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工作人员的配药差错、医疗事故发生率等均更低(p<0.05);观察组工作人员的干预质量效果更高(p<0.05)。结论:静配中心应用质量持续改进模式进行干预,这种方式有助于降低工作人员的配药差错、医疗事故发生率,提升工作人员的干预质量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质量持续改进模式 静配中心 配药差错 医疗事故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静配中心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对预防配药差错、降低医疗事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住院患者50例,按照电脑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n=25)、研究组(n=25)。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评价及对比两组的配置情况、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护理满意率。结果:研究组的配置速度高于对照组,配药差错率、医疗事故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静配中心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可有效预防配药差错,避免引起医疗事故,患者满意率高,值得借鉴与应用。

  • 标签: 静配中心 持续质量改进护理 配药差错 医疗事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腰部疼痛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无论是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的白领,还是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工人,都可能遭遇腰椎间盘突出的困扰。那么,腰椎间盘突出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它会如此普遍?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呢?腰椎间盘突出,顾名思义,就是腰椎间盘受到压力后向外突出,压迫到周围的神经根或脊髓。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腰部疼痛、下肢麻木、行走困难等症状。而这种疾病的发生往往与我们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遗传因素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虽然腰椎间盘突出并不是一种致命性的疾病,但它却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因此,预防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腰椎间盘突出的基本概念、成因、症状与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并学会如何预防和治疗。同时,我们也会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和有趣的故事来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知识。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大家能够更加关注自己的腰部健康,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于剖宫产术后的患者而言,探究左旋布卡因、罗哌卡因与布卡因混合芬太尼硬膜外镇痛的效应。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9月期间,在我院行剖宫产的孕妇63例,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左旋布卡因组、罗哌卡因组,布卡因组,每组21例。三组产妇剖宫产术后均使用不同的药品行硬膜外镇痛,左旋布卡因组术后采用0.125%左旋布卡因混合小剂量芬太尼(2μg/ml);罗哌卡因组术后采用0.2%罗哌卡因混合小剂量芬太尼(2μg/ml);布卡因组术后采用0.125%布卡因混合小剂量芬太尼(2μg/ml)。记录三组产妇术后疼痛情况,活动情况,以及是否有恶心、呕吐和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结果三组产妇的疼痛程度VAS平均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活动时VAS平均分明显高于安静时的VAS平均分,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副作用(恶心、头晕、呕吐、尿潴留)的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术后镇痛采用0.125%左旋布卡因混合小剂量芬太尼(2μg/ml);0.2%罗哌卡因混合小剂量芬太尼(2μg/ml);0.125%布卡因混合小剂量芬太尼(2μg/ml)。三种方式都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并且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左旋布比卡因 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 芬太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