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8例腰椎滑脱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34例,对照组采用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融合率为33例(97.06%),对照组的融合率为28例(82.35%),观察组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优于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椎间融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横突间植骨融合 椎间植骨融合 腰椎滑脱症 疗效
  • 简介:新世纪新阶段,如何贯彻践行党中央提出的"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指示精神。成为时代赋予军队医院的新课题。我院近年来不断探索军地融合办法,逐步形成了以"应急救治链"和"医疗辐射链"相结合的双链式发展新模式,既适应了部队处突反恐需要,提升了应急保障能力,又深度参与了社会竞争,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医院 医疗资源 部队
  • 简介:目的探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枕颈融合术治疗颅颈部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例颅颈部畸形患者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9~60岁(40.4±8.2)岁。Amdd—Chiari畸形8例,寰枕融合并颅底扁平5例,颈椎分节不全(Klippel—Feil综合征)2例。术前CT和MRI检查均提示寰枢椎脱位合并脊髓不同程度受压。术前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为6~10分,平均(8.1±1.7)分。所有患者人院后均行颅骨持续牵引,均采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0—220min(140.2±30.5)min;出血量190~710ml(272.2±73.4)ml。无脊髓血管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第3天JOA评分9—14分,平均(11.0±2.1)分,较术前明显改善(t=0.003,P〈0.05)。术后复查X线片、CT和MRI提示板障间螺钉位置均满意,没有螺钉穿透枕骨内板。除1例复位不良外,余14例均完全复位,脊髓受压完全解除。随访12~36个月,平均(22.0±6.3)个月,术后3—9个月(5.1±2.7)个月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发生。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2—16分,平均(14.1±1.6)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02,P〈0.05)。结论颅骨持续牵引结合枕骨板障问螺钉固定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简单、方便植骨等优点,是治疗颅颈部畸形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颅颈部畸形 寰枢椎脱位 板障间螺钉固定 枕颈融合术
  • 简介:目的观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关节融合术治疗足部lisfranc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12年10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足部lisfranc损伤患者54例,共有54足.按照Myerson分型方法进行分型,其中A型9例,B型38例,C型7例,治疗方法30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术进行治疗,24例采用关节融合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6~36个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后的足部功能进行评价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54例患者术后均获6~36个月的随访,Maryland足部评分,其中ORIF组术后足部功能优良率为80.00%,关节融合术组的优良率为54.16%,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IF组术后有1例出现骨性关节炎,2例出现切口边缘皮肤坏死,关节融合术组有2例出现术后足部疼痛,3例出现骨不愈合.结论与关节融合术相比,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足部lisfranc损伤治疗的Maryland足部评分优良率高,术后并发症较少.

  • 标签: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关节融合术 LISFRANC损伤
  • 简介:目的评估踝后经跟腱正中入路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的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123例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其中13例因踝周软组织条件不佳而选用踝关节后方入路胫距、距下关节清理、植骨、4.5mm干骺端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其中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47.8岁(30~65岁);平均病程7年(1~15年)。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以明确骨愈合情况,并采用直观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评估术后疼痛改善情况,美国骨科足踝外科(AmericanOrthopaedicFootandAnkleSociety,AOFAS)踝关节与后足评分及简明健康量表SF-36评分评估恢复效果,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未见感染、皮肤坏死等软组织并发症。11例获得最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12~36个月)。随访复查X线片示术后平均12周融合端骨性愈合(10~15周)。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失效、融合失败等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出现距舟关节骨关节炎,伴轻度疼痛,口服药物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经踝后正中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安全、有效,特别适合于踝周软组织条件不佳的病例。

  • 标签: 胫距跟关节 入路 关节融合术 锁定钢板
  • 简介:目的总结持续闭式冲洗引流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5月脊柱内固定、自体骨或异体骨植骨融合术后切口深部感染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主要为切口脓性分泌物、体温升高和局部疼痛等,血液学及细菌学检查确定有无细菌性感染;所有患者在诊断切口深部感染明确后,全部行切口拆开,清创,闭式冲洗引流联合敏感抗生素的治疗。结果随访4个月~3年,平均2.1年。闭式冲洗引流后7日局部症状消失,引流液清亮后拔管4例,7~14日拔管13例,14~21日拔管9例;引流后21日,全身症状消失、血常规、CRP、血沉正常后停用抗生素13例,36日停用抗生素13例。5例形成慢性窦道,经久不愈,1年后取出内固定后愈合。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未见断钉与断棒。结论联合敏感抗生素加闭式冲洗引流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切口深部感染有利于及时控制感染,疗效肯定且没有必要取出内固定物及植骨材料。

  • 标签: 脊柱后路内固定融合 切口深部感染 闭式冲洗引流 脊柱内固定移除
  • 简介:背景:文献报道腰椎融合治疗腰椎疾病,有近20%不能达到有效的融合,出现治疗后疼痛、椎间隙塌陷、迟发性后凸畸形等一系列并发症。目的:进一步验证兔腰椎前柱结构切除后髓核组织对椎体间植骨融合效果。方法: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①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在L3间盘水平剥离前纵韧带,使其与L3间盘前缘形成间隙,植入同种异体髂骨。②切除1/3间盘组织+植骨组切除L3前1/3间盘组织,终板间植入同种异体髂骨,缝合同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③切除1/3间盘组织+内固定组在切除1/3间盘组织+植骨组的基础上行前柱的内固定。结果与结论:生物力学测定: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治疗后12周融合节段垂直拉伸力明显优于其他2组,能够承受更强的外界拉伸力。腰椎侧位X射线检查:切除1/3间盘组织+植骨组12周植入骨块吸收,椎间隙无新生骨长入;切除1/3间盘组织+内固定组12周椎间有连续骨桥形成;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12周完全骨性融合。组织学观察:切除1/3间盘组织+植骨组12周未见骨组织生成;切除1/3间盘组织+内固定组12周少量的成熟骨小梁及成骨细胞;剥离前纵韧带+植骨组12周大量成熟骨小梁及骨细胞,重塑后的板状骨及哈弗氏结构。结果证实腰椎前柱的稳定性对椎体间植骨融合的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切除前1/3间盘组织后,游离的间盘、髓核物质影响了植入骨融合,有效地恢复前柱稳定性能够促进椎体间植骨融合,但仍不能达到有效融合

  • 标签: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脊柱 腰椎 椎间盘 椎间植骨
  • 简介: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探讨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以胸腰椎骨折脱位为诊断而入院患者44例,全部采取自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度、以及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术后随访了解患者的骨折复位情况、植骨融合愈合情况以及神经功能情况。结果4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8~34个月,平均12.5个月。手术时间为3.0~5.7h,平均3.7h;术中失血320~1250ml,平均440ml;Cobb角度术前(31.6±3.6)°,术后为(13.9±2.4)°;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术前相邻正常椎体(41.1±11.7)%,术后椎椎体前缘高度术前相邻正常椎体(87.7±2.3)%。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前Frankel评价A级患者8例,其中4例恢复至B级,4例恢复至C级;术前FrankelB级患者12例,其中7例恢复到C级,4例恢复至D级,有1例恢复至E级;术前FrankelC级患者18例,9例恢复到D级,另9例恢复至E级;6例FrankelD级患者恢复正常。DR示植骨均获得融合,无松动、断裂,恢复较好。结论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可靠,可有效恢复伤椎高度,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也较好。

  • 标签: 胸腰椎 骨折 脱位 后路复位 固定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