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应用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配合有效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 70 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 2016 年 0 5 月至 2018 年 07 月, 均采用 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 治疗, 按照抽签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给予 针对性护理 、对照组给予 常规护理 ,各 35 例,且对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及评估。 结果: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 ,P < 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于 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 治疗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配合 针对性 护理 干预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在提高 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 标签: 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配合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胞学穿刺价值。方法:选择 2015年 2月至 2016年 3月在我院内分泌科的患者 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患者仅采用超声引导进行甲状腺细胞学穿刺。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用护理配合。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通过不同的护理服务之后,实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 93.02%)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 76.74%),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P< 0.05)。实验组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护理配合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胞学穿刺价值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穿刺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护理 超声引导 甲状腺细胞学穿刺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甲状腺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给予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0例甲状腺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患者,充分结合文献资料,对此病的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免疫组织化特点、组织形态给予分析。结果灰白色结节平均大小为2cm×3.5cm×4.5cm,可以清楚看见周围界线。镜下观察肿瘤主要呈现双相分化表现,成分为胸腺样和梭形细胞;免疫组织化特点为Vim、EMA、Keratin阳性;4例患者表现为甲状腺未分化癌,6例患者表现为滑膜肉瘤。结论在临床上,甲状腺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是比较少见的,临床特征表现为无功能改变、无痛性肿块,需要充分结合免疫组织化特点和组织形态给予确诊,常用的鉴别诊断疾病为甲状腺未分化癌、滑膜肉瘤等。

  • 标签: 病理 免疫组织化 甲状腺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085-01
  • 简介:应用原位末端标记,DNA电泳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经0,2,4,6,8Gy不同剂量γ-线整体照射后,小鼠胸腺淋巴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过程和Bax,Bcl-2蛋白在其中的作用,探讨细胞凋亡在小鼠胸腺淋巴细胞辐射损伤中的作用,为阐明淋巴细胞辐射损伤特点和机理以及急性放射病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结果表明:(1)照射后早期淋巴细胞凋亡率迅速增加,如6Gy照后4h和1d凋亡率分别为对照值的3.6和9.3倍,凋亡率还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迅速升高,照后24h当照射剂量为2,4,6,8Gy时,凋亡率分别为对照值得5.5,8.1,9.3,9倍。(2)胸腺和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在照射后急剧减少,与淋巴细胞凋亡成相反趋势,提示凋亡可能是急性照射后淋巴细胞减少的主要途径之一。(3)透射电镜观察表明,6Gyγ-线照射后,小鼠胸腺淋巴细胞出现早,中,晚期典型凋亡细胞的形态学特征。(4)DNA凝胶电泳显示2-6Gy照后4和8h,胸腺淋巴细胞出现特征的DNA梯形谱,末端标记法显示6Gy照后8h凋亡率约为照前值的4.2。(5)照射后Bax,Bcl-2蛋白的异常表达证实二者在淋巴细胞凋亡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上述结果表明,细胞凋亡在小鼠胸腺淋巴细胞辐损伤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Bax和Bcl-2蛋白参与了淋巴细胞凋亡的调控。

  • 标签: 胸腺 淋巴细胞 辐射损伤 特点 机理 淋巴细胞凋亡
  • 简介:患者女,75岁。因“发现左颈前肿块1年余”于2017年12月18日入院。1年多前患者无意间发现左颈前一无痛性肿块,无吞咽困难、进食疼痛、颈部闷胀感,无多饮易饥、情绪激动、渐进性消瘦及乏力等自觉症状。1年来肿块稍有增大,遂到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诊治,拟“甲状腺结节”收住入院。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与甲状腺细胞病理学Bethesda报告系统(TBSRTC)对甲状腺结节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1月至2015年4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US-FNAB)的207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216个甲状腺结节.其中170个结节经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手术病理证实,46个结节超声随访6个月以上.对所有甲状腺结节进行TI-RADS及TBSRTC分类.以手术病理结果及超声随访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超声TI-RADS与细胞学TBSRTC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170个甲状腺结节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恶性146个,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良性24个,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16个,桥本甲状腺炎6个,滤泡性腺瘤2个.46个甲状腺结节细胞学评估为TBSRTCII类,超声评估为TI-RADS3类,且超声随访6-15个月结节大小、形态无明显变化视为良性.216个甲状腺结节中TI-RADS3类8个,4a类19个,4b类55个,4c类130个,5类4个;其中甲状腺恶性结节分别为0个、5个、23个、114个、4个.TI-RADS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11.4%、71.3%、70.2%、100%.216个甲状腺结节中TBSRTCⅡ类57个,Ⅲ类24个,Ⅳ类3个,Ⅴ类83个,Ⅵ类49个;其中甲状腺恶性结节分别为2个、16个、2个、77个、49个.TBSRTC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4%、90.2%、95.8%、95.5%、96.5%.本组细胞学TBSRTC为恶性的甲状腺结节,超声TI-RADS分类均为4a-5类.结论TI-RADS的建立有助于穿刺目标结节的选择,TBSRTC具有很高的诊断能力,为甲状腺结节临床处理提供了重要依据,二者联合应用能进一步提高对甲状腺恶性结节的诊断能力.

  • 标签: 超声检查 细针穿刺活检 细胞病理学 甲状腺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胸腺五肽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肺结核的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7月—2023年12月期间收入治疗的肺结核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胸腺五肽联合左氧氟沙星。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CD3 、CD4 、CD4 、/CD8 对比,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腺五肽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肺结核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提高细胞免疫功能。

  • 标签: []胸腺五肽 左氧氟沙星 肺结核 细胞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诊断胸腺囊肿的CT影像表现。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2月至2019年2月以来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囊肿病例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分析CT影像中囊肿的位置、大小直径、形状、病变密度、边界情况、单房或者多房、强化后特点。结果CT影像下观察囊肿内部特征,前纵隔囊肿40例,直径平均在(3.45±1.15)cm,形状圆形、类圆形,囊壁CT下菲薄;中纵隔囊肿7例,直径平均为(3.01±1.02)cm,形状条形、类椭圆形,囊壁在CT下显示壁薄或不可见。40例前纵隔囊肿中,边界清晰,CT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病变密度处于低密度且均匀;7例中纵隔囊肿中,边界均清晰,CT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病变密度处于等密度均匀状态。结论CT是胸腺囊肿的重要检查方法,CT的影像可以很好的显示囊肿的大小直径、形状、单房或者多房、密度等特点,对胸腺囊肿的确诊和术前的检查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 标签: 胸腺囊肿 CT 影像学表现
  • 简介:摘要:胸腺肿瘤属于一种比较罕见的肿瘤疾病,在发病之后拥有较为明显的特点。这一肿瘤容易向心脏转移,转移之后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本文针对胸腺瘤到心脏的转移进行了综述,首先概述了胸腺瘤的相关内容,其次讨论了胸腺瘤到心脏转移的手术治疗,最后提供了胸腺瘤到心脏转移的时候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希望通过本文针对相关内容的综述,可以为胸腺瘤到心脏的手术治疗工作提供更大的帮助,降低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胸腺瘤 心脏转移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胸腺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重要的中枢性淋巴器官和内分泌器官,同时其对神经肌接头的功能也有直接的影响[1],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临床上一系列胸腺疾病的出现,如:胸腺瘤、胸腺囊肿及胸腺增生等。根据目前医学现状,对于此类胸腺疾病主要是通过手术的手段[2]。但由于胸腺结构较为复杂,血管变异情况较多,给临床手术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为了更好地完善胸腺解剖学数据,避免临床手术不必要的损伤。

  • 标签: 胸腺 解剖学测量 解剖应用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胸腺五肽联合多西他赛 +奈达铂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及化疗副反应的改善情况。 方法 选择 2018年 7月 ~2019年 6月我院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60例,根据首次入院化疗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 30例,观察组采用胸腺五肽联合多西他赛 +奈达铂方案化疗,对照组采用多西他赛 +奈达铂方案进行化疗,化疗 4个周期后,对两组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情况、化疗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评价。 结果 两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 RR和 DCR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两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改善 +稳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化疗后血常规相关指标比较,观察组出现白细胞计数下降和血小板计数下降例数分别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出现血红蛋白含量下降例数较对照组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胸腺五肽联合多西他赛 +奈达铂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确切、能够改善化疗患者生活质量,辅助降低化疗毒副反应,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胸腺五肽 多西他赛 奈达铂
  • 简介:患者男,18岁,因活动后胸闷、气短3个月,纵膈占位于2014年6月9日入院。人院查体:血压110/70mmHg(1mmHg=0.133kPa),心率570次/min,律不齐;胸廓对称,无畸形,未见浅表静脉曲张,右侧呼吸运动减弱;

  • 标签: 巨大胸腺脂肪瘤 静脉曲张 呼吸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胸腔镜胸腺切除手术切除治疗体会。方法19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行胸腔镜手术,切除范围包括胸腺组织及前上纵隔脂肪组织。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全组均无中转开胸。平均手术时间116.6(70-15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75.5(50-100)ml,术后胸腔引流管带管时间平均2.5(1-5)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6(3-7)d。结论胸腔镜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可以取得同开胸手术相同手术效果。

  • 标签:
  • 简介:患者女,55岁,因“胸闷、气急、心悸3个月”于2005年6月7日入院。查体:T36.4℃,P72次/min,R18次/min,Bp147/86mmHg(1mmHg=0.133kPa),心浊音界向左侧扩大,两肺呼吸音清。胸部X线片发现前下纵隔肿块突向左侧胸腔(图1)。

  • 标签: 胸腺脂肪瘤 胸部X线片 肺呼吸音 纵隔肿块
  • 简介:胸腺肿瘤在所有恶性疾病中占0.2~1.5%,是成人较常见的前纵隔肿瘤之一,大约占50%,其中恶性胸腺瘤约占纵隔肿瘤的8%~10%。目前主要通过WHO胸腺肿瘤组织学分型进行分类,临床上常用Masaoka分期。手术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治疗胸腺瘤,尤其是恶性胸腺瘤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恶性胸腺瘤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及预后进行综述。

  • 标签: 胸腺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患者行胸腺瘤扩大切除术后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收治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胸腺瘤扩大切口术治疗,对其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观察86例患者术后缓解与临床资料中各项的关系。结果肌无力危象史和术前病程以及Osserman分型影响患者完全缓解效果,其中术后病程和Osserman分型是影响术后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腺扩大切除术是治疗胸腺瘤伴有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有效手段,一旦确诊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后应立即建议患者手术,且推荐胸腺扩大切除术。

  • 标签: 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 胸腺瘤扩大切除 术后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大数据检索,收集和分析胸腺五肽联合化疗方案,分析其在治疗过程中的抗癌效果。方法比较治疗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提取患者的病例数、确诊癌症类型、治疗措施、给药方案、治疗时间、总有效率,外周血中CD3+细胞水平、CD4+细胞水平、CD8+细胞水平、CD4+/CD8+比值等变化情况。结论胸腺五肽作为辅助药物治疗各种癌症,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面,胸腺五肽的使用显著增高外周血中的CD3+细胞水平OR=5.89,95%CI(2.33,9.43),P=0.001,CD4+细胞水平也显著上升OR=8.32,95%CI(5.23,11.43),P<0.00001,CD4+/CD8+比值也有明显的提高,胸腺五肽联合化疗抗癌效果明显,有助于提高生存期。

  • 标签: 胸腺五肽 化疗 抗癌效果评价
  • 简介:目的观察严重烧伤大鼠胸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对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一氧化氮(NO)与胸腺病理损害的关系。方法将5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烧伤组(24只)、烧伤+硫酸甲基异硫脲(SMT)组(24只)。后两组大鼠背部造成30%TBSAⅢ度烧伤,伤后分别立即静脉注射等渗盐水、等渗盐水+SMT(7.5mg/kg);对照组不予烧伤及SMT处理。两烧伤组分别于伤后6、24、72h检测胸腺重量、胸腺细胞凋亡情况(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胸腺iNOS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采用体视学方法测定阳性细胞密度,每时相点8只;同时测定对照组相应指标。结果烧伤组大鼠伤后24、72h胸腺重量分别为(153±14)、(91±22)mg,明显轻于对照组[(243±12)mg,P〈0.01];烧伤+SMT组此时明显高于烧伤组(P〈0.01)。对照组大鼠胸腺皮、髓质可见散在少量凋亡阳性细胞、iNOS阳性细胞。烧伤组大鼠伤后6h胸腺皮质有凋亡阳性细胞及少量iNOS阳性细胞;伤后24h时凋亡阳性细胞分布于被膜下皮质、皮髓交界处及髓质,iNOS阳性细胞广泛出现在小叶间隔内血管旁;伤后72h时凋亡阳性细胞使胸腺皮质广泛呈现棕褐色;伤后6~72h烧伤组iNOS阳性细胞呈进行性增加(P〈0.05)。烧伤+SMT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阳性细胞较少且分布不均,凋亡灶少见,未见iNOS阳性细胞。烧伤组大鼠伤后24、72h凋亡阳性细胞密度分别为(2.428±0.728)×10^-5/μm^3、(5.586±1.233)×10^-5/μm^3,高于对照组和烧伤+SMT组(P〈0.01)。结论严重烧伤大鼠伤后早期胸腺细胞凋亡率增加,iNOS在胸腺表达增强并促进了胸腺细胞凋亡;SMT则能部分改善这一现象。

  • 标签: 烧伤 细胞凋亡 胸腺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