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开放性手外伤创面常见污染细菌的种类及敏感抗生素.方法200例开放性手外伤,于急诊室、手术室刷洗创面后、清创后、关闭伤口前分四次取材,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急诊室、手术室刷洗创面后、清创后及关闭伤口前的细菌检出率分别为71.5%(143/200)、74.0%(148/200)、33.5%(67/200)及25.50%(51/200).术后伤口感染率为3.5%(7/200).对环丙沙星及头孢噻肟敏感性最高.结论开放性手外伤创面菌种分布广泛,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彻底的清创及保持手术室常用器具的清洁是降低术后感染的有效措施.

  • 标签: 开放性手外伤 医院感染 细菌培养 细菌种类 敏感抗生素
  • 简介:近年来,由于广泛使用安全密闭的一次性采血器材进行血液采集、成分分离等,细菌污染的机会已大大减少,但有些血液制剂的制备是开放式的,且街头采血车的细菌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据统计细菌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高于目前普遍重视的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发病率[1].笔者就本站如何控制血液的污染,特别是加强对街头采血环境的管理介绍如下:

  • 标签: 原因分析 污染控制 街头采血 细菌污染
  • 简介:我国医院获得性感染中,肺部感染的发病率居首位。而在引起肺部感染的众多因素中,机械通气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接受机械通气患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较无使用氧气吸入者高出20倍。机械供氧是危重病人救治的有效手段,有资料显示,由输氧污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占82.4%。因此,使用不被污染的输氧湿化液,对控制肺部感染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氧气湿化液 细菌污染 医院获得性感染 肺部感染 机械通气 呼吸道感染
  • 简介:目的了解细菌耐药性的严重性及机理,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结果细菌产生耐药性与酶对抗生素的修饰或破坏、膜通透性改变、细菌能主动外排抗生素、新靶位的改变或产生、药物靶位的过度表达有关.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开发新型抗生素可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 标签: 抗生素 细菌耐药性 Β-内酰胺酶 青霉素结合蛋白 耐药机制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总结细菌性肝脓肿误诊教训。方法对有前因病史的肝区疼痛,持续发烧行B超检查肝脏,若出现液性平段,则行肝包块穿刺,获得黄白色脓液,行腹腔肝脓肿切开引流,根据脓液细菌培养+药敏,应用有效抗生素治疗。结果10例肝脓肿治愈9例,另1例因病程长,中毒症状重,最后死于肝功衰。结论凡在临床工作中遇见肝脓肿症状及体征不典型病例,而并发症的症状和体征突出,易误诊,为避免误诊,笔者认为,应作B超检查肝脏,若发现液性平段,则行肝穿,获黄白色脓液即确诊。

  • 标签: 细菌性肝脓肿 误诊 分析
  • 简介:血液透析用的透析液是由水和A、B二种浓缩液根据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的碳酸氢盐透析液,其中A浓缩液为高度浓缩,pH值酸性(2~5),不适合细菌生长。而B浓缩液浓度低,pH值微碱性(7.7~7.9),比较适合细菌繁殖。本次实验的目的就是基于各个透析室目前常规使用的干粉和液体二种B浓缩液和不同的操作方法检测最终透析液的细菌浓度,了解不同B浓缩液和不同操作方法对透析液中细菌浓度的影响,以便在工作中杜绝由于B浓缩液使用的不正确和不规范操作使得透析液的细菌浓度超过标准,对透析患者产生不良影响。

  • 标签: 碳酸氢盐透析液 细菌浓度 测定结果分析 不规范操作 浓缩液 血液透析
  • 简介:随着部队“军字一号”工作的实施,实现了医院计算机联网。电脑已成为医务人员下达医嘱、执行医嘱、书写病历、医疗收费等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由其在医院的窗口单位挂号收费室,经常接触病人的钱物,并且电脑的利用率较频繁,极易造成医院感染。为此,我们对医院挂号收费室10台电脑的键盘及鼠标进行监测。

  • 标签: 键盘 鼠标 细菌监测 挂号收费室 医院感染
  • 简介:目的分析我院器官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特点,探讨预防感染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02—10-2004—10月68例器官移植病人(其中肾移植43人,肝移植25人)细菌感染特点。结果68例器官移植患者,术后细菌感染率为86%,主要感染部位为泌尿道、呼吸道以及手术切口处,主要菌种常见条件致病菌,如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及非发酵的G^-细菌和少部分真菌。结论器官移植病人术后易感染条件致病菌,其耐药菌株的出现及播散与临床预防措施及临床合理用药相关。

  • 标签: 器官移植 感染 合理用药
  • 简介:为探讨烧伤创面产β内酰胺酶(beta-lactamases,BLA)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笔者对1999年1月~2003年6月本单位烧伤患者创面分离的213株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 标签: 烧伤创面 耐药性分析 Β内酰胺酶 细菌 BLA 烧伤患者
  • 简介:目的了解非发酵菌感染情况及耐药特点,为临床正确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延缓和减少医院感染的耐药菌株产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昆明总医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各类临床标本培养分离出的350株非发酵菌用WHONET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分离到的1977株致病菌中350株为非发酵菌,其中2002年为87株、2003年为95株、2004年为168株。经耐药性分析提示:非发酵菌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在不断提高,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达67.5%,对哌拉西林和妥布霉素、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5.4%、51.2%及50.0%,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也达42.7%。结论非发酵菌的感染在逐年增多,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提示临床医生应重视非发酵细菌的感染,并根据病人的病情、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对“苗”下药,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标签: 非发酵菌 鉴定 耐药性
  • 简介:我军基层部队由于受人力、物力及技术条件的限制,用加热消毒法进行经常性的餐具消毒有一定困难,尤其在外出执勤或野战条件下就更难保证。为了预防因餐具污染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我们利用光化学作用原理,选择了具有光化学活性的二氧化钛及其相关的物质,经上百个配方和工艺的筛选实验,烧制成搪瓷釉料,研究出一种光化学搪瓷消毒餐具。只需用后洗净,在有光线的环境下放置10min至3h即可达到消毒的目的。现将对这种餐具的卫生细菌学效果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卫生细菌学 餐具消毒 效果观察 消毒 结果报告 肠道传染病
  • 简介:目的观察肠道双歧杆菌在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中的变化和作用。方法制作严重烫伤大鼠模型。同时设假伤组,检测细菌和内毒素(LPS)移位及盲肠膜菌群变化,ELISA法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结果大鼠严重烫伤后脏器细菌移位明显增多(P<0.01);血LPS水平在致伤1,3,5d后分别为(0.236±0.148)Eu/ml,(0.197±0.156)Eu/ml,(0.104±0.090)Eu/ml,显著高于假伤组的(0.072±0.049)Eu/ml(P<0.05);盲肠膜菌群中双歧杆菌数剧减20-250倍,真菌数剧增至5-60倍,大肠杆菌数增加0.5-30倍,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比值由假伤组的25000:1降为伤后的4-800:1;血浆IL-6水平显著增高,经分层统计,与未发生肠道细菌移位大鼠相比,盲肠膜菌群移位大鼠的双歧杆菌量减少约120倍,真菌数增加约50倍,大肠杆菌数增加约30倍,盲肠膜菌群中双歧肝菌数量与血浆中IL-6,LPS浓度呈负相关(r1=-0.4817,r2=-0.4912,P<0.01),血IL-6和LPS浓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8258,P=0.0001)。结论严重烫伤可导致大鼠盲肠膜菌群紊乱,细菌和LPS移位增加;盲肠膜菌群中双歧杆菌的比例和数量的减少,可能促使了严重烫伤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发生。

  • 标签: 肠道双歧杆菌 烫伤 大鼠 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 细菌移位
  • 简介:目的调查笔者单位烧伤重症监护病房(ICU)6年来细菌感染及其药物敏感性动态变化.方法对1998-2003年笔者单位烧伤ICU209例患者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9例患者标本检出感染菌株845株,其中革兰阴性(G-)菌486株占57.51%,革兰阳性(G+)菌339株占40.12%.G-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占66.26%,位居第一;G+菌中粪肠球菌占34.51%、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1.2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分离率为72.64%.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各检出菌具有多重耐药性.结论笔者单位烧伤ICU细菌感染以G-菌为主,G+菌次之;这些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具有多重耐药性.临床应重视细菌的药物敏感性,合理使用抗生素.

  • 标签: 烧伤 重症监护病房 细菌学 药物敏感性 ICU 抗药性
  • 简介:目的观察硝基咪唑类药物对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细菌性阴道病患者220例,分成2组,用药组替硝唑注射液静脉滴注及替硝唑阴道泡腾片阴道上药,对照组口服头孢拉定片及康洁外洗剂阴道冲洗。结果细菌性阴道病经替硝唑注射液静脉滴注及替硝唑阴道泡腾片阴道上药后治愈率为95.5%,口服头孢拉定片及康洁外洗利阴道冲洗治愈率为56.4%。结论硝基咪唑类药物是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一种理想药物。

  • 标签: 细菌性 阴道病 替硝唑
  • 简介:目的:建立甘露醇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方法:根据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收载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要求进行实验。结果:将甘露醇注射液2倍稀释后可排除干扰因素,用标灵敏工为0.25EU.ml^-1的鲎式剂检测细菌内毒素是有效的。结论:可以用鲎试验法代替家兔法作为医院日常检测甘露醇注射液的热原检查。

  • 标签: 检查方法 甘露醇 注射液 细菌内毒素试验 热原试验
  • 简介:本文建立了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的细菌内毒素的凝胶检查法。采用本法对一次性使用输液器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灵敏、可靠、操作简单,可作为基层医疗单位对一交性使用输液器的热原标准进行复核的可行性之一。

  • 标签: 一次性使用 输液器 细菌内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