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病区病历夹的细菌污染情况,寻找有效的消毒方法。方法对我院病区60只不锈钢病历夹表层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并分别采用75%酒精和5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结果未消毒的病历夹染菌量已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行的《消毒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各类普通病房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的标准。所污染的微生物主要有表皮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微球菌属、真菌。用75%酒精擦拭消毒病历夹后污染菌的清除率可达90%,500mg/L的含氯消毒液的清除率可达100%。结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病历夹是简便、快捷、有效的方法。

  • 标签: 病案 消毒 细菌/分离和提纯
  • 简介:笔者调查40例呼吸道疾病患者所使用的雾化器细菌污染状况,结果显示:雾化器在按厂家说明使用后经清水冲洗由病人自行保管时,使用前、后细菌污染相当严重,使用前细菌总量为62249.55cfu/cm~2,使用后细菌总量达313503.08cfu/cm~2。细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条件致病菌的污染率为52.94%;非致病菌占29.41%;致病菌占17.65%。其中使用后的吸嘴部位2例检出白色念珠菌;6例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针对3种标准菌及本实验的2种优势菌采用3种消毒剂作杀菌效果比较,结果强化戊二醛和灭菌王的杀菌率达99.15%以上。实验结果提示要有效地控制院内呼吸道感染,必须重视雾化器的消毒灭菌工作,建立一用一消毒,专人专用,定期监测制度。强化戊二醛消毒效果可靠,低毒安全,价格适中,应作为雾化器的首选消毒剂。

  • 标签: 雾化器 细菌污染 消毒
  • 简介:目的探讨备用状态移动式吸引器末端引流瓶吸引孔、吸引管细菌污染的情况,同时检测污染的细菌种类。方法用常规细菌培养法对全院各病区吸引器引流瓶吸引孔及吸引管采集样本作细菌学培养,并鉴定细菌类型。结果检测的48份标本中,细菌污染率60.4%,为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结论吸引器引流瓶吸引孔、吸引管细菌污染可能是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很有必要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去除潜在污染源。

  • 标签: 设备污染/预防和控制 细菌/分离和提纯
  • 简介:目的监测静脉输液瓶口常规配药后放置不同时间段微生物的污染情况,探讨配药后30min内接上液体时不再重新消毒瓶口的可行性。方法取210瓶100ml无菌生理盐水,分7组进行常规配药,30瓶/组。分别于消毒后、消毒配药后5,10,15,20,25,30min,7个不同时间段对瓶口进行微生物采样计数;同时进行治疗室空气培养。结果210瓶无菌生理盐水瓶口中有25个被微生物污染。其中微生物主要为G+杆菌、微球菌、类酵母样菌、凝同酶阴性葡萄球菌。不同时间段内所污染的瓶口数及各瓶口微生物污染菌落计数经χ^2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配药后,如30min内接上液体,可不必再重新消毒瓶口。

  • 标签: 无菌溶液 细菌学 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