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细菌内毒素检查是静脉、鞘内给药药物以及放射性药物等质量检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针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进行论述。

  • 标签: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机理 预实验 特殊值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哈尔滨市饮用水的急性综合毒性、遗传毒性和6项理化指标,建立以理化检测为基础,与水质综合毒性评价、遗传毒性相结合的水质评价体系。方法将水样按检测标准要求进行前处理,采用发光细菌毒性检测试验、Ames试验、理化检测试验评价水质饮用安全性。结果以上三项试验结果显示样品的检测指标符合饮用水检测标准,可以正常饮用。结论三种测试法的结论一致,发光细菌毒性检测试验应用在水质污染突发事件的快速应急监测和饮用水日常监测方面能完善水质评价体系,科学准确地评价水质对人群健康的综合影响。

  • 标签: 饮用水 综合毒性
  • 简介: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抗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广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导致越来越多耐药菌株的产生,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而含AmpCβ-内酰胺酶的耐药菌株则是其中的代表之一[1]。自1973年第一株AmpCβ-内酰胺酶被发现至今,产AmpC酶的耐药菌株的病例不断被报道。

  • 标签: AMPC酶 耐药 质粒 诱导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探讨妇肤康喷雾剂联合甲硝唑在细菌性阴道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灌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灌洗治疗基础上应用妇肤康喷雾剂及甲硝唑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且复发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肤康喷雾剂联合甲硝唑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妇肤康喷雾剂 甲硝唑 细菌性阴道病 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55-01
  • 简介: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对大鼠胃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乙酸复合法对健康SD大鼠进行溃疡性结肠炎造模;运用CTAB—SDS法提取肠道微生物总DNA,通过PCR.DGGE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之间胃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差异。结果溃疡组、用药组和正常组大鼠的消化道中,不同部位细菌Shannon~数变化较大(1.64-3.05),结肠中Shannon指数最高,其次是胃,小肠最低。在结肠,不同组的细菌多样性Shannon指数变化幅度不大,以用药组最高(3.05),其次溃疡组(2.98),正常组2.95,说明大鼠结肠在健康状态下细菌多样性最低,结肠炎后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此外,发现病变后的大鼠胃中拟杆菌属、梭菌属、普氏菌属、紫单胞菌属等厌氧细菌增加,病变后的结肠中乳杆菌属细菌明显减少,紫单胞菌属和梭菌属细菌明显增加;病变后小肠中部分乳杆菌种类消失,同时梭菌属和紫单胞菌属等不常见菌群的出现。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胃、小肠、结肠中有益菌乳杆菌明显减少,普氏菌属、紫单胞菌属、梭菌属等明显增多,这些菌属可作为条件致病菌引起内源性感染,可能是造成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原因。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微生物多样性 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 2 4-二硝基氯苯乙酸复合法
  • 简介:目的比较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SD)和常规换药两种方法处理开放性骨折后其创面细菌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121例开放性骨折且术后发生感染的患者资料,男88例,女33例;年龄为4~75岁,平均39.9岁;受伤至入院时间为1~16h,平均6.0h.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急诊行清创及内固定、外固定或截肢术,根据术后伤口处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成两组:VSD组60例,男45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40.6±17.0)岁,术后伤口应用VSD持续创面引流;换药组61例,男43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37.3±13.4)岁,术后创面常规换药处理.分别取两组患者的感染创面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比较其创面的细菌学结果.结果VSD组60例患者分离出60株细菌,共8种病原菌.换药组61例患者分离出69株细菌,共11种病原菌.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细菌多为革兰阴性菌[VSD组占83.3%(50/60),换药组占91.3%(63/69)];鲍曼不动杆菌是主要致病菌[VSD组为36.7%(22/60),换药组为49.3%(34/69)].VSD组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为20.0%(12/60),换药组为60.9%(42/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耐药菌中仍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VSD组占83.3%(10/12),换药组占81.0%(34/42)],其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相对较低[VSD组为9.1%(2/22),换药组为44.1%(15/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开放性骨折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创面行VSD能明显降低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率.

  • 标签: 骨折 开放性 细菌感染 革兰氏阴性菌 引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