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提高医院药品采购及库存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降低药库的库存数,提高资金周转率。方法应用ABC分类数学模型对我院库存药品进行分类管理,确定医院药品最佳采购计划。结果在我院利用ABC药品分类管理法可以降低医院药品库存,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提高工作效率及医院的管理水平。结论ABC分类可优化医院药品采购,降低医院药品库存,提高库存药品的周转率,降低医院运行成本,可以作为优化医院药品采购、医院药品库存管理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药品ABC分类法 药品采购1 库存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ABC分类在我院药品库存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在我院药品库存管理的过程中应用ABC分类进行药品库存的管理,其中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药品库存管理方式为对照组,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药品库存管理方式为观察组。对比分析对照组以及观察组的药品管理各项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在药品管理各项相关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进行院内药品库存管理的过程中,采用ABC分类进行管理,能够使得院内药品库存的管理更为科学化以及系统化,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具有优良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ABC分类法 药品库存管理 资金的使用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ABC分类联合动态库存分析在医院药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18年2月到2019年2月间对本院医院药库进行ABC联合动态库存分析,并与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药库进行对比,比较两年间实际药库药品周转天数、药品采集总金额,两年间药库工作人员管理满意度。结果未开展ABC分类、动态库存分析之前,药库工作人员管理满意度较低,与管理后相比较P<0.05。管理后,药库药品周转天数减少,药品采集总金额也随之降低,而药品总量未有明显降低,说明金额使用率提高,与管理前相比较P<0.05。结论对医院药库采用ABC分类联合的动态库存分析能够实现科学、合理、动态的药品管理,并提高药品周转效率,值得推荐。

  • 标签: ABC分类法 动态库存分析 医院药库 管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心血管内科中成药管理中应用ABC分析的效果。方法:利用住院药房计算机管理系统调取医院心血管内科2019-2020年全部药品使用数据,利用ABC分析对对心血管内科的中成药数据应用ABC分析进行分析,2019年为实施前,2020年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心血管内科中成药库存管理效果和心血管内科中成药库存管理质量。结果:心血管内科共16种中成药,2020年零售总金额为18272638元,其中A类药品3种,在总品种中占比为18.75%,零售金额为12243867.1元,在零售总金额中占比为67.02%;B类药品3种,在总品种中占比为18.75%,零售金额为3465891.1元,在零售总金额中占比为18.96%;C类药品10种,在总品种中占比62.50%,零售金额为2562879.8元,在零售总金额中占比为14.02%。实施后药品的库存周转时间,显著长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月平均库存金额,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滞销率和缺货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的药库卫生、药库设备、药品管理、药库环境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医院心血管内科药品使用基本合理,但中成药使用存在不合理之处,部分药品的管理和使用有待改进,以促进合理用药。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药品管理 ABC分析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ABC分类在门诊西药房库存管理中的应用疗效。方法:我院2022年1月至6月门诊西药房库存实施常规管理,2022年7月至12月门诊西药房库存实施ABC分类管理法,比较门诊西药房不同管理模式期间药品管理效果。结果:ABC分类管理模式实施后药品周转天数以及药品管理中差错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此外,ABC分类管理模式实施期间科室服务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管理期间科室服务满意度评分,数据差异明显(P

  • 标签: ABC分类法 门诊西药房 库存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ABC分类在门诊西药房库存管理中的应用疗效。方法:我院2022年1月至6月门诊西药房库存实施常规管理,2022年7月至12月门诊西药房库存实施ABC分类管理法,比较门诊西药房不同管理模式期间药品管理效果。结果:ABC分类管理模式实施后药品周转天数以及药品管理中差错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此外,ABC分类管理模式实施期间科室服务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管理期间科室服务满意度评分,数据差异明显(P

  • 标签: ABC分类法 门诊西药房 库存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探寻 ICU 物资管理最佳方法。方法:从 20 20 年 5 月开始实施 ABC 管理法,对比运用前后 平均库存金额、周转时间、断货率、滞销率、盘点工作量 。 结果:采取

  • 标签: ICU 物资管理 ABC 管理法
  • 作者: 张恩静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20-08-18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 2020年第6期
  • 机构:【摘 要】 全球一体化的出现带动了全球各国的经济发展,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随之而来的还有输入性传染病的风险。随着 新冠病毒 国际传播风险的不断提高,全国各地对输入性传染病的防备的意识和力度也都在逐渐的增加。面对输入性传染病的风险,各国应当对输入和本地传播的风险进行深入的评估,根据对风险的评估把输入前的防控工作和输入后的应急控制相结合进行传染病的控制,我国应积极的参与到全球的防控行动中。本文将会对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思路进行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输入途径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收治的50例肠内营养支持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体会。结果经肠内营养支持5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发生腹泻4例,腹胀7例,胃管阻塞2例,无肺部并发症发生。结论掌握肠内营养制剂的特点、输入途径和方式,采取细致全面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能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肠内营养 输入途径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入性疟疾的常规临床观察和护理过程。方法选取12例患有恶性疟疾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护理。结果12例患者中有11例治愈,1例死亡,治愈成功率达到83%。结论采用有效的观察和护理可以提高恶性疟疾的治愈效率,降低患者的死亡比率,确保实际治疗观察和护理符合实际的满意度治疗标准。

  • 标签: 疟疾 护理 观察
  • 简介: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在20例输入性疟疾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3年间输入性疟疾患者PCT检测结果与疟原虫分型、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有20例患者进行了PCT检测,其结果100%(20/20)有升高,范围在0.38~100.00ng/mL。间日疟PCT为(0.85±0.58)ng/mL,最高达正常值30倍;恶性疟PCT为(28.20±34.50)ng/mL,最高达2000倍。白细胞总数升高者占20%(4/20),降低者占25%(5/20)。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者占95%(19/20),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YM)〉4倍者占75%(15/20),PLT降低者占80%(16/20)。结论恶性疟患者PCT升高程度明显高于间日疟患者,PCT高低及NEU/LYM值的大小可能预示输入性疟疾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

  • 标签: 降钙素原 输入性疟疾 应用
  • 简介: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贸易行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进出口贸易的频率不断提高,同时这也增加了口岸输入性传染病发生的几率,尤其是在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风靡全球,整个世界人口都面临生命财产的危机,面对此次重大性的卫生防控事件,探究口岸输入性疾病,有利于中国在未来处理重大传染病事件中,更加从容不迫,并能及时应对和防控口岸性传染病,为未来传染病卫生体系的完善和改进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 标签: 口岸输入性传染病 卫生检疫体系 重大卫生防控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流的更加频繁,输入型疾病的发生率有所提高。以安溪为例,自1999年来没有本土病例的发生,而由于安溪的近年来经济交流密度的提高,输入型疟疾仍有发生,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对本地经济和健康水平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必须重视输入型疟疾的预防和控制。由于经济交流方式多样,流通频繁,因此给疟疾的防控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目前对于输入型疟疾的控制主要有加强组织管理、强化技术培训、普及抗疟知识、提高联防能力四个方面。本文对新形势下对输入型疟疾进行防控分析,旨在为疟疾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思路。

  • 标签: 新形势 疟疾 防控 研究分析
  • 简介:<正>患者1,女性,76岁。无明显诱因突发胸痛1周,呈持续性,曾在其他医院就诊,诊断为弓降部主动脉夹层,后转入我院。CT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提示:主动脉内膜撕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后缘。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有变异:仅有左侧锥动脉自左锁骨下动脉发出;右锁骨下动脉及主动脉弓未发现右锥动脉(见图1)。因内膜撕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后缘近,手术需要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同时要转流以保证左锥动脉供血。

  • 标签: 左锁骨下动脉 颈外动脉 颈总动脉 主动脉夹层 人工血管 右锁骨下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功能孤独症儿童实施感觉统合训练对ABC及DQ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收治低功能多动症患儿60例,均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随机划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常规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方案,实验组给予感觉统合训练,对比两组孤独症评分(ABC)、智力水平(DQ)。结果:干预前两组ABC评分对比差异无痛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ABC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实验组DQ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

  • 标签: 多动症 感觉统合训练 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