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5 个结果
  • 简介:细胞缺血缺氧性损害是严重烧伤、创伤、手术、休克等多种条件下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之一.缺血、缺氧不仅增加了感染、内毒素血症、炎症介质等因素对机体作用的敏感性,且在启动以致决定在随后发生的各种继发性损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亚重创伤、烧伤后机体组织、器官血流重新分布及不同组织、细胞对缺血缺氧反应敏感性的不同,导致临床治疗顾此失彼.为此,人们对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性损害敏感性的发生机理不断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缺血缺氧性损害防治开辟新的途径.

  • 标签: 烧伤 细胞缺血缺氧性损伤 病理学 抗损伤因素 氧敏感性离子通道 线粒体
  • 简介:目的调查笔者单位烧伤重症监护病房(ICU)6年来细菌感染及其药物敏感性动态变化.方法对1998-2003年笔者单位烧伤ICU209例患者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9例患者标本检出感染菌株845株,其中革兰阴性(G-)菌486株占57.51%,革兰阳性(G+)菌339株占40.12%.G-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占66.26%,位居第一;G+菌中粪肠球菌占34.51%、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1.2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分离率为72.64%.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各检出菌具有多重耐药性.结论笔者单位烧伤ICU细菌感染以G-菌为主,G+菌次之;这些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具有多重耐药性.临床应重视细菌的药物敏感性,合理使用抗生素.

  • 标签: 烧伤 重症监护病房 细菌学 药物敏感性 ICU 抗药性
  • 简介:目的了解呼吸道感染白色念珠菌对注射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特性,为临床有效控制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进的白色念珠菌芽管法药敏实验新方法,测定从呼吸道感染标本中分离出的42株白色念珠菌对三种抗真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氟康唑注射液、大蒜素注射液、黄柏提取物,在一定浓度下对呼吸道感染白色念珠菌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其MIC分别为12.5~200、0.625~20、62.5~500μg·ml-1.结论白色念珠菌芽管法药敏实验新方法,可为临床快速筛选敏感药物.

  • 标签: 血清芽管法 检测 白色念珠菌 药物敏感性 实验 抗真菌药
  • 简介:目的:探讨Ⅲ食管癌术前放疗的方法及围手术处理的注意事项.方法:对56例Ⅲ食管癌术前放疗及围手术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该方法后,术中分离容易,出血少,切除率和远期生存率高.经严密的围术处理后,全组无1例死亡.Ⅲ食管癌术前放疗半量,间隔两周后再限期手术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 标签: Ⅲ期食管癌 术前放疗 围手术期 手术处理 注意事项
  • 简介:目的:综述核苷酸、磺脲类药物、钾通道开放剂调节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活性的特点和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作者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述。结果:核苷酸、磺脲类药物和钾通道开放剂不仅通过通道门控机制调节心血管KATP,而且以复杂的相互作用协同调节通道。结论:心血管KATP分子结构中存在着多个功能位点,不同位点之间有相互调节作用。

  • 标签: 心血管 ATP敏感性 钾通道 核苷酸 磺脲类 药物
  • 简介:目的通过了解阑尾炎患者阑尾腔内菌群分类及药物敏感性(药敏)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集71例阑尾炎患者阑尾腔内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测定7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1)检出9种共63株细菌,细菌检出率为88.7%,其中大肠杆菌49株。(2)各型阑尾炎细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体重指数(BMI)与培养结果有关,性别、体温、中性粒细胞、粪石与培养结果无关。(3)第3、4代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高,第1代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敏感性低。结论(1)大肠杆菌为阑尾炎的主要致病菌。各型阑尾炎菌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作为一线药物,第4代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可作为二线药物。喹诺酮类抗生素不适合首选应用。

  • 标签: 阑尾炎 细菌培养 检出率 药物敏感性
  • 简介:背景:目前,对于治疗疑似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抗生素使用原则还没有共识。本研究旨在建立这样一个用药原则。方法:对14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在这些患者进行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翻修术时,共194个标本得到了细菌培养阳性结果。患者的一般信息、并存疾病情况、细菌种类、抗生素敏感性资料以及翻修术后细菌培养出现阳性结果所需要的天数均被记录。结果:共110髋、84膝得到的标本培养结果为阳性。其中70%为慢性感染,17%为急性术后局部感染,13%为急性血源性感染。翻修术后出现阳性培养结果的平均时间为3天。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占绝大多数。在这些细菌中,88%对庆大霉素敏感,96%对万古霉素敏感,61%对头孢唑林敏感。多数的耐药菌来自于先前有过抗生素治疗失败史的患者。术后急性感染的菌株比慢性感染或血源性感染的菌株更易发生耐药。血源性感染患者分离得到的菌株对庆大霉素和头孢唑林都有高度的敏感性。结论:对疑似假体周围感染的经验性抗生素用药应该在对感染进行分类和确定革兰氏染色结果的指导下进行。我们认为,在得到培养结果之前,急性血源性感染应该一开始就使用头孢唑林和庆大霉素的联合治疗。所有术后慢性或急性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或不能明确革兰氏染色结果的细菌感染都应该用万古霉素。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应该用第三代或第四代头孢霉素。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混合感染应该联合使用万古霉素和第三代或第四代头孢霉素。另外,我们认为如果在术后第4天还没有得到细菌培养或是其他确诊的阳性结果就应该结束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可信水平:诊断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抗生素敏感性 全膝关节置换 感染细菌 术后 革兰氏阳性菌感染 手术部位
  • 简介:目的探讨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对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司帕沙星和加替沙星对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其MIC50分别为0.03125、0.25mg/L和0.25、0.50mg/L。左氧氟沙星和氧氟沙星对两种支原体的MIC50均分别为1.0、2.0mg/L。诺氟沙星对两种支原体的活性较差,MICl卯分别为16.0、32.0mg/L。环丙沙星对人型支原体的MIC50为2.0mg/L,而对解脲脲原体的MIC50则为8.0mg/L。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新品种司帕沙星、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抗Mh和抗Uu活性强于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等老一代氟喹诺酮类药物,本结果可为选择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人型支原体 解脲脲原体 氟喹诺酮类药物 MIC 敏感性 司帕沙星
  • 简介:综述ATP敏感性钾通道(ATP-sensitivepotassiumchannel,KATP)的结构功能相关性和调控机制、KATP与家族性高胰岛素血症的相关性及其在脑缺血中的调节作用。KATP是由调节亚基磺酰脲类受体(sulfonylureas,SUR)和通道形成亚基内向整流钾通道(inwardlyrectifiedpotassiumchannel,Kir)按1∶1比例组成的异源性八聚体(SUR/Kir6.X)4。细胞内[ATP]i和[ADP]i变化调节KATP活性,KATP将心肌、血管平滑肌、骨骼肌、神经元和内分泌细胞的代谢和电活动偶联起来,并在这些组织发挥重要的生理学和病理学调节作用。Kir6.X亚基决定K+选择性内向整流作用和单位导电系数,但核苷敏感性和药理学特性取决于SUR。SUR和Kir6.X的多种亚型导致了KATP亚型的多样性和功能调节的复杂性。SUR1或Kir6.2突变使胰腺β细胞KATP丧失,导致家族性高胰岛素血症。KATP的开放可能是脑缺血缺氧的重要自身保护机制。

  • 标签: ATP敏感性钾通道 脑缺血 分子生物学 药理学
  • 简介:骨盆骨折是指骨盆壁的一处或多处连续性中断,是骨科严重多发性创伤中的一个常见疾病,多由强大暴力造成,发病率为20%~35.2%,常并发休克、多发伤、多发性骨折、腹膜后血肿、泌尿系统伤和腹腔脏器损伤等严重的并发症,而且较骨盆骨折本身更为严重。80年代以来骨盆骨折救治不断得到改善,主要依赖于三个方面的进展:尽早固定不稳定骨折,控制出血,救治休克;多学科协同救治;手术复位和固定有明显移位的不稳定型骨折。

  • 标签: 骨盆骨折 围手术期护理 严重多发性创伤 腹腔脏器损伤 不稳定型骨折 多发性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围手术健康教育对截瘫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开展整体护理以后对68例截瘫病人进行入院、手术前、手术后、康复、出院前五个环节的健康教育,与整体护理前48例截瘫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χ^2=14.81,p<0.05。开展健康教育后截瘫病人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健康教育调动了病人及家属共同参与治疗和护理的积极性;健康教育有效促进截瘫病人躯体功能恢复,提高护理的社会效益。

  • 标签: 截瘫 围手术期 健康教育 临床资料 并发症
  • 简介:目的分析肝脏螺旋CT双或三扫描表现,探讨其对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经临床证实25例,均作螺旋CT平扫、动脉、门脉及部分平衡和延迟扫描,并分析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结果原发性肝癌动脉明显强化而肝脏无强化,形成鲜明的对比.门脉呈相对低密度或恢复到平扫时表现.肝血管瘤CT特征为动脉呈边缘性环状、结节样强化,门脉病灶边缘强化向中心强化并充满病灶呈高密度,平衡呈等密度或低密度.肝转移瘤表现多样化,周边强化或不均匀强化或不强化.结论螺旋CT双或三扫描已作为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检查方法,并作为常规.

  • 标签: 螺旋CT 双期扫描 肝脏肿瘤 诊断及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了解衡阳地区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沙眼衣原体(CT)、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感染情况压支原体药物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沙眼衣原体的检测采用PCR法,支原体压药敏试验采用本室研制的支原体分离、鉴定、药敏试剂盒。结果631例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几种病原体的感染率分别为CT20.9%.Uu38.7%,Mh5.1%,CT+Uu5.4%,CT+Mh1.7%,Uu+Mh4.0%,CT+Uu+Mh1.4%。Uu和Mh对9种抗生素敏感性最高的是克拉霉素,其次分别是交沙霉素和司帕沙星,耐药性最高的是罗红霉素,其次是氧氟沙星。结论CT和Uu是非淋菌性尿道炎的重要病原体,建议本地区支原体感染应首选克拉霉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 标签: 非淋菌性尿道炎 沙眼衣原体 药敏试验 解脲脲原体 人型支原体 抗生素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Ⅲ甲状腺癌的CT征象,旨在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并为手术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例经手术或临床穿刺活检证实的甲状腺癌患者的螺旋CT表现。结果20例病例中,肿块直径大于等于4cm者13例,病变表现为单结节或多结节形,气管-食管窝受侵者5例,气管受侵者2例,食管受侵1例;肿块直径小于4cm者7例,病变表现为结节样或弥漫性,病变引流区颈动脉鞘区域淋巴结肿大5例,锁骨上区淋巴结肿大3例、颌下淋巴结肿大1例。病变边界不清或部分清晰,病变内部密度基本均匀,未见大片状液化、坏死区,无液平面,但偶见钙化。结论临床Ⅲ甲状腺癌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扫描可清楚显示病变形态大小,浸润范围及密度改变,因而能为手术前的可切除性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Ⅲ期甲状腺癌 气管-食管受累 淋巴结肿大 可切除性评价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了解老年外科病人围手术处理的重要性。方法对近两年来收治的60岁以上165例各类手术病人进行临床研究。结果治愈好转161例,占97.6%;死亡4例,占2.4%;术后并发症40例,占24.2%。结论老年外科病人并存病多,手术耐受情况差,术后并发症相应增多,围手术处理至关重要。

  • 标签: 老年病人 围手术期处理
  • 简介: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类平均寿命延长,使妇女所患疾病和接受手术治疗的可能性增加.但是进入老年期后,各系统功能减退,代偿与修复力差,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又由于老年人常合并有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使手术与麻醉的危险性及术后并发症均增加,做好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护理是使老年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的有效措施.

  • 标签: 妇科 老年 围手术期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 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