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热清糖浆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效果。方法:分析2020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16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各80例。本研究对照组患儿配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小儿热清糖浆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以及发热、咳嗽、皮肤疱疹疾病症状。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热、咳嗽、皮肤疱疹疾病症状缓解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热清糖浆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效果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小儿热速清糖浆 小儿手足口病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接受骨折愈汤、手法复位联合治疗的效果和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3月~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4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根据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各23例的两个实验小组,其中对照组接受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联合骨折愈汤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肿胀等临床症状消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骨折速愈汤 手法复位 小夹板固定 治疗效果
  • 简介:一、病史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活素联合小剂量尿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120例,以国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患者给予小剂量尿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联合新活素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71.67%),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LVEDD、LVES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BNP、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新活素 速尿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互联网背景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居家护理模式的构建,并进行实证研究。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行PICC置管的40例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实施院内常规护理的同时,建立基于互联网的PICC导管居家护理模式进行联合干预;干预3个月后,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干预期间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患者返院维护费用及护理支出费用;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自我管理能力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0%vs22.50%,P<0.05);患者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87.50%vs65.00%,P<0.05)。结论互联网背景下PICC导管维护居家护理模式的构建及实证研究有助于改善肿瘤患者PICC置管安全性,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导管维护相关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且实施该护理模式不会增加护理支出费用。

  • 标签: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互联网 居家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肿瘤患者治疗时选择中心静脉输液装置的影响因素。方法:在肿瘤科选择110例静脉治疗患者,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住址、诊断分期、静脉治疗周期、付费方式、经济条件、医生建议、选择则的输液装置等项目。结果:110例肿瘤患者中,75例选择中心静脉输液装置,35例选择外周静脉输液装置,在输液装置的选择方面存在较多影响因素,包括医生建议、经济情况、付费方式、诊断分期和血管条件等。结论:实验数据表明,更多人选择中心静脉输液装置。对于低收入人群,国家应该加大医疗报销比例,增加报销范围,让患者能选择更适合至深的治疗方式。医护人员也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帮助患者理解治疗原理,选择合适的输液装置

  • 标签: 静脉治疗 肿瘤 静脉输液装置选择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留置胃管患者中运用耳挂式固定装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1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留置胃管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而观察组则运用耳挂式固定装置,比较两组运用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滑脱率和皮肤受损率均较低,且美观度和舒适度较高,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

  • 标签: 留置胃管 耳挂式固定装置 非计划拔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步行机器辅助训练装置对脊髓损伤辅助步态训练康复效果,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我院脊髓损伤导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根据入院时间随机抽取了90例进行研究,将其均等划分为传统组和责任组两组,前组患者均接受徒手辅助平地步行训练,后组患者均接受下肢步行机器辅助训练,将两组治疗结果中的各项指标对比分析。结果:责任组患者的步频、步幅、步速、步长、双支撑相分别为(81.95±19.60)步/min、(80.10±24.55)cm、(57.95±29.76)cm/s、(41.07±12.25)cm、(25.44±5.07)%明显高于传统组,患侧腿的支撑相、摆动相分别为(58.85±4.80)%、(41.19±4.86)%明显长于传统组,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责任组为93.33%明显高于传统组77.78%,差异较为明显(P<0.05)。结论:下肢步行机器辅助训练装置对脊髓损伤辅助步态训练康复效果显著,明显提高了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和步行能力,改善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下肢步行机器 脊髓损伤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步行机器辅助训练装置对脊髓损伤辅助步态训练康复效果,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我院脊髓损伤导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根据入院时间随机抽取了90例进行研究,将其均等划分为传统组和责任组两组,前组患者均接受徒手辅助平地步行训练,后组患者均接受下肢步行机器辅助训练,将两组治疗结果中的各项指标对比分析。结果:责任组患者的步频、步幅、步速、步长、双支撑相分别为(81.95±19.60)步/min、(80.10±24.55)cm、(57.95±29.76)cm/s、(41.07±12.25)cm、(25.44±5.07)%明显高于传统组,患侧腿的支撑相、摆动相分别为(58.85±4.80)%、(41.19±4.86)%明显长于传统组,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责任组为93.33%明显高于传统组77.78%,差异较为明显(P<0.05)。结论:下肢步行机器辅助训练装置对脊髓损伤辅助步态训练康复效果显著,明显提高了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和步行能力,改善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下肢步行机器 脊髓损伤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中药封包装置应用于临床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以随机抽签法将2021年6月-2022年5月在叙永县中医医院骨伤科就诊的20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原始中药封包装置和新型中药封包装置(专利号:ZL2019 2 2245338.4)进行操作。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烫伤情况及温度测试评分和主观感受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89.00%)相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00%)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烫伤率为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00%(P<0.05);与对照组(87.00%)相比较,观察组医护主观感受实用率(96.00%)明显较高(P<0.05),且观察组温度测试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新型中药封包装置应用于临床,能有效降低烫伤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和实用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新型中药封包装置 安全性 满意度
  • 简介:【摘 要】分析PICC并发中心静脉通路装置相关皮肤损伤(CASI)的具体原因,以PICC并发CASI的原因作为依据对护理期间各种常见问题进行探讨,制定优化和改进的护理措施,并总结相应的护理体会,以便为后期临床进行护理干预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CASI PICC 原因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用于静脉留置针的二次固定装置在手术室静脉留置针的固定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慢诊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静脉输液固定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静脉留置针的二次固定装置进行固定,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术中给药满意度、患者术后留置针保留满意度、术中管道堵塞发生例数、意外脱管发生例数、压力性损伤发生例数。结果 观察组静脉输液牢固性、术中操作影响、意外脱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用于静脉留置针的二次固定装置在手术室静脉留置针固定有显著效果,对于提高手术患者静脉输液固定有重大意义,可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用于静脉留置针的二次固定装置 静脉留置针 意外脱管 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际线内小切口联合可吸收内固定装置在颧弓骨折中的应用,评价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对照分析将60例颧弓骨折患者分成实验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各20例。实验组行发际线内小切口并使用可吸收内固定系统进行骨折断端固定;对照组1行发际线内小切口,使用常规钛板钛钉进行固定;对照组2行耳屏前切口,采用可吸收内固定系统进行骨折断端固定。术后从患者满意度、开口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疗效综合评估四个方面,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术后6月开口度与对照组一和对照组二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临床综合疗效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行发际线内小切口联合可吸收内固定装置治疗颧弓骨折,具有创伤小,伤口隐蔽,无需二次手术取出,患者满意度高等特点,且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发际线内小切口 颧弓骨折 可吸收内固定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连接灌流器的一体式血液循环管路装置的设计方案与应用;方法:一种用于连接灌流器的一体式血液循环管路装置的设计与应用在传统的血液循环管路装置的基础上,通过控制管,动脉端止液夹,灌流器静脉连接管。血液治疗两小时后,先用补液侧支回输生理盐水至动脉端止液夹,关闭动脉端止液夹,将预充好的灌流器动脉连接管与灌流器连接,将灌流器的第一连接管与灌流器静脉连接管连接,并打开侧支夹,开始串联式透析灌流治疗。结果:我科在自从开始应用一体式血液循环管路装置50例,无1例发生血液污染现象;结论:一体式血液循环管路设计方便简单、安全有效、并且可以减少护士工作量,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血液灌流 血液透析循环管路 设计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步行机器辅助训练装置对脊髓损伤导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我院脊髓损伤导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根据入院时间随机抽取了90例进行研究,将其均等划分为传统组和责任组两组,前组患者均接受徒手辅助平地步行训练,后组患者均接受下肢步行机器辅助训练,将两组治疗结果中的各项指标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责任组为91.11%明显高于传统组73.33%,差异较为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的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与传统组相比,责任组患者的改良 Ashworth 评分明显较低、Fugl-Meyer 评分明显较高,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的“起立-步行”计时测试耗时比较,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与传统组相比,责任组患者的“起立-步行”计时测试耗时明显较少,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导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应用下肢步行机器辅助训练装置,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了临床疗效,能够让患者充分的认可治疗工作。

  • 标签: 下肢步行机器 脊髓损伤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疗效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