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脊柱分为颈椎、胸椎、腰椎和骶尾椎5个部分,手术时必须准确定位所需手术节段。尽管外科医生术前、术中详细判断脊柱节段,但节段定位错误仍然时有发生,我国暂未对手术节段定位错误发生率作出统计。国外有文献[1]报道,在医生职业生涯中,几乎有一半的脊柱外科医生曾有错误定位的经历。

  • 标签: 胸椎 腰椎 外科手术 定位方法 术前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并总结有效的应对方案。方法对我院2010年11月-2013年11月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分析相关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结果对本组研究中的各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可将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四点护理人员因素(47.4%)、患者及其家属因素(20.5%)、相关设施因素(18.2%)及护理管理不到位(13.9%)。结论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主要有护理人员因素、患者及其家属因素、相关设施因素及护理管理不到位4个方面,临床上可从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护理管理、规范护理流程和加强安全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案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原因 应对方案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082-01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临床麻醉中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09-2014.09期间在我院ASAI-IV级择期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下肢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上肢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肌间沟/腋路阻滞。结果上肢感觉起效时间范围为1-5分钟,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范围为15-30分钟,完全阻滞时间范围为20-30分钟;下肢感觉起效时间范围为1-8分钟,BromageI级运动阻滞时间范围为10-15分钟,III级运动阻滞时间范围为15-30分钟。上肢术后镇痛时间(526.4±152.1)分钟明显短于下肢的(627.3±119.5)分钟,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麻醉中通过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具有显著效果,且定位准确,镇痛效果良好,临床作用价值较高。

  • 标签: 神经刺激器 定位 神经阻滞 麻醉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07-02
  • 简介:摘要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较为困难。据统计,我国住院胃癌患者中,进展期占70%~80%1,而且多伴有淋巴结转移,手术仍然为其首选的治疗方式。此类患者手术切除率低,获得根治性切除的比例较少,5年生存率低,治疗效果差。积极提高手术切除率成为改善胃癌患者预后的一大目标。对于进展期胃癌术前行辅助化疗有助于手术以及提高术后存活率、降低复发及转移率。临床上对于进展期胃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方案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仍为FOLFOX方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该方案用于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多为轻度,经对症处理后可缓解,未影响后续治疗的进行和造成不可逆性损伤,能够增加肿瘤完全切除的机会,提高手术效果2。

  • 标签: 进展期胃癌 新辅助化疗 氟尿嘧啶 亚叶酸钙 奥沙利铂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12-02
  • 简介:目的自行设计一种自定位微创钢板,比较其与普通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山羊股骨干骨折的疗效,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40只成年雄性山羊,建立山羊左股骨干骨折(AO分型为32-A3.2型)模型,随机分为两组(n=20):实验组应用自定位微创钢板内固定,对照组应用普通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2、4、6、8周行X线片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比较两组实验动物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等.结果除对照组1只山羊因术中麻醉意外死亡外,两组其他山羊手术顺利,术后骨折均愈合良好.实验组山羊手术时间平均为(47.5±6.3)min,短于对照组[(65.6±5.9)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9.0±7.4)mL,少于对照组[(38.7±8.0)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山羊术中透视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X线片示39只山羊骨折线消失、周围有明显骨痂形成,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物位置合适,无断裂或松动.结论与普通锁定钢板比较,自定位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山羊股骨干骨折的术中透视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无显著差异,且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板 山羊
  • 简介:目的针对近期收治的1例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方案的选择,检索当前最佳证据,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全面检索PubMed、MEDLINE(Ovid)、EMbase、heCochraneLibrary(2014年第5期),检索时限截至2014年5月。查找与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有关的证据,对所获证据进行分析评价后,为患者制定抗检治疗方案。结果现有证据表明,目前尚无明确的房颤合并稳定性冠心病老年患者抗栓治疗的最佳方案。结论正确评价血栓风险与出血风险,是房颤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抗栓治疗获益的关键。

  • 标签: 房颤合并冠心病 抗凝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老年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髋臼中心定位器测量髋臼前后切迹连线中点至髋臼中心的方法,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定位髋臼中心及安放髋臼假体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20具40侧正常成年人骨盆标本进行前瞻性研究,剥离骨盆软组织,显露出髋臼缘、髋臼前后切迹和Harris窝;通过髋臼的垂直径和水平径的交点确定髋臼的中心,并记录髋臼开口平面的垂直径和水平径数值,再利用髋臼中心定位器测量髋臼前后切迹连线中点至髋臼中心的距离(MAC)。应用医学统计学软件对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髋臼开口平面的垂直径和水平径分别为45.50—55.60mm、44.50—52.54mm,使用髋臼中心定位器测得MAC为26.60—33.82mm,平均为30.87mm,并观察到髋臼中心均在靠近卵圆窝内头侧接近月状关节软骨处。根据测量的MAC分别与髋臼开口平面的垂直径、水平径以及两者之和数据绘制散点图,提示MAC和髋臼开口平面水平径、垂直径、以及两者之和呈正性相关,Pearson系数r分别为0.89、0.81、0.91,从Pearson线性分析可知相比于MAC和垂直径或水平径,MAC和髋臼水平径与垂直径之和变量的相关系数更接近1,更具有明显的线性正性相关性。结论MAC和髋臼水平径与垂直径之和呈线性正性相关性,提示可以通过测量髋臼水平径和垂直径的距离来得到MAC的值,从而可应用髋臼中心定位器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翻修术中快速准确地确定髋臼中心,为正确安放髋臼假体,恢复髋关节解剖旋转中心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 标签: 髋臼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解剖学 局部 髋臼中心定位器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镜与内镜下不同纵裂入路的结构显露特点及解剖结构标志定位。方法成人尸头10具,分为A组和B组,每组5具,分别采用经前额纵裂入路和经纵裂胼胝体脉络膜裂入路联合室内孔入路,在显微镜和内镜下观察内部结构。结果显微镜与内镜下经前额纵裂入路微创并可充分显露和定位鞍区和第三脑室,有利于切除第三脑室前部和鞍区肿瘤,而经纵裂胼胝体脉络膜裂入路联合室内孔入路微创并可充分显露和定位第三脑室及侧脑室解剖结构,有利于第三脑室、房部、体部及侧脑室额角的手术操作。结论两种纵裂入路均可在显微镜、内镜下充分显露第三脑室等部分结构,组织创伤小,临床上可根据病变特点和手术需求选择合理的入路方式。

  • 标签: 手术入路 纵裂 解剖学 局部 显微镜检查 内窥镜检查
  • 简介:目的综合评价高脂低碳饮食辅助中药制剂和运动的综合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前后对照研究设计,选取临床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42例,经过16周的综合方案治疗后,进行生理生化指标的评估。结果临床数据显示,综合治疗方案的总有效率达到88.1%,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酰甘油、胆固醇等指标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综合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生理生化指标。

  • 标签: 糖尿病 2型 膳食疗法 运动疗法 中药疗法
  • 简介:目的:观察多西环素、阿莫西林联合雷贝拉唑、胶体果胶铋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方法选取初次治疗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阿莫西林胶囊+多西环素胶囊)50例、对照组A50例(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分散片)和对照组B50例(阿莫西林胶囊+左氧氟沙星片),联合雷贝拉唑肠溶片、胶体果胶铋胶囊,左氧氟沙星为1次/d,其他药物均为2次/d,疗程14d。根除治疗失败后补救治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阿莫西林胶囊+多西环素胶囊)30例,对照组(根据药敏结果选择两组敏感抗生素)30例,联合雷贝拉唑肠溶片和胶体果胶铋胶囊,2次/d,疗程均为14d。疗程结束4周以后复查13C呼气试验,观察Hp根除率、不良反应和成本-效果比。结果初次治疗患者观察组、对照组A、对照组B根除率分别为88.00%、70.00%、82.00%(ITT)和91.60%、74.47%、85.11%(PP),观察组与对照组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成本-效果比低于两组对照;根除治疗失败后补救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根除率为70.00%、77.78%(ITT)和66.67%、71.43%(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成本-效果比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均少见且轻微。结论多西环素、阿莫西林联合雷贝拉唑、胶体果胶铋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较好。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多西环素 阿莫西林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利用双源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单束重建术后移植物,并评价移植物走形与骨隧道定位的关系。方法对2012年12月至2013年l1月收治的76例(男33例,女43例;平均年龄为33.4岁)ACi。单束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进行双源Crr三维重建。根据患者ACL移植物与骨隧道的位置分为3组:撞击组22例(ACL移植物与髁间窝存在撞击),偏后组2l例(胫骨隧道位置偏后),满意组33例(胫骨隧道及ACL移植物位置满意)。测量并比较3组患者股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Fx、Fv)和胫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Tx、Ty)。结果76例患者均成功重建r隧道及移植物图像。撞击组患者的Fx、Fv平均分别为22.6%±1.2%、22.4%4-1.1%,Tx、Tv平均分别为53.6%±2.O%、34.7%±1.7%;偏后组患者的Fx、Fv平均分别为22.4%±1.O%、23.7%±1.4%,Tx、Tv平均分别为56.8%±0.8%、50.9%±1.3%;满意组患者的Fx、Fv平均分别为21.7%±1.O%、23.3%±1.1%,Tx、Ty平均分别为55.4%±1.6%、43.0%±1.9%。3组患者的Fx、Fv比较差异均尢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rx、rr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后组、满意组的.rx均高于撞击组,偏后组Ty〉满意组Ty〉撞击组Tv,以上组别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舣源CT能够清晰重建术后骨隧道及ACL移植物的图像,临床上可用于评估骨隧道定位与移植物走形的关系,从而指导术者改进手术。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移植物 双源CT
  • 简介: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术中超声检查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治疗胰岛素瘤术中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0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采用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评估,术中采用超声检查定位肿瘤,并依据肿瘤的不同位置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施行手术.分析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术中超声检查对胰岛素瘤定位诊断的准确率,并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手术前后血糖值等指标.术后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7月31日.正态分布数据用(x)±s表示,偏态分布数据用M(范围)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20例患者中共检出21个肿瘤,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0.0%(18/20),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术中超声定位检查诊断准确率为100.0%(20/20).正常胰腺组织血流量值为(97±37)mL/(100mL·min),血容量值为(20±14)mL/100mL,渗透性值为(38±22)mL/(100mL·min).肿瘤组织血流量值为(170±50)mL/(100mL·min),血容量值为(26±14)mL/100mL,渗透性值为(51±42)mL/(100mL·min).其中肿瘤组织血流量值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血流量值(=5.58,P<0.05),而血容量、渗透性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1.18,P>0.05).21个肿瘤位置分别位于:胰头部11个、胰体部6个、胰尾部4个.20例患者中,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胰岛素瘤摘除术19例(1例中转开腹手术),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1例.手术时间为(146±54)min,中位术中出血量为50mL(20~1000mL),患者无术后出血、感染、死亡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1例患者发生A级胰瘘、9例发生B级胰瘘.患者术前血糖为(3.8±1.0)mmol/L,术后60min血糖为(6.4±1.8)mmol/L,两者

  • 标签: 胰岛素瘤 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 术中超声检查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