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上世纪90年代,我国首先开始将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PDT)用于葡萄酒色斑(PortWineStain,PWS)的治疗。PDT由两大重要因素构成:光敏剂、激发光源。光动力疗法通过直接杀伤细胞,破坏病灶血管,引发细胞凋亡,免疫调节等来发挥作用。因其对靶组织具有高敏感性,可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目前,PDT主要用于皮肤外生性疾病和眼、鼻腔、口腔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内肿瘤的治疗。本文就PDT在治疗葡萄酒色斑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光动力学疗法 葡萄酒色斑 光敏剂 激发光源
  • 简介: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长期高血压可影响到人体重要脏器如心、脑、肾、视网膜的功能。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检测高血压患者的眼部血管的血流动力,观察高血压患者的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动脉(SPCA)及眼动脉(OA)的各项血流动力参数及频谱形态,探讨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眼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参数和频谱形态的特点。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动脉血流动力学 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 眼球后 视网膜中央动脉 血流动力学参数
  • 简介:目的:评估唑来膦酸治疗伴骨转移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PSA动力改变。材料和方法:应用探索性分析,监测唑来膦酸与安慰剂治疗伴骨转移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PSA变化。应用线性与对数模型分析前3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PSA变化,并对首次骨不良事件、骨病进展以及死亡率进行评估,以PSA=77.3ng/ml作为PSA变化高低的分界点。结果:总共202例患者服用安慰剂,434例患

  • 标签: 前列腺癌患者 PSA 唑来膦酸 骨转移 抵抗性 探索性分析
  • 简介:摘要在《医学问答》中说到中药最早被人们称为毒药,但是其中的“毒”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毒”,而是指中药的偏性,在古代中药治疗的根本原则就是以毒攻毒,换句话说就是以偏纠偏。中药的应用必须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炮制和合法的服用。本文主要对中药中的“毒”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有毒中药常用的炮制方法以及常见的有毒中药炮制减毒机理进行具体的阐述。

  • 标签: 有毒中药 炮制方法 炮制机理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156-02
  • 简介:肝脏再生能力强,外科手术预后与肝再生能力密切相关。肝再生的机制主要包括生化学说和流体力学学说。适度门静脉血流高压灌注是启动肝再生的必要因素。肝动脉缓冲反应、流体切应力的变化、气体信号分子均在肝再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肝再生的血流力学信号机制对肝脏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肝脏疾病 肝再生 肝切除术 血流力学
  • 简介:背景: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病情凶险,但目前对超急性期的辅助诊断主要靠心电图,实验主要利用组织多普勒应变成像的优点,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应变成像技术观测犬急性心肌梗死前、后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层心肌径向峰值应变及应变达峰时间,分析其力学变化特征。方法:16只Beagle犬,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第一对角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同步记录心电图,在组织速度成像模式下,分别在急性心肌梗死前、后采集标准心尖短轴切面的连续5个完整心动周期内的二维动态组织多普勒速度图像,存于TDI-Q工作站。分别观测梗死区缺血前、后局部及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层心肌径向峰值应变及应变达峰时间。结果与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局部以及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层心肌的峰值应变较梗死前明显降低(P〈0.05);梗死区心肌各层次间峰值应变梯度消失;梗死区局部以及各层次心肌达峰时间均较缺血前延长(P〈0.05)。同时观察到梗死区基础状态心内膜下心肌及中层心肌分别与其局部心肌的峰值应变呈正相关(r=0.617,P〈0.01;r=0.556,P〈0.01),而与梗死区则无相关性(r=0.338,P〉0.05;r=0.218,P〉0.05)。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不同层次心肌间峰值应变梯度消失,局部及不同层次心肌峰值应变明显减低,而达峰时间明显延长,是梗死区心肌结构异常、功能障碍的反映,从而导致心脏整体运动不协调,引起心脏整体的非同步化运动,是触发心力衰竭的重要力学机制之一。

  • 标签: 实验动物 组织构建 急性心肌梗死 应变成像 超声心动图 心室功能
  • 简介:目的分析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THA)后外侧结构重建前后的髋关节生物力学变化。方法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期间,行人工THA手术患者9例10髋,其中股骨头坏死患者3例4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并骨关节炎患者侧3例3髋(CroweⅠ型2例,CroweⅡ型1例),股骨颈骨折3例3髋;男4例,女5例;年龄41-75岁,平均59.67岁。常规采用后外侧入路、生物型假体。所有患者均行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修复,于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修复前后分别测定髋关节内收、外展0°,屈曲45°和屈曲90°内旋时,关节即将脱位时扭矩的大小,观察股骨大转子后方有无骨折、关节囊及外旋肌群有无撕裂、缝线有无开结及断线、坐骨神经损伤。结果关节囊及外旋肌群缝合前后扭矩有显著增加,屈髋45°时,缝合前扭矩测量为(7.88±5.87)N·m,缝合后扭矩为(14.03±6.81)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屈髋90°时,缝合前扭矩测量为(12.22±3.58)N·m,缝合后扭矩为(17.15±5.81)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出现1例大粗隆后缘骨折,1例后外侧结构缝合打结后,线结松动,1例缝线断裂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无关节脱位发生,无坐骨神经损伤。结论THA术中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的修复可显著改善THA术后关节即刻稳定性。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关节囊 髋脱位
  • 简介:背景:牙槽骨牵张成骨是解决严重牙槽骨萎缩的重要方法,其成骨过程和生物力学对于以后的种植和修复极为重要,目前一直缺少相关的实验研究。目的:分析犬牙槽骨牵张成骨的生物力学和组织学特点。方法:先拔除12只杂种犬双侧下颌前磨牙,牙槽骨修整后,制作萎缩牙槽骨模型。3个月后,植入骨内型牙槽骨牵张器。经过7d的间歇期,以1mm/d,1次/d的频率进行牙槽骨垂直向增高。在固定期的1,2和3个月,对牵张后的牙槽骨进行临床、生物力学、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测。结果与结论:所有牵张器与周围组织愈合良好。牵张结束时,临床和放射学检查显示:萎缩牙槽骨分别增高(4.80±0.50)mm和(5.12±0.67)mm。组织学检测发现牵张区骨小梁在固定期的1-3个月成熟,其剪切力逐步提高,固定期3个月时和自体骨的剪切力相当。结果显示牙槽骨牵张成骨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性能在固定期3个月时与自体骨相当。

  • 标签: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牙槽骨牵张成骨 力学 组织学 牙种植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部动力性皱纹的特点及效果评价.方法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78例面部皱纹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7~46岁,应用A型肉毒毒素进行面部除皱,包括额纹48例,鱼尾纹30例.注射前及注射后1、3、6、9个月分别照相,比较面部皱纹变化情况,结合患者自我感觉等指标,综合分析A型肉毒毒素注射除皱的近期效果.结果所有78例患者术后随访9个月,医患双方就术后效果共同进行评价,注射部位皱纹消除明显,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应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部动力性皱纹,疗效良好,安全方便,副作用少,术后满意度高.

  • 标签: A型肉毒毒素 注射治疗 动力性皱纹 面部
  • 简介:目的设计一种中空植骨式动力髋螺钉,探讨该植骨螺钉是否能促进猪股骨颈骨折愈合.方法将动力髋螺钉设计成螺纹间带孔隙、中间扇叶状窗口的中空螺钉.选取16只健康实验猪(雌雄各半,平均月龄为3.5个月,平均体质量为25.1kg),制作双侧股骨颈骨折(经颈型)动物模型,左后肢采用中空植骨式动力髋螺钉固定(实验组),右后肢采用普通动力髋螺钉固定(对照组).于术后4、8、12及16周分别行双侧髋关节X线片检查及CT平扫;于术后4、8、12周各处死4只猪取材,行生物力学测试;于术后16周处死4只猪,大体观察股骨颈骨折的愈合情况.结果X线片及CT平扫显示:术后4周实验组骨折线已部分模糊,新骨密度均匀;对照组骨折线清晰可见.术后16周实验组骨折线处周围骨密度与正常骨组织无明显区别,外周光滑,股骨头表面未见点状致密增生;对照组骨折线处骨密度增高,少量骨吸收和骨小梁融合.术后8、12、16周实验组猪的Lane-Sandhu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12周实验组猪标本的轴向刚度、三点弯曲刚度及抗扭转力均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周大体观察显示实验组猪骨断端表面愈合良好;对照组骨折端为骨质连接.结论中空植骨式动力髋螺钉既能提供可靠固定,又能在骨折断端处植骨,可促进骨折早期愈合.本研究为此螺钉应用于临床治疗股骨颈骨折提供了实验依据.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骨折愈合 骨钉 动物实验
  • 简介:背景:2010年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经济上支持通讯作者,访问德国感染研究中心分子生物技术学部,合作项目《多孔生物镁支架的负重组织工程骨仿生技术基础及应用研究》项目,已完成该工作及生物镁仿生涂层基础实验。目的:研究股骨干大面积缺损多孔生物镁支架和新长入骨的仿生力学,以及板状骨科植入物和宿主骨的仿生力学,提出设计原则和发展方向。方法:以客户定制的多孔支架/新长入骨复合材料微体积元模型和板状植入物/宿主长骨层状复合材料微体积元模型为对象,利用弹性力学及体积定量多相分析等方法,提出各自的弹性模量混合法则,以及新长入骨(或宿主骨)的机械应力(刺激)公式。结果与结论:不同多孔支架材料的弹性模量和体积分数条件下,比较新长入骨的机械应力(刺激)和支架机械应力:①新长入骨/多孔金属(除多孔钽等外)支架复合材料强度明显高于原宿主骨,可能解决部分脱钙骨支架和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及其他非金属支架在植入人体早期缺乏一定力学强度的问题。②多孔支架材料的弹性模量和体积分数愈小,新长入骨所受到的机械刺激愈大。对于负重组织工程骨,特别是客户定制的股骨干、胫骨干、腓骨干等大面积缺损多孔支架,多孔生物镁支架是最佳选择。不同板状植入物的弹性模量、板厚度和应变,以及表面微结构和仿生涂层对宿主骨的机械刺激都有影响:①板状骨科植入物强度和刚性是最重要的。当植入板厚度愈小,弹性模量增大引起宿主骨的机械刺激减小愈不明显。②降低弹性模量的表面微结构对局部降低应力遮挡效应,保证宿主骨机械刺激,改善生物相容性,加强生物固定等是必要的。

  • 标签: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客户定制 多孔生物镁支架 股骨干大面积缺损 板状骨科植入物
  • 简介:目的研究四针状氧化锌晶须改性的临床用光固化复合树脂的力学性能和抑菌性,为减少继发龋提供新途径。方法向光固化复合树脂中添加质量比为0%、1%、3%、5%、10%经硅烷偶联剂KH-570处理的四针状氧化锌晶须,通过机械和超声搅拌均匀后,快速填入模具中固化,研究复合树脂的力学性能和对变形链球菌的抑菌性。结果随着T—ZnOw添加量的增加,改性后的临床用光固化复合树脂的弯曲强度和显微硬度先增大后减小,其中5%组具有最高值,1%,10%组与空白组无显著差异(P〉0.05),3%组较空白组有显著差异(P〈0.05);抑菌率随着T—ZnOw添加量的增加,对变形链球菌的抑菌率提高,其较空白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添加T—ZnOw为5%组的弯曲强度和显微硬度最高,抑菌率达到90%以上。

  • 标签: 四针状氧化锌晶须 光固化复合树脂 弯曲强度 显微硬度 抑菌性
  • 简介:目的:报道一种新的肌腱缝合方法M-Tang法的生物力学特性及临床应用结果。方法本研究采用36根猪后足屈肌腱作为实验材料,在相当于Ⅱ区水平造成切割伤后,18根用Tang法、18根用M-Tang法进行修复。将修复后的肌腱分别进行直线和90°成角状态下的拉伸,用Instron力学测定仪测定2mm间隙形成负荷及断裂负荷。M-Tang法用于临床修复Ⅱ区屈肌腱65例共96指,术后均采用保护性主、被动活动相结合的锻炼计划。采用Strickland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在直线拉伸模式下,M-Tang法的2mm间隙形成负荷为(46.2±5.2)N,断裂负荷为(61.9±6.0)N,与Tang法相近;在90°成角拉伸模式下,M-Tang法的2mm间隙形成负荷为(35.9±3.6)N,与Tang法相近,断裂负荷为(57.0±4.5)N,高于Tang法。65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临床运用M-Tang法修复的Ⅱ区屈肌腱无1例发生断裂,根据StricklandTAM标准,其中优78指,良10指,可8指,优良率91.6%。结论M-Tang法具备Tang法的生物力学强度,操作简便,使用缝线和外露线结少,能满足肌腱早期保护性主动活动的需要,是Ⅱ区屈肌腱修复的优选方法之一。

  • 标签: Tang法 M-Tang法 生物力学 肌键修复
  • 简介: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两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5月至2013年4月间对9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分为DHS组45例与PFNA组5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等数据。结果PFNA组和DHS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有显著差异,而在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对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DHS组。结论对于不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系统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的优点。

  • 标签: 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不稳定性
  • 简介:目的:探讨利奈唑胺骨水泥物理和力学性能改变,以指导利奈唑胺骨水泥在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根据在40g骨水泥中加入不同剂量的利奈唑胺,将样本共分成8个组,每组测定5个样本,8组分别是:Ⅰ组为对照组,不加抗生素,第Ⅱ到第Ⅷ组加入抗生素的量分别为1.2、2.4、3.6、4.8、6.0、7.2及8.4g。分别测定各组面团期时间、压缩强度、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结果各组面团时间在2′50″~3′40″之间。随着抗生素剂量的增加,面团时间也随之增加。各组的压缩强度、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均优于ISO5833标准,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的压缩强度、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但高于其他各组,与其他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而第Ⅷ组的压缩强度、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均低于其他各组,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面团时间随着利奈唑胺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利奈唑胺骨水泥用于预防性使用,则每40g骨水泥中最多可以加入1.2g利奈唑胺,否则会影响骨水泥的强度。如果利奈唑胺骨水泥用于制作占位器,在每40g骨水泥中最多不要加入超过7.2g的利奈唑胺,不至于太影响骨水泥占位器的强度,但是加入的最佳剂量是多少,本系列实验的另一部分会有详细交代。

  • 标签: 感染 利奈唑胺 骨水泥 占位器 力学性能
  • 简介:背景:有研究表明采用内固定治疗可以降低临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被临床广泛应用的主要是股骨近端髓内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方法。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和动力髋螺钉组2组,分别接受股骨近端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固定治疗,每组30例。结果与结论:与动力髋螺钉组相比,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固定时间、固定时出血量、修复后12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均降低(P<0.05),修复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升高(P<0.05)。两组的伤口愈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证实,与动力髋螺钉相比,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骨折时的临床效果更好,安全可靠。

  • 标签: 植入物 骨植入物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