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烧伤是以皮肤及软组织损伤为主要特点的外伤,创面愈合的速度及质量是评价治疗水平高低的惟一可靠指标.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细胞是表支细胞,它包括角朊细胞、黑色素细胞、朗格罕细胞及未分型树突状细胞,其中角朊细胞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1].因此,烧伤创面愈合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角朊细胞的功能[2].

  • 标签: 角朊细胞 烧伤 创面愈合 细胞培养 复合皮 皮肤移植
  • 简介:,这条通道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这一研究模式已被我们应用在与烧伤临床救治相关的工作中,如休克、感染、创面愈合等多个方面.

  • 标签: 创面愈合 转化医学 深Ⅱ度 临床救治
  • 简介:生物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数量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稳定的维持有赖于各类细胞受控制地分裂、分化和死亡。创伤后受损伤组织细胞的大量死亡以及释放出的信号导致细胞间平衡破坏,这种平衡关系将通过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程序性死亡作重新调整,直到组织完全愈合后,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关系。细胞间的信号交换、跨膜传导和细胞内信号转导,是实现组织创伤愈合全过程的物质基础和自动控制体系。细胞分裂增殖有赖于细胞周期的循环,

  • 标签: 烧伤 衔接蛋白质类 信号转导 伤口愈合
  • 简介:1998年6月-2003年6月,笔者单位应用液体石蜡清洁烧伤后愈合创面329例,其中男271例、女58例,年龄2~54岁.烧伤面积3%~95%TBSA;伴有Ⅲ度烧伤者65例,Ⅲ度面积1%~75%TBSA.致伤原因:火焰、热液、化学烧伤.84例患者行植皮术封闭创面,245例创面行换药治疗.301例患者于伤后30d内创面完全愈合,28例于伤后30-75d愈合.

  • 标签: 愈合创面 液体石蜡 烧伤后 2003年6月 TBSA 1998年
  • 简介:目的探讨手部深度烧伤后,采取不同手术方法修复创面,针对手部深Ⅱ度至Ⅳ度创面,筛选出相应的手术方法。方法对85例不同原因手部深度烧伤患者,采用皮片移植、带蒂皮瓣移植及复合皮移植等方法修复创面,术后随访6个月到5年,观察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从两方面进行评估分析几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刃厚皮片移植优良率45.6%,刃厚皮片移植术后,存在不同程度的“爪形手”、瘢痕挛缩、关节畸形等。皮瓣移植优良率100%,术后功能较好,外观优良。中厚皮片移植、全厚皮片移植及复合皮移植效果接近,优良率为90%~94%。结论皮瓣移植是修复手部深度烧伤较好方法之一,中厚皮片移植、全厚皮片移植和复合皮移植,术后经过良好的康复锻炼,手部功能得到较好恢复,尽量避免使用刃厚皮片移植修复手部创面

  • 标签: 深度烧伤 移植 复合皮移植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痔洗药对大鼠创面愈合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大鼠造模后随机分为3组痔洗药组,高锰酸钾组,混合对照组每组25只,痣洗药组动物右侧创面给痣洗药治疗,左侧创面给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高猛酸钾组动物右侧创面给高猛酸钾进行治疗,左侧创面给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混合组右侧创面给痣洗药治疗,左侧创面给高猛酸钾治疗,均每日给药两次,间隔10小时,于第3,7,14天测定创面新生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数量和新生毛细血管数量;于第3,7,11,21天测定肉芽组织蛋白质含量。经统计学分析,创面新生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数量、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和蛋白质含量痔洗药组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痔洗药能够显著促进大鼠创面愈合,改善创面微循环。

  • 标签: 痔洗药 熏洗 创面 愈合 实验研究
  • 简介:创面愈合是机体通过自身的再生能力,为恢复其表面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维持内环境稳定所进行的一系列修复活动[1].在这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中,有多种组织和修复细胞、细胞外基质(ECM)以及各种调控因素参与[2].

  • 标签: 烧伤 内环境 细胞外基质 创面愈合 生长因子 皮肤基因工程
  • 简介:【摘要】 自噬是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且重要的生命现象,通过自噬小泡包裹细胞内衰老、损伤的生物大分子及受损的细胞器并运送至溶酶体进行降解,以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皮肤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的动态修复过程,主要由有序发生而又互相重叠的三个阶段构成,即炎症反应期、增殖期和重塑期。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自噬在创面愈合的不同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自噬与皮肤创面愈合的关系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自噬 创伤 创面愈合 皮肤
  • 简介:摘要:文章综述了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以及治疗手段对愈合过程的影响,同时探讨了营养支持、药物干预和多模态治疗在创面愈合中的应用。文章还介绍了创面愈合的分子生物学新进展、智能化治疗探索以及个性化治疗策略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这些进展为创面愈合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创面愈合 治疗手段 营养支持
  • 简介:创面愈合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细胞生物学过程,根据其时相特征,可分为炎性反应、细胞增殖、组织重建3个交叉阶段,许多肽类物质包括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参与其调控。研究表明,感觉神经肽P物质参与了对创面愈合中炎性细胞的调控,具有影响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增殖和转移的作用,同时影响外周神经的发育和修复。

  • 标签: 感觉神经肽P物质 创面愈合 内皮细胞增殖 角质形成细胞 生物学过程 多肽类物质
  • 简介:目前炎性细胞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烧(创)伤发生后,趋化因子将各种炎性细胞招引到创面局部,发挥清创(吞噬变性坏死组织或衰老组织及微生物)和调节上皮再生、新生血管形成、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并参与组织重塑等。笔者就趋化因子在创面愈合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创面愈合 趋化因子 新生血管形成 炎性细胞 坏死组织 烧(创)伤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肛瘘患者术后创面愈合困难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2月医院收治的85例肛瘘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于术后2周评估创面愈合情况,根据结果分为困难组与良好组,设计基线资料调查表,详细统计患者基线资料并比较,重点分析肛瘘患者术后创面愈合困难的危险因素。结果 经评估,85例肛瘘患者术后创面愈合困难20例,占比23.53%(20/85);困难组与良好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MI)、合并糖尿病、术后感染及大便性状不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其他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术后感染及大便性状不佳均是肛瘘患者术后创面愈合困难的危险因素(OR>1,P<0.05),BMI高是肛瘘患者术后创面愈合困难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 肛瘘患者术后创面愈合困难风险较高,BMI、合并糖尿病、术后感染及大便性状均是肛瘘患者术后创面愈合困难的危险因素。

  • 标签: [] 肛瘘 创面愈合 糖尿病 体重指数 感染 大便性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紫黄膏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选取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1天局部辨证为湿热夹淤证患者4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紫黄膏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创面疼痛、渗液积分低于对照组,创面渗出消失时间与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紫黄膏可有效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减轻患者疼痛感。

  • 标签: 肛瘘 手术创面 紫黄膏 疼痛 渗液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于面部烧伤愈合后的病人如何进行正确有效的护理。方法对于我科自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2例面部烧伤的病人,通过对其眼部、鼻部、口唇、耳部、心理及饮食等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预防和控制感染,尽快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瘢痕、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我科收治的62例面部烧伤病人,在认真细致的护理下,未发生创面的感染及并发症,且创面愈合良好。结论认真细致的护理是促进创面愈合,防止创面发生感染及并发症,甚至是防止颜面部器官功能障碍和面部畸形的关键。

  • 标签: 面部烧伤 创面 皮肤护理
  • 简介:创面愈合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的复杂过程,难愈或不愈创面是整形外科的一大挑战。随着人们对脂肪于细胞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的深入,利用脂肪干细胞来提高创面愈合已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治疗策略。在此就脂肪干细胞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治疗策略的改进、细胞移植途径及临床应用研究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脂肪干细胞 创面愈合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塌渍应用于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江西省宜春市中医院40例肛瘘术后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两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利凡诺纱条换药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塌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创面疼痛积分、创面分泌物情况和创面愈合时间。结果: 两组肛瘘术后第1天创面疼痛情况、创面分泌物情况、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第6、12、20天创面疼痛情况、创面分泌物情况、创面愈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中药塌渍 肛瘘术后创面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观察海水浸泡对烫伤大鼠创面炎性反应及愈合的影响。方法将14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烫伤对照组和海水浸泡组,每组72只,均造成背部10%TBSA浅Ⅱ度烫伤。海水浸泡组大鼠伤后固定四肢,立即用盛海水的方盆浸泡双前肢以下部分,持续4h;烫伤对照组大鼠则用空方盆模拟浸泡过程。于伤后0(即刻,下同)、6、12、24h采用电解质分析仪测定血清中K^+、Na^+、Cl^-的浓度。于伤前及伤后0、6、12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IL)6的含量。对两组大鼠创面行大体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记录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海水浸泡组大鼠血清中K^+、Na^+、Cl^-的浓度大多高于烫伤对照组。伤后6h海水浸泡组大鼠血清TNF-α、IL-6含量分别为(140±22)、(160±41)ng/L,均明显高于伤前值(29±15)、(62±17)ng/L及烫伤对照组(120±12)、(124±22)ng/L(P〈0.05)。与烫伤对照组比较,海水浸泡组大鼠创面水肿及局部组织炎性反应加重,创面再上皮化和表皮各层的分化延迟;海水浸泡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6.3±1.6)d,明显迟于烫伤对照组(14.1±1.8)d(P〈0.05)。结论大鼠烫伤后经海水浸泡,可加重创面炎性反应,使创面愈合延迟。

  • 标签: 烧伤 海水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创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