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背景:膝关节黄换中髌骨冠换与否一直存在争议。目的:对临床膝关节簧换中是否进行髌骨簧换进行对比观察。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7月至2012年4月在曲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6例,兆60膝,按膝关节置换时是否进行髌骨置换分为髌骨置换组和髌骨未置换组。结果与结论:令膝关节置换3个月后,髌骨置换组忠者在膝关节功能评定量表评分、髌骨评分、活动度和Q角与髌骨未置换组比明显降低(P〈0.05),而膝前痛评分和膝外翻角与髌骨未置换组患者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膝关节置换中合理进行髌骨处理可有效改善髌股关节运动轨迹,明混降低髌骨并发症。对于髌股关节匹配及力线良好的忠者保留髌骨可提高关节的功能恢复,在膝关节胃换中进行髌骨置换较髌骨不置换总休效果好。

  • 标签: 髌骨置换 全膝关节置换 假体 骨性关节炎 骨水泥 骨科内固定
  • 简介:目的评价经桡动脉入路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0年10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接受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的3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并发症等。结果36例患者中,28例经右侧桡动脉穿刺,8例经左侧桡动脉穿刺;34例(34/36,94.44%)顺利完成全脑血管造影,2例(2/36,5.56%)未能完成造影,其中1例因血管解剖变异而终止造影,另1例因患者术中躁动而终止造影,继而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入路脑血管造影安全可行,患者易于接受,但应注意操作技巧,避免发生并发症。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障碍 缺血 桡动脉
  • 简介:美国肠外与肠内营养协会把机体所需要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水等七大营养素按比例混合在一个输液袋中,称为营养混合液(TNA)。外周静脉已越来越成为输注营养混合液的重要途径。近2a来我们对46例危重患者和围手术期患者通过外周静脉进行营养代谢支持,取得满意效果。我们认为短期输注营养混合液时可优先选用外周静脉。

  • 标签: 外周静脉 全营养混合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治疗CroweⅣ°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手术操作要点和疗效。方法:自2001年6月~2008年6月总共26例(28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3岁(43~64岁)。根据CroweX线分型,Ⅰ型13例,Ⅱ型9例,Ⅲ型和Ⅳ型各2例。髋臼旋转中心的重建方法包括标准的髋关节置换术、结构性自体植骨和髋臼旋转中心内移。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发育不良 髋臼旋转中心 手术操作 置换治疗 平均年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1年12月18例(25膝)严重膝外翻患者,术前x线测量FTA角,检查膝关节活动度,KSS评分。手术方法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后稳定型假体或半限制型假体进行膝关节置换术。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术 膝外翻畸形 疗效观察 治疗 膝关节活动度 髌旁内侧入路
  • 简介:目的评价应用大直径陶瓷/陶瓷股骨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3年内收治的23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实施单侧大直径陶瓷/陶瓷股骨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53.5岁。平均随访26个月,手术前后评估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进行X线检查评价假体位置情况及主观满意度调查。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监测患者肾功能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在随访期内影像学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Harris评分由术前50.7分改善为术后91.2分,优良率为95.7%,总体满意率为95.7%。手术前后及随访时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大直径陶瓷/陶瓷股骨头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获得较好的安全性和近、中期疗效。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陶瓷制品 骨坏死
  • 简介:背景:下肢X射线测量及CT三维重建的应用,以及计算机辅助技术都有助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者更精确地安放假体。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前CT三维重建确定股骨髓内定位杆置入点对置换后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32例膝关节置换患者,其中置换前进行CT三维重建确定股骨髓内定位杆置入点的18个病例(CT三维重建组),其余病例术前未进行CT三维重建(对照组),在置换后3个月、1年、2年定期随访。结果与结论:置换后3个月、1年、2年随访与对照组比较,CT三维重建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总体功能和单纯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增高(P均〈0.05)。提示膝关节置换前行膝关节CT三维重建确定股骨髓内定位杆进入点有助于在置换中正确插入股骨髓内定位杆,更准确地进行股骨端的截骨以及膝关节假体的安放,能够更好地恢复下肢力线和膝关节的功能。

  • 标签: CT三维重建 膝关节置换 膝关节功能评分 X射线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严重膝内翻伴胫骨骨缺损的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11年4月共有98例严重膝内翻(≥20°)伴胫骨骨缺损患者(112膝)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年龄最大72岁,最小32岁(平均56.7岁),根据不同膝内翻程度采取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松解,对不同程度的胫骨骨缺损采取增加胫骨截骨、螺钉栽桩骨水泥填充、自体骨植骨、金属垫块、加延长杆等方法进行处理,采用KSS评分对随访结果进行评估。

  • 标签: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胫骨骨缺损 膝内翻 临床疗效 软组织松解 骨水泥填充
  • 简介:[摘要]目的: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探讨采用现代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与标准THA治疗中青年患者髋关节疾病的临床疗效对比,为临床选择髋关节置换的方式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LINE(1990年至2012年6月)、OVID数据库(1990年至2012年6月)、Cochrane图书馆(2012年第2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年至2012年6月)。

  • 标签: COCHRANE系统评价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 中青年患者 THA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ochrane图书馆
  • 简介:超声刀(ultracisionharmonicscalpel,UHS)最早被应用于腹腔镜手术中,近年来,因其在分离、止血方面的高效率表现而逐渐被引入到开放手术领域。2010年3月—2011年6月,笔者在中低位直肠癌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mesorectalexcision,TME)中应用超声刀,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 标签: 直肠肿瘤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超声刀 开放手术
  • 简介:目的通过综合分析已发表文献,探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通过系统检索从1990年1月到2011年12月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文献,按照排除标准筛选后,提取需要的数据,通过循证医学Meta分析方法,加权汇总分析。结果共检出192篇相关文献检出,经过三个阶段的筛选,共有10篇被纳入分析,共有317例患者,376例髋关节,男性患者191例,女性126例,平均加权年龄为41.98岁(16~77岁),加权平均随访时间36.69个月(6~140个月)。术后的髋关节Harris评分(92分)较术前(44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07,P〈0.01)。主要并发症包括假体无菌性松动(1.06%)、异位骨化(0.80%)、疼痛(0.80%)和股骨颈骨折(0.27%),最终翻修率为0.80%。结论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是安全有效的,但需要注意其并发症。

  • 标签: 表面置换 股骨头坏死 META分析
  • 简介:在腹股沟疝手术中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腹腔镜腹膜前修补术主要包括了经腹膜前修补和腹膜外修补术。在对耻骨肌孔和腹膜前间隙进行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腹膜外修补术术式,可以基本完成类同于开放手术的适应症,同时由于自身的优点:切口小、疼痛轻、对腹腔内器官无干扰、非限制活动时间、恢复早等,并且在处理复发疝和双侧疝上有一定的优势。在脐下做第一孔,不进入腹腔,通过不同的操作途径从腹直肌后鞘开始,游离腹膜后进入腹膜前间隙,在腹横筋膜与腹膜问游离腹膜前间隙。处理疝囊,使精索腹壁化,完成补片的放置和固定。在总体并发症上腹腔镜腹膜前修补术比开放式手术明显低,但是费用相对较高,并且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患者。通过手术技巧的进步、器械的更新等,该术式必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腹股沟疝 腹腔镜 腹膜前 疝修补术 耻骨肌孔
  • 简介:目的介绍应用两个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叠加埋置的方法进行耳廓再造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27例小耳畸形患者实施该方法.一期手术在患侧乳突区埋置肾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80mL(或100mL)和50mL各一个,将体积大的扩张器叠加放置在体积小的扩张器之上,术后定期交替扩张器注水3~6月.二期手术全部采用Medpor人工耳廓支架,取出扩张器,将扩张的皮瓣直接包裹支架,负压维持耳廓成形.结果随访时间4~50月,27例再造的耳廓外形位置良好,皮肤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颅耳沟稳定无回缩,扩张皮瓣无坏死.2例患者因伤口裂开发生耳廓支架外露(7.4%),进行一次修补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乳突区叠加埋置两个扩张器耳廓再造术,避免了植皮,不再使用耳后筋膜瓣和颞筋膜瓣,手术过程简单化,缩短了手术时间,部分再造耳廓亚单位欠清晰,但总体效果满意.

  • 标签: 小耳畸形 单腔双扩张器 皮肤扩张术 全耳廓再造
  • 简介:目的为了探讨初次膝关节置换术中自体骨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患者植骨处的骨密度变化及骨愈合情况,对自体骨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患者的随访探讨。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0年3月,在15例(16膝)初次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自体骨移植的方法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患者。对照组收集同期的14例(16膝)无骨缺损患者。应用X线拍片及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观察术后6个月、12个月时胫骨假体下骨密度。分为3个兴趣区(ROI),对各个区内平均骨密度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时胫骨平台骨缺损处ROI的骨密度:(0.967±0.320)g/cm2,对照组ROI的骨密度:(0.946±0.263)g/cm2;术后12个月时胫骨平台骨缺损处ROI的骨密度:(0.808±0.258)g/cm2,对照组ROI的骨密度:(0.806±0.262)g/cm2。术后12个月时胫骨平台骨缺损植骨处平均骨密度较6个月时均数略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与12个月时胫骨平台骨缺损自体骨植骨处平均骨密度较无骨缺损患者ROI的骨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体骨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植骨处骨密度较无骨缺损患者的骨密度无明显变化,骨愈合情况良好。

  • 标签: 骨密度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骨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行免切割闭合器单吻合器法腹腔镜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mesorectalexcision,TME)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为9例直肠癌患者使用免切割闭合器单吻合器法行腹腔镜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及脏器损伤。术中、术后病理检查提示残端无肿瘤细胞残留。手术时间180~305min,平均(243.9±43.4)min;术中出血量30~100ml,平均(51.1±20.0)ml;淋巴结清扫数量5~12枚,平均(7.9±2.7)枚;术后住院10~17d,平均(13.4±1.9)d;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44.0±12.3)h,无吻合口漏及吻合口出血。术后随访3~20个月,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免切割闭合器单吻合器法行腹腔镜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早中期直肠癌是安全、可行的,可降低医疗费用。

  • 标签: 直肠肿瘤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单吻合器
  •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及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失败后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自1998年8月至2009年3月,本组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及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失败患者21例,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7~87岁,平均66.3岁。其中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9例。内固定种类:动力髋螺钉(DHS)5例,动力髁螺钉(DCS)2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1例,伽马钉2例,Hansson针1例,合并股骨上段粉碎性骨折行交锁钉内固定1例,空心钉9例。失败原因:股骨头坏死7例,骨折不愈合7例,不愈合合并股骨头坏死2例,钉松脱、切割致骨折移位或不愈合5例。以上21例内固定失败后致患肢缩短19例。置换术使用的皆为标准假体,无应用加长柄,无应力性骨折病例。假体类型:生物型6例,骨水泥型4例,混合型11例。就术前术后功能改善、肢体长度恢复、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评估,并分析其与患者年龄,两次手术间隔时间、术前肢体缩短畸形程度等因素间关系。结果无住院死亡患者。随访中,4例死于系统性疾病。Harris评分由髋关节置换术前(27.53±2.96)分提高到置换术后最后一次随访(80.76±4.25)分。术前患肢缩短(2.67±1.06)cm,术后改善致(0.85±0.88)cm。患者年龄越轻,内固定失败后再次手术时间间隔越长,肢体缩短更严重,术中肢体长度的恢复也更困难。并发症:术后创伤性精神障碍1例,治疗后好转;术后脱位1例,麻醉下手法复位,外展支具固定6周;术中股骨上段劈裂骨折1例,无特殊处理。松动1例,翻修术后2年死于脑血管意外。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是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有效的补救措施,宜尽早手术、并需因应病例个体病理改变情况,而相应作综合评估、考虑。

  • 标签: 骨折 内固定器 治疗失败 关节成形术 评价研究
  • 简介:目的评价应用国产膝关节假体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自2003年5月至2011年5月,使用国产CL~高屈曲后稳定型假体治疗64膝,对照组12膝使用进口膝关节假体进行置换,对比组问及组中术前、术后12W、26W的HSS评分,并比较术后假体力线、髌骨轨迹不良的发生率。结果国产及进口假体组术前、术后12W、26W的HSS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术后HSS评分均优于术前。两组间HSS评分、术后假体力线、髌骨轨迹不良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国产膝关节假体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适合大力推广。

  • 标签: 关节成型术 置换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肾上腺部分切除术与切术治疗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5例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85例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切,150例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部分切除。结果行肾上腺部分切除组手术时间48.0±15.0min;术中失血量25.0±10.0ml;拔引流管时间2.2±1.0d;术后住院天数7.0±2.5d;病灶大小15.5±4.5mm。行肾上腺切组手术时间37.0±12.0min;术中失血量23.0±9.0ml:拔引流管时间2.4±1.2d;术后住院天数6.8±2.0d;病灶大小16.0±3.0mm。部分切除组和切组术中失血量、拔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及病灶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切除组手术时间长于切组(P〈0.05)。随访6个月。2年,所有患者血钾恢复正常,198例血压恢复正常。结论对于单发醛固酮腺瘤的患者,行。肾上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安全、有效,而且保留了部分有功能的肾上腺组织,优于肾上腺切术。

  • 标签: 醛固酮腺瘤 醛固酮增多症 后腹腔镜 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