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当今社会是一个视频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视频信号中进行目标跟踪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也是近年来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虽然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是受到物体姿态变化、非刚体运动、遮挡、光照变化、相机运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稳定鲁棒的目标跟踪依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本文系统地对目标跟踪技术的关键技术和最新方法进行了概括性论述。主要从目标建模(描述子)和目标检测方法两个方面分析了领域内的典型方法、研究进展和最新水平,并进行了分类和归纳。最后,总结了目标跟踪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 标签: 目标跟踪 视频信号处理 特征描述子 目标检测
  • 简介:Notch信号通路在心血管系统的胚胎发育过程、损伤血管的修复以及血管病理改变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sclecells,VSMCs)整个细胞周期中,都有多个Notch受体的表达,Notch在VSMCs的增殖、迁移与凋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VSMCs构成血管壁组织结构的主要细胞成分,

  • 标签: NOTCH 血管平滑肌细胞 细胞周期 信号通路 心血管系统 胚胎发育
  • 简介:Notch受体基因由遗传学家Morgan等首次在果蝇中发现并命名。1983年Notch基因被成功克隆,发现其编码两千多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一类大的跨膜受体即Notch受体,后续研究中,研究者把与之相关表达的信号通路称为Notch信号通路。

  • 标签: Notch信号通路 TIP 内皮细胞 血管外科学 细胞分化 分子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CT(PET—CT)和CT增强扫描在诊断F咽癌原发灶、颈部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1012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4例诊断或疑似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诊断及术后随访为金标准,统计并对比PET—CT和增强cT在诊断下咽癌原发灶、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PET—CT在诊断下咽癌原发灶、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大于增强CT。在下咽癌原发灶诊断中,增强C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97.44%(38/39)、3/5和93.18%(41/44),PET—CT则分别为100.00%(20/20)、1/1和100.00%(21/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颈部区域淋巴结转移诊断中,增强c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73.91%(17/23)、52.38%(11/21)和63.64%(28/44),PET/CT的分别为16/16、4/5和95.24%(20/21),两者比较除特异性外,其他观察指标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远处转移诊断中,增强C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2/4、97.50%(39/40)和93.18%(41/44),PET—CT则分别为5/5、16/16和100%(21/21),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PET—CT彳F诊断下咽癌的原发灶、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方面,优于单纯的颈胸部联合增强CT;在原发灶与远处转移方面的优势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仍提示PET—C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方面,PET—CT的敏感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优于CT增强扫描。

  • 标签: 下咽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肿瘤转移
  • 简介:目的: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变化。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健康女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并传代。通过流式细胞仪分子表型鉴定,确定培养的细胞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比较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OP—hBMSCs)与健康人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的生物特征。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PolymeraseChainReaetion,RT—PCR)比较OP—hBMSCs与hBMSCs中Notch信号通路关键分子(Notchl、Jaggedl、HeM)的表达水平(n=4)。明确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Notch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健康女性相比较,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Notch信号通路是减弱的(P〈10.01)。结论:Notch信号通路可能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Notch信号通路可能成为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新靶点。

  • 标签: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NOTCH信号通路
  • 简介:TGF-β超家族蛋白成员作为一种多效细胞信号分子普遍存在于各种基本生物进程当中,包括诱导胚胎胚芽层生长、维持成人组织体内稳态等[1]。与其多效性相对应的,TGF-β信号通路缺陷与癌症发生、组织纤维化、生长缺陷密切相关[2]。TGF-β配体与胞膜上的跨膜激酶受体复合体结合,导致R-SMAD的丝氨酸C端残基磷酸化,磷酸化后的R-SMADs与SMAD4结合转运至胞核,与转录因子特异性启动子相结合调节基因表达.

  • 标签: 泛素化 SMAD4 TGF 体内稳态 信号通路 信号转导
  • 简介:目的探讨骨关节炎(OA)膝关节正常及退变区域原位软骨细胞自发性[Ca^(2+)]i(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信号特征与差异。方法以西南医院关节外科提供的OA患者膝关节置换软骨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软骨区域分正常组与OA组。使用Fluo-8AM钙离子探针以及荧光显微镜观测法对组织中原位软骨细胞在不同Ca^(2+)浓度环境下自发性[Ca^(2+)]i信号进行观测;使用图像处理软件与统计学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正常与OA软骨细胞在0mM与4mMCa^(2+)环境中均产生自发性[Ca^(2+)]i信号,且具向相邻细胞传递特性。正常组处于4mMCa^(2+)浓度中,表层及中层软骨细胞自发性[Ca^(2+)]i信号各项指标与深层软骨细胞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1)表层vs.深层,峰值量级:(1.73±0.13)vs.(2.90±0.25);响应率:(15.08%±8.29%)vs(69.65%±5.21%);峰值数目:(0.17±0.09)vs(0.95±0.08),P〈0.05。(2)中层vs深层,峰值量级:(2.03±0.76)vs(2.90±0.25);响应率:(36.75%±6.73%)vs(69.65%±5.21%);峰值数目:(0.61±0.10)vs(0.95±0.08),P〈0.05。但该差异在0mMCa^(2+)环境中不存在。OA组在0mM或4mMCa^(2+)环境中各层软骨细胞[Ca^(2+)]i信号均不存在差异;但其中层与深层软骨细胞[Ca^(2+)]i信号易受胞外Ca^(2+)浓度影响。(1)中层,4mMvs0mM:峰值量级:(2.3±0.11)vs.(1.86±0.11)、响应率:(53.88%±8.21%)vs.(26.50%±8.89%)、峰值数目:(0.84±0.94)vs.(0.28±0.07),P〈0.05;(2)深层,4mMvs0mM:峰值数目:(0.59±0.11)vs.(0.21±0.06),P〈0.05。在4mMCa^(2+)环境中,OA组表层与中层细胞[Ca^(2+)]i信号明显强于正常组:(1)表层,OAvs正常:峰值量级:(2.62±0.51)vs(1.73±0.13),P〈0.05;(2)中层,OAvs.正常:峰值量级:(2.3±0.11)vs.(2.03±0.76�

  • 标签: 骨关节炎 软骨细胞 钙离子信号
  • 简介:1氧化/抗氧化应激氧气分子及其动态平衡对所有需氧的有机体是至关重要的。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体内氧化系统与抗氧化系统处于动态平衡,当机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而处在氧化应激状态下。

  • 标签: 氧化应激 Keap1-Nrf2/ARE通路 脓毒症 急性肺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为研究DMF对HepG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PARγ、PTEN、PTEN和caspase-3表达和活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用终浓度分别为1.0,4.0,16.0μM的DMF处理HepG2细胞24h以诱导其发生凋亡,再采用Western-blot法对凋亡细胞中的PPARγ、PTEN、PTEN和caspase-3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PPARγ、PTEN和caspase-3在HepG2细胞中表达上调,并具有剂量依赖性,而p-AKt的表达受到抑制,也呈剂量依赖性。结论DMF抗人肝癌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活化PPARγ,上调PTEN蛋白表达和活性,进而抑制p-AKt活性,促进caspase-3的活化,诱导HepG2细胞凋亡。

  • 标签: 5,7-二甲氧基黄酮 HepG2 生长抑制
  • 简介:目的:探讨共刺激信号分子(CD80、CD86)的表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初诊ITP患者30例、完全缓解ITP患者25例为研究对象,健康志愿者25例为正常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9~+CD5~+、CD19~+CD80~+、CD19~+CD86~+、CD41a~+IgG、CD41a~+IgM及CD19~+B细胞内IgG和IgM的表达,并与ITP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初诊ITP患者B1(CD19~+CD5~+)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完全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初诊组ITP患者CD19~+CD80~+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初诊组ITP患者CD19~+B胞内抗体IgG和IgM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完全缓解组ITP患者IgG和IgM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难治组ITP患者治疗前后IgG和IgM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CD19~+CD80~+细胞数与Th1的表达水平及Th1/Th2的比例呈正相关(r=0.502,r=0.471,P<0.05)。CD19~+CD80~+细胞数与IgG和IgM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52,r=0.467,P<0.05),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424,P<0.05)。IgG和IgM表达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658,r=~-0.526,P<0.05)。结论:ITP患者外周血CD19~+B细胞共刺激信号增强,导致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介导免疫系统发生紊乱,参与ITP发病。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B淋巴细胞 共刺激分子 血小板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