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TAC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接受4~6个周期TAC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的63例三阴性乳腺癌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近远期化疗疗效.结果化疗后随访时间16~30月(中位30.6月).63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6.83%,其中完全缓解率57.14%(36/63),部分缓解39.68%(25/63).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36例(57.14%),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25例(39.68%),恶心呕吐33例(52.38%),腹泻14例(22.22%),口腔黏膜炎13例(20.63%),乏力虚弱10例(15.87%).术后死亡7例,局部复发8例,远处转移21例,3年生存率88.89%.结论应用TAC新辅助化疗方案能提高TNBC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3年生存率.

  • 标签: TAC方案 三阴性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骨肿瘤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骨肿瘤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所有病例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结果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全部取材成功,无损伤发生。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准确判断肿瘤良恶性质的32例,达到91%。1例穿刺结果未能准确判断病变性质,2例未能得出病理结果。结论超声引导下对骨肿瘤穿刺活检准确率较高,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引导方法。

  • 标签: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骨肿瘤 穿刺术
  • 简介:目的比较表阿霉素联合多西紫杉醇新辅助化疗方案(ET方案)对三阴乳腺癌(TNBC)和非三阴乳腺癌(non-TNBC)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ET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的19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免疫组化结果将乳腺癌分为TNBC及non-TNBC两组,对两类乳腺患者接受ET新辅助化疗方案后的病理疗效及预后的差别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98例乳腺癌患者中,TNBC43例,non-TNBC155例。所有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cOR)为76.8%,其中完全缓解率24.7%,部分缓解率48.5%;TNBC患者的临床有效率84.2%,病理完全缓解率(pCR)27.9%;non-TNBC患者临床有效率70.4%,病理完全缓解率12.9%。TNBC患者与非TNBC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52.9%和70.9%(P〈0.05);TNBC患者与非TNBC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9.1%和80.5%(P〈0.05)。结论表阿霉素联合多西紫杉醇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三阴乳腺癌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乳腺肿瘤 三阴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预后
  • 简介:<正>目的:本文是为了确定肾穿刺活检在能否准确预测小肾癌(直径≤4cm)的组织学亚型和Fu-hrman核分级,同时评估肾穿刺活检与术后病理在预测以上两个指标上的一致性。材料与方法:收集了2006~2011年间的187例同轴CT技术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病例。其中132例诊断为肾细胞癌,确诊为肾细胞癌的病人

  • 标签: 经皮肾穿刺活检 组织学分型 肾细胞癌 准确预测 一致性 小肾癌
  • 简介:目的评价改良乳腺BI-RADS-US分级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术前对947例乳腺病变患者的1015个乳腺病灶进行改良BI-RADS-US分级及原BI-RADS-US分级,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改良BI-RADS-US分级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27%(463/486)、78.83%(417/529)、80.52%(463/575)、94.77%(417/440);原BI-RADS-US分级对乳腺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71%(470/486)、71.27%(377/529)、75.56%(470/622)、95.93%(377/393)。改良BI-RADS-US分级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原BI-RADS-US分级(P均〈0.05),而两者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改良乳腺BI-RADS-US分级可提高超声对乳腺恶性病变诊断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超声检查 乳腺肿瘤 乳腺超声影像报告数据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电磁导航系统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患者(研究组)应用IG4电磁导航系统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并评价电磁导航系统的图像瞄准精度。另选50例接受常规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并比较两组的穿刺时间。结果研究组中29例患者在穿刺过程中成功应用电磁导航系统,另1例系统出现错误;电磁导航图像瞄准精度〈5mm25例,5~10mm3例,〉10mm1例;穿刺耗时7~15min,平均(10.63±2.34)min。对照组50例患者在常规CT引导下均成功完成穿刺;穿刺耗时10~20min,平均(14.88±3.29)min。两组患者穿刺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P〈0.05)。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中应用电磁导航系统可明显缩短穿刺时间,且有助于提高穿刺准确性,但操作过程中需重视操作规范。

  • 标签: 电磁导航系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活组织检查 针吸
  • 简介:目的:评价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TCT)配合阴道镜检查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细胞学及阴道镜与活组织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09年12月。2012年2月408例宫颈病变患者进行诊断,以组织病理学诊断为标准,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08例TCT检查示:ASCUS29例,LSIL14例,HSIL13例,宫颈鳞癌1例。对细胞学检查阳性的45例行阴道镜检查并活检,病理检查示:慢性炎症22例,CINⅠ11例,CINⅡ9例,CINHI3例,SCC1例。结论:TCT联合阴道镜下活检组织学检查能提高宫颈病变的检出率和准确性。

  • 标签: 液基细胞学 阴道镜检查 宫颈病变
  • 简介:乳腺癌是美国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和第2大癌症死因,2009年中估计有192370个新发诊断病例同年死亡40170人。尽管从1990年以来乳腺癌的病死率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但在年龄20~59岁的女性中乳腺癌仍然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原发性乳腺癌 靶向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病灶深度对乳腺超声弹性成像的影响。方法对261例患者共554个乳腺病灶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设定满意的乳腺超声弹性图像标准。在静态弹性图像上确定病灶底部与皮肤的距离为病灶深度。对部分病灶观测其前方脂肪层厚度。结果深度〉2.5cm的12个病灶均未获得满意的弹性图像;深度≤2.0cm的531个病灶仅有2个不满意;深度2.1~2.5cm的11个病灶中,3个未获得满意的弹性图像。深度≤2.0cm的病灶获得满意弹性图像的数量明显多于深度〉2.0cm的病灶,二者图像满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1.61,P〈0.01)。结论乳腺病灶深度对超声弹性成像有影响。当病灶底部与皮肤的距离〉2.5cm时,可能难以获得满意的超声弹性图像。

  • 标签: 乳腺疾病 弹性成像技术
  • 简介:乳腺癌发病率在我国日趋上升,每年新增病例高达3%~4%,且发病年龄年轻化。外科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法,但复发率较高,往往需要术后放化疗。我院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80例乳腺癌手术患者进行化疗,其中40例患者联合中药治疗,与单纯行化疗的乳腺癌手术患者进行疗效比较,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乳腺肿瘤 化疗 中药
  • 简介:目的评价乳腺叶状囊肉瘤钼靶X线及超声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叶状囊肉瘤术前钼靶X线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标本进行对照,分析肿块部位、形态、大小、边缘、密度或内部回声、有无钙化、后方回声,内部血流和周围腺体结构、皮肤、乳头、腋窝淋巴结等影像学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结果钼靶组诊断符合率为75%,12例乳腺叶状囊肉瘤患者钼靶组诊断乳腺叶状肿瘤8例,叶状囊肉瘤肿瘤1例,乳腺癌1例,乳腺良性肿块(纤维腺瘤)2例.超声组诊断符合率为66.67%,诊断为叶状肿瘤7例,叶状囊肉瘤1例,乳腺癌2例,纤维腺瘤2例.结论乳腺叶状囊肉瘤的钼靶X线和超声表现具有比较典型的影像特征,但缺乏特异性;叶状肿瘤的良恶性及叶状囊肉瘤的恶性程度与影像学表现无显著相关性,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

  • 标签: 叶状囊肉瘤 乳房X线摄影术 超声检查 病理学
  • 简介:目的评价内窥镜下经x-tube腰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术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共收治13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L4/5节段7例,L5/S1节段6例,均行内窥镜下经x.tube腰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术,按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价临床效果,同时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及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功能评定按改良Macnab评分分级:优10例,良3例,优良率100%。未发现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45-105min,平均60rain,失血量10,95mL,平均30mL。结论METRx内窥镜辅助X-Tube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微创直视化、管道化特点,效果满意;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术中仔细操作.避免手术并发症发生。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 内窥镜 X-TUBE
  • 简介: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改良根治术是目前治疗乳腺癌的标准术式,但术后往往遗留较大不规整的瘢痕,影响美观。镍钛记忆合金(nitinolmem-oryalloy,NiTi-MA)是一种新型功能型生物医用材料,具有形状记忆功能,

  • 标签: 乳腺肿瘤 外科治疗 缝合技术 镍钛形状记忆合金
  • 简介:超声弹性成像的概念在1991年由Ophir等[1]提出,经过10余年的研究已发展到临床应用阶段,并成为近年来医学超声成像领域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本研究应用的声触诊组织成像量化(virtualtouchtissuequantification,VTQ)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弹性成像,

  • 标签: 临床应用 组织成像 肿瘤诊断 量化 触诊 超声弹性成像
  • 简介:目的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联合丙戊酸钠和帕罗西汀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方法收集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充分应用心境稳定剂丙戊酸钠和抗抑郁药帕罗西汀基础上,研究组(28例)加用NAC治疗,对照组(22例)不加用NAC,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第8周和第10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疗效,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间HAMD-17评分在治疗第8周和第10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49、3.47,P均〈0.05),研究组第10周临床治愈率(89.29%)高于对照组(6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2,P〈0.05)。两组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P〉0.05)。结论N-乙酰半胱氨酸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 标签: N-乙酰半胱氨酸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发作 谷胱甘肽
  • 简介:由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癌学组和《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联合主办,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及《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编辑部承办的“2012年第七届全国乳腺癌重庆论坛”将于2012年12月14—17日在重庆市隆重召开。

  • 标签: 乳腺癌 重庆市 论坛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中华医学会 会议
  • 简介:结核病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也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主要疾病之一。据WHO估计,全球约有1/3人口受到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Mtb)感染,全世界每年都有新发结核病例830万以及死亡病例180万[1]。我国结核病的发病率位于世界第二,每年新增结核病患者约150万,受感染人数约5亿。在结核病防治中,早期快速诊断与治疗是控制结核病的关键。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仍是痰抗酸杆菌涂片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皮试,前者阳性率低,

  • 标签: 结核病 诊断 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
  • 简介:背景:椎间融合器的表面性征是制约其远期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如何优化可降解性融合器的生物活性和结构特征以适应细胞生长是仿生研制椎间融合器的核心步骤.目的:分析数字化影像学及表面修饰技术研制椎间支架的可行性,评估构筑生物支架的方法.方法:获取颈椎标本解剖数据,对相邻层匹配轮廓间三维表面进行重构来确定支架形貌,以Nd:YAG激光联合RGD表面修饰纳米级β-磷酸三钙/壳聚糖/聚己内酯支架,观察支架形貌,测定支架的相容性、亲水性及降解力学特性.结果与结论:图像三维重构可提高支架外部轮廓的精确度,减少单纯理化制备过程的参数误差,使支架空间三维布局更加合理,联合表面改性后的支架拥有稳定的降解速率及良好的亲水表面,能达到椎间支架的力学要求,且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理想的椎间融合器候选材料.

  • 标签: 仿生椎间融合器 图像 三维重建 纳米 融合器 表面改性
  • 简介: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46例乳腺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同时应用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D2-40标记淋巴管并计数,分析两者的关系,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OX-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6.5%,COX-2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雌、孕激素受体和Her-2表达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肿瘤组中淋巴管密度(D2-40positivelymphvesseldensity,LVD)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且LVD与COX-2的表达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COX-2在乳腺癌组织中呈较高表达,其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乳腺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与LVD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提示在COX-2可能通过受体途径诱导肿瘤淋巴管的生成,促进淋巴结转移。

  • 标签: 乳腺肿瘤 环氧化酶2 淋巴管生成 淋巴转移
  • 简介:目的分析乳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及患肢淋巴水肿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对比改进组225例和对照组176例乳腺癌病人用不同的皮瓣游离法、不同的腋窝引流法和伤口包扎法所发生皮瓣下积液、皮瓣坏死及患肢水肿的区别。结果改进组及对照组术后出现皮下积液分别为13例(5.8%)及71例(40.3%),出现皮瓣坏死分别为5例(2.2%)及54例(30.7%),出现患肢水肿分别为0及42例(23.9%),三种并发症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改进组和对照组术后腋窝引流量和引流时间分别为(350±50)mlvs.(430±70)ml,(5.7±0.7)dvs.(7.3±1.5)d,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通过改进皮瓣游离方法、腋窝引流的方法及伤口包扎方法,可明显降低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及患肢水肿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

  • 标签: 乳腺肿瘤 淋巴水肿 上肢 坏死 外科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