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社交焦虑指的是个体在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或处于被他人观察或评估的社交情境中表现出持续的恐惧。解释偏差是个体以更消极或更有威胁性的方式对社交刺激进行错误解释的倾向性。社交焦虑者具有两种解释偏差,第一,社交焦虑患者会以负性的方式解释积极或者模糊的社会事件;第二,社交焦虑患者以一种灾难性的方式来解释轻微负性的社交情境。文章介绍了这两种解释偏差,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 标签: 社交焦虑 解释偏差 负性偏差
  • 简介:摘要介绍了社交焦虑的负性解释偏差,综述了对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心理矫正方法,提出了对社交焦虑矫正的重要性。

  • 标签: 社交焦虑 解释偏差 矫正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社交焦虑症的定义和评判标准,并试图从情绪调节的角度来发掘情绪与社交焦虑的联系。

  • 标签: 情绪 情绪调节 社交焦虑症
  • 简介:随着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展,人们更容易重视金钱或物质的追求,忽视了社会交往的重要作用,导致了自身孤独感的增强[1]。近些年,随着桌面游戏的风靡,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在咖啡厅、茶餐厅亦或是专业的桌游场所进行游戏,找回那种面对面交流娱乐的欢乐。本文着重探讨桌面游戏在社交方面的一些特殊设计及其对社交需求满足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 标签: 桌面游戏 社交需求 茶餐厅 线上游戏 虚拟世界 社交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心理护理对社交焦虑障碍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门诊2015年2月~2016年2月治疗的60例患有社交焦虑障碍症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通过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和对患者实施社交相关技能训练,共进行为期3个月的持续干预,并通过对比患者干预前后SDA评分、HAMA评分进行效果判定。结果对社交焦虑障碍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明显,干预后患者的SDA评分、HAMA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数据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心理护理,能改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病情,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

  • 标签: 心理护理 社交焦虑障碍 影响
  • 简介:探讨自信心训练对改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应对方式的效果。将80例社交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自信心训练)和对照组。试验组每周进行2次自信心训练,每次3h,持续5周,共10次;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手段。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2组分别进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implifiedcopingstylequestionnaire,SCS)的测查,分析患者应对方式的改善状况。结果显示:1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积极应对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P〈0.05),而消极应对方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P〉0.05);2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在题目2和题目8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2,P〈0.001;t=-12.78,P〈0.001)。结果表明,自信心训练对改善社交焦虑患者积极应对方式具有显著效果。

  • 标签: 自信心 社交焦虑障碍 应对方式
  • 简介:摘要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学习和成长的双重压力,许多学生因此陷入心理危机,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所以重视对高中生心理危机预警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建立了有交互项的结构项模型,提出高中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找出心理危机与诱发因素之间的路径关系,分析因素间的交互效应,依此求得高中生心理健康总分。依据心理健康总分,可以对学生所处的危机状态程度进行快速预警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 标签: 结构方程模型 潜变量 心理危机 交互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家庭互动式健康教育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80例老年痴呆患者。按简单随机方法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的照顾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家庭互动式健康教育,观察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功能、体力所致工作和生活受限、疼痛、总体健康情况、精力状况、社会功能、情感问题对工作生活的影响、精神健康和总分分别为(57.4±15.1)分、(48.1±10.2)分、(82.6±22.1)分、(63.4±12.7)分、(75.5±19.7)分、(59.4±12.4)分、(57.4±15.1)分、(49.9±14.8)分和(492.5±120.8)分,对比分析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意外情况及再次入院情况更少。结论家庭互动式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够缓解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再次住院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家庭互动式健康教育 老年痴呆 生活质量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