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沙门氏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细菌中毒性疾病。沙门氏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具有高致病性。它是引起食物中毒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有伤寒沙门、霍乱沙门、沙门肠炎等。沙门氏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食品加工、卫生条件差和贮藏期间温度控制不当。每年有许多关于沙门氏食物中毒的报道。本文就对沙门氏食物中毒的特点及安全防控进行了研究。

  • 标签: 沙门菌食物中毒 特点 安全防控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针对县级二级医院2017年多重耐药监测情况予以分析。方法选取本医院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送检各类标本3565份,对其多重耐药情况进行检测及分析。结果各类标本共3565份,检出病原微生物838株,标本检出阳性率23.5﹪,其中检出多重耐药340株,多重耐药检出率为40.6%,社区感染330株,占97.1%,医院感染10株、占2.9%。我院多重耐药患者呼吸系统感染率位居第一,器官腔隙感染次之、泌尿系统感染排第三位。结论加强医院多重耐药情况分析,掌握多重耐药特征,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建立其管理方案,是保障院内感染发生率降低的重要方式。

  • 标签: 县级医院 多重耐药菌 监测 分析
  • 简介:摘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几百万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s,IBD)患者,IBD主要包括两种临床类型(1)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黏膜;(2)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其主要影响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是一种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IBD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IBD存在多个潜在的危险因素,包括特定的环境诱导、肠道的免疫机制、肠道群、遗传因素、饮食习惯、药物、妊娠、应激等。研究表明IBD患者肠道群的平衡被打破,启动基因易感个体的免疫炎症反应从而导致IBD发生,最主要的观测证据如下(1)IBD的肠损害主要发生在细菌计数最高的部位;(2)大便分流与CD患者的远期预后密切相关,未进行大便分流的患者复发率远高于大便分流患者;(3)基因易感性的UC患者在行回肠袋-肛管吻合术后肠道细菌在回肠袋大量定植引起肠黏膜炎症反应。本文就肠道群与IBD的关系做一简要综述。

  • 标签: 肠道菌群 炎症性肠病 益生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多重耐药(MDRO)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其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某地级市三甲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重点MDRO感染住院患者43例为MDRO组,同期未感染重点MDRO的住院患者43例为对照组,回顾性比较分析两组的相关因素,针对其中的影响因素探讨护理干预措施。结果43例MDRO感染患者中CRAB25例、MRSA8例、CRE7例、MDRPA3例,下呼吸道感染37例、泌尿道感染3例、血流感染1例、腹腔内组织感染1例、软组织感染1例;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APACHEII评分≥20分、住院时间≥30天、气管插管、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使用抗菌药物时间≥1周是住院患者感染MDRO的影响因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内科MDRO以CRAB为主,主要感染部位是下呼吸道,应加强MDRO感染影响因素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减少MDRO的产生及传播。

  • 标签: 神经内科 多重耐药菌 影响因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顽固性念珠性阴道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在我院2018年1月—2018年9月接收的顽固性念珠性阴道炎患者中纳入100例为对象,单盲法分组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采用克霉唑阴道片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克霉唑阴道片+制霉菌素片治疗观察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8.00%比对照组76.00%高,外阴瘙痒消失时间(41.09±10.32)d比对照组(58.10±9.75)d短,灼痛感消失时间(32.15±9.57)d比对照组(47.83±9.06)d短,肿胀消失时间(30.98±10.21)d比对照组(42.12±9.05)d短,白带增多/异味消失时间(27.65±6.12)d比对照组(38.19±7.81)d短,阴道潮红消失时间(23.07±5.40)d比对照组(36.17±5.13)d短,复发率6.00%比对照组22.00%低,P均<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未对其临床治疗造成影响。结论顽固性念珠性阴道炎患者临床治疗时,选克霉唑阴道片和制霉菌素片结合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缩短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且在不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降低了病情复发率。

  • 标签: 顽固性念珠菌 阴道炎 治疗方法 克霉唑 制霉菌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区临床分离的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中,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采用WalkAway96PLUS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对临床分离的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实验。用PCR法检测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并对阳性基因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验证。结果52株肺炎克雷伯中,26株(50.0%)acc(6’)-Ⅰb基因阳性,12株(23.1%)ant(3’’)-Ⅰ基因阳性,10株(19.2%)ant(2’’)-Ⅰ基因阳性,4株(7.7%)acc(3)-Ⅳ基因阳性和2株(3.8%)arm-A基因阳性。结论院内临床分离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携带率较高,以acc(6’)-Ⅰb、ant(3’’)-Ⅰ、ant(2’’)-Ⅰ、acc(3)-Ⅳ和arm-A为主。

  • 标签: ESBLs 肺炎克雷伯菌 氨基糖苷类 耐药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下导管吸引采样法在老年肺炎病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之间,南华大学附属邵阳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及老年内科收治的70例确诊老年肺炎患者,以及40例非肺部感染的门诊患者,分别通过支气管镜下吸引导管吸引、经支气管镜直接吸引和肺泡灌洗三种不同采样方式获取痰标本细菌培养,对三种不同采样方法所获得的痰标本培养病原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其阳性率及其敏感度、特异度、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结果通过三种方法所采集到的标本阳性率依次为77.1%、41.4%、55.7%。其敏感度、特异度、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依次为77.1%、41.4%、55.7%,100.0%、97.5%、97.5%,85.5%、61.8%、70.9%,100.0%、96.7%、97.5%,71.4%、48.8%、55.7%。结论纤维支气管镜下吸引导管采样与其他方法比较其诊断效率更高,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纤维支气管镜 吸引导管 老年肺炎 诊断 病原菌 细菌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葡萄糖酸辛联合布拉氏酵母在小儿病毒性肠炎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在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86例小儿病毒性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每组选取43例研究独享。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予以葡萄糖酸锌联合布拉氏酵母进行治疗。本研究将通过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各项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葡萄糖酸锌联合布拉氏酵母在小儿病毒性肠炎患儿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结果经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各项炎性因子水平无差异(P﹥0.05);研究组患儿各项炎性因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葡萄糖酸锌联合布拉氏酵母对小儿病毒性肠炎患儿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各项炎性因子水平,且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较低,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葡萄糖酸锌 布拉氏酵母菌 小儿病毒性肠炎 炎性因子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网式”控制管理应用于三级医院多重耐药感染患者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间收入的所有多重耐药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68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通过双色球抽签两组均分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红色球为对照组,蓝色球为实验组,每组中录入3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医疗管理方法,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网式”控制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状况。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状况为4(11.76%)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1(32.35%)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网式”控制管理应用于三级医院多重耐药感染患者的医疗管理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对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多重耐药菌感染 网式控制管理 护理效果 三级医院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2016年—2018年在泌尿系统感染病原分布及耐药状况。方法对我院2016年8月—2018年8月的尿液标本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检出的432株病原中,革兰阴性杆菌376株(87.04%),革兰阳性球菌35株(8.10%);真菌21株(4.86%)。大肠埃希检出率为46.64%,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为65.00%。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泌尿系统感染病原分布广泛,以革兰阴性为主,且耐药日趋严重,临床需严格加强抗生素的合理用药。

  • 标签: 泌尿系统感染 病原菌 耐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