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天生的免疫系统认识到通过编码germline的模式识别受体(PRR)入侵病原体,它得到天生的抗菌剂和煽动性的回答并且开始适应免疫控制或消除感染。像使用费的受体(TLR)和retinoic酸可诱导的基因(RIG-I)我是关键天生的有免疫力的PRR并且被精致的机制紧调整响应外国侵略者保证有益的结果。尽管许多在文学的焦点在发炎的蛋白质管理者的学习上,microRNAs(miRNAs)作为煽动性的过程的某些特征的重要控制器出现了。几miRNAs被TLR和RIG-I激活作为TLR并且RIG-I发信号的反馈管理者在myeloid房间和行为导致。在这评论,我们包括地讨论miRNA网络怎么对TLR并且RIG-I在煽动性的回答的开始和结束发信号和他们的角色作出回应的最近的理解。增加的证据也显示编码病毒的miRNAs和细胞的miRNAs在病毒的复制有重要功能并且招待抗病毒的豁免。

  • 标签: TLR 小分子RNA Toll样受体 miRNA 抗病毒免疫 炎症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131I治疗甲亢后早发甲减的相关性分析,以提出改进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并降低甲低的发生率。方法收集我院内分泌科2010-2011年200例131I治疗患者病历分析和逐个随访,其中男性56例,女性144例,平均年龄37.5(17~74)岁。住院病历记录资料齐全,随访时间为1年内,随访内容包括症状,体征,血清FT3、FT4、TSH检查结果。结果一过性131I治疗甲亢的治愈率为73.4%(127例),其中一过性甲低18例(14.17%)永久性甲低41例(32.28%)。一过性甲低18例平均年龄53.6(24~74)岁,甲状腺平均质量为46.2(33~68)g。随访显示,甲低发生在1~6个月。1年内恢复正常者9例(50%),又甲亢者5例(27.78%),恢复时间为2~12个月。永久性甲低41例平均年龄57.7(27~72)岁,甲状腺平均质量为47.6(32~69)g。随访显示,甲低发生在1~10个月。最早发生甲低者为27天。结论年龄和甲状腺质量是造成甲低的主要因素。

  • 标签: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碘-131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131碘(131I)治疗Graves病后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应用左甲状腺素钠治疗的效果。方法28例Graves病人用131I治疗后,经测定血清TT3、TT4、TSH,诊断为甲低,口服左甲状腺素钠50-100ug/d,3个月后停药复查。结果21例甲状腺功能和显像恢复正常,诊断为早发性甲低;7例甲状腺功能仍低下,显像显示甲状腺形态模糊,边界不清,摄99Tcm功能低下,诊断为永久性甲低。结论Graves病经131I治疗后出现甲低,应用左甲状腺素钠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甲状腺功能测定和ECT甲状腺显像对诊断早发性甲低和永久性甲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甲状腺肿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替代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院4种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预防情况,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该院2012年1-8月4种I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616份,评价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合理性。结果616例I类切口手术有92例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4.93%;其中86例能在术前用药占93.48%;在24h内停药有71例占77.17%;90.32%选用第1代头孢菌素;98.9%选用一种抗菌药物。结论4种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时机、疗程、品种均较合理,遵循相关指导原则,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使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更规范。

  • 标签: I 类切口手术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调查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1-12月I类切口手术病案101例,对抗菌药物用药指征、用药种类、术前给药时间、术后持续时间等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以评价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结果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95.05%,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20.83%;给药时机合理率15.63%;术后持续用药时间在24h和48h以内的病例数,分别为11.46%和16.67%;抗菌药物二种以上联合用药病例数,占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病例数的25%。结论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加大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力度。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分析围手术期抗感染用药情况,并作出客观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2月骨科、胸外科、眼科、耳鼻喉科、普外科、泌外科、脑外科1242份I类切口手术病历。结果1242例I类切口手术病例术前预防用药25%,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超过24h的比例为88.7%。结论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但是存在无预防用药指针及术后用药时间长的问题,应当继续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美国生产i-STAT(POCT)多项目血液分析仪和日本生产HITACHI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日本SysmexXE-2100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测定的GLU、BUN、K、Na、CL、HCT、Hb。结果一致性的比对,进一步了解i-STAT分析仪用于ICU及一些床边急诊病人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用i-STAT多项目血液分析仪测定全血标本GLU、BUN、K、Na、CL、HCT、Hb;在SysmexXE-2100血球分析仪上测定HCT、Hb;然后分离血浆在HITACHI7600分析仪上测定GLU、BUN、K、Na、CL,分析比对不同检测系统测定结果。结果实验表明i-STAT(POCT)分析仪和常规检测系统测定病人的结果存在着一定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结论加强POCT测定系统实验室管理和质量控制是必要的。

  • 标签: POCT 比对 一致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CTnI)试剂盒。方法按照(NCCLS)EP10-A2文件1对试剂盒的精密度、线性范围、回收率、干扰试验等进行系统评估。结果天内精密度(用CV天内%值表示)分别为4.13%、3.62%、2.87%,天间精密度(用CV天间%值表示)分别为5.14%、4.40%、3.37%;线性范围可达25ng/mL(相关系数r=0.9997);与化学发光法结果相比,Y=0.9739X+1.7552;r2=0.9831,测定结果显著相关(P<0.05)。当甘油三酯(TG)浓度≤20mmol/L、血红蛋白(Hb)浓度≤5g/L、维生素C(Vc)浓度≤2540μmol/L、胆红素(BIL)浓度≤342μmol/L、类风湿因子(RF)≤120IU/mL时对本法无显著性干扰。结论该试剂完全符合临床诊断要求,能适用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 标签: 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 肌钙蛋白I
  • 简介:摘要对40例接受大剂量131I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放射防护及健康宣教措施40例病人均顺利出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分化型甲状腺癌 131I 大剂量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POCH-100i全自动血球分析仪的操作规程和保养程序,分析仪器报警原因。方法从电缆线、穿刺针的处理、传感器的清洁,标本是否合格,更换试剂日期等方面进行排查。结论对报警产生的原因进行逐一分析排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结果固定专人进行仪器的日保养、周保养、月保养及维护等,加强责任心,遇到陌生的报警信息时,善于观察和分析报警产生的部位及原因很重要。

  • 标签: 血球分析仪 报警 解决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雅培I2000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性能。方法通过对不同浓度样品甲状腺激素(T4)、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孕酮(P)含量的测定,对仪器进行精密度、线性、回收、携带污染试验。结果批内CV均小于3%,批间CV均小于5%;T4、HCG、P回收率都在95%~105%之间;携带污染率﹤1%,线性评价良好。结论该仪器主要指标结果准确,精密度好,线性评价良好、交叉污染小,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 标签: 免疫分析 性能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药师对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进行干预,规范我院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管理。方法选取外科I类切口手术(乳腺,甲状腺,疝)2009年6月—2011年5月的入院病例60例为干预前组,2011年6月—2012年8月的入院病例60例为干预后组。对干预效果从术前用药时机、术后用药时间以及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使用剂量、用法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建立Excel数据库,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采用x2检验。结果干预后组乳腺等手术Ⅰ类切口围手术期用药的合理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临床药师的干预措施有效,我院的围手术期用药趋于规范。

  • 标签: I类切口 围手术期 抗菌药物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I125植入在52例周围型肺癌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对52例中晚期周围型肺癌在CT引导下行I125粒子植入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植入粒子12~122枚,粒子活度0.60~1.60Ci,肿瘤周边匹配剂量110~150Gy。随访3~36个月,局部有效率79.12%,中位局部控制时间1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3个月。1年局部控制率71.1%,2年为59.1%,3年为49.3%,1年生存率44.8%,2年为25.7%,3年为17.9%。结论CT引导下行I125粒子植入用于中晚期周围型肺癌治疗,疗效显著,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CT引导 I125粒子 周围型肺癌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对免疫比浊法测定肌钙蛋白I产生的干扰性假阳性及对策。方法选取类风湿因子在0-55IU/mL、56-109IU/mL、110IU/mL以上的患者标本各20例,且都无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冠心病等器质性疾病,CK、CK-MB、AST、肌红蛋白(MYO)均正常、无黄胆及高脂血症的患者标本,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肌钙蛋白I和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肌钙蛋白T,分析类风湿因子对测定的干扰作用。结果类风湿因子在0-55IU/mL时对肌钙蛋白I未造成干扰,在56-109IU/mL时可造成轻度干扰,在超过110IU/mL时可造成明显干扰。结论明显增高的类风湿因子会引起免疫比浊法测定肌钙蛋白I出现假阳性,通过联合和连续监测CK、CK-MB、AST、肌红蛋白(MYO)以及分析临床资料,可以识别这种假阳性,以避免对临床诊治造成干扰。

  • 标签: 类风湿因子 免疫比浊法 肌钙蛋白I 假阳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吉西他滨、顺铂(GP方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6例Ⅲb~Ⅳ期NSCLC患者分为(实验组)30例采用CT引导下粒子植入联合全身化疗和(对照组)36例化疗组,两组化疗方案均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术后l、3、6个月分别进行随访做CT检查,观察各自有效率和毒副反应。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80.00%和50.00%,两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可控,实验组有较高的血痰和胸痛、气胸发生率(p<0.05),两组在发热、骨髓抑制方面无差异((p>0.05)),所有患者末出现放射损伤症状、未发现粒子迁移。结论放射性粒子125I植入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和可以控制的毒副不良反应,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放射性粒子125I 化疗 近距离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