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肿瘤化疗中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在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来我院进行肿瘤化疗的患者中抽取50位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分为每组各25人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进行Vitb4、碳酸锂等一般性治疗;对实验组进行一般治疗与rhG-CSF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实验组的中性粒细胞数量的恢复情况要好于对照组,其中化疗后24小时内入组的患者的粒细胞恢复情况要好于出现粒细胞减少症时入组的患者的粒细胞恢复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化疗后24小时内对患者进行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缺乏症的治疗效果更好。

  • 标签: 肿瘤化疗 粒细胞缺乏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抗甲状腺药物(ATD)所致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ATD所致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给予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外周血粒细胞恢复正常时间(7.3±2.1)d、住院时间(17.5±3.4)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别。结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应用于ATD所致的粒细胞缺乏症,可获取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抗甲状腺药物 粒细胞缺乏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造血生长因子)治疗EP方案小细胞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EP方案小细胞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rHG-CSF治疗,统计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不同骨髓抑制等级患者WBC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均为95.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结论rHG-CSF治疗小细胞肺癌EP化疗后合并骨髓抑制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

  • 标签: 小细胞肺癌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骨髓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剂对深II度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试验组52例创面使用rhGM-CSF凝胶剂,对照组39例使用安慰剂。观察其创面愈合情况。结果试验组深II度创面愈合时间为(17.3±1.6)d,较对照组(21.6±1.4)d明显缩短(p<0.01)。试验组10、14、21、28d的平均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0.1%、59.8%、89.6%和99.8%,均高于对照组12.4%、40.9%、76.3%和95.3%(p<0.01)。未见与受试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rhGM-CSF凝胶剂能促进烧伤患者II度创面愈合,并且有一定的安全性。

  • 标签: 烧伤 创面愈合 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重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采用外用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肿瘤内科常见并发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肿瘤内科介入化疗患者120例,进行分组研究。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按照病情采取化疗方案同时使用安慰剂,研究组采取治疗化疗的同时使用外用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聚落刺激因子。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观察指标。结果研究组白细胞减少率、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外用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聚落刺激因子治疗肿瘤化疗常见白细胞和骨髓抑制,临床效果显著,有效降低细胞抑制率。

  • 标签: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聚落刺激因子 肿瘤 化疗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儿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抗感染及促造血的作用。方法将76例CAA患儿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rhG-CSF治疗。结果研究组AN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WBC(外周白细胞)、Plt(血小板)、Hb(血红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个数、粒系增生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感染发生率及感染发生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CAA患者,科学、规律、尽早的采用rhG-CSF治疗可以有效提高ANC数量,降低感染发生率,促使造血功能恢复。

  • 标签: 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儿童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抗感染 促造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雾化吸入在头颈部肿瘤放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疗效观察。方法将50例接受放化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应用常规漱口液含漱即5%利多卡因、庆大霉素16万U、地塞米松10mg、维生素B122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每1-2小时漱口一次,观察组25例应用常规漱口液含漱,并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雾化吸入,即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ug加入生理盐水100ml放置冰箱冷藏室备用,每天3次每次10ml雾化吸入,比较两组口腔黏膜炎的反应情况、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7)。黏膜反应情况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雾化吸入在头颈部肿瘤放疗所致口腔黏膜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口腔黏膜炎 疗效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的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将我科2010年2月—2011年10月80例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两组均采用三维适形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试验组采用康复新联合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防治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两组都辅以健康教育,观察两组的口腔黏膜损伤的发生率、严重程度。结果放疗20Gy时试验组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为68%(p<0.05)。放疗结束时1-4级黏膜损伤的发生率试验组分别是50%、23%、8%和0,对照组分别为28%、35%、28%和5%(p<0.05)。结论康复新联合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够降低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的发生率并减轻其损伤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康复新 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论皮下注射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瑞白)的不良反与护理。方法选取我科近3年皮下注射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瑞白)发生不良反应病例1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者出现肌肉骨骼系统反应者12例,出现发热、头痛者4例,消化系统不良反应1例,出现过敏性休克者1例。结论注射前采取预防措施,针对不同的不良反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患者的恢复并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不良反应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联合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FGF)对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对60例烧伤患者,每例患者选择同一块深度烧伤创面的两部分,分别采用rhEGF法和rhEGF+rhFGF法换药治疗,评价上述受试创面愈合后的瘢痕指数(SI)及愈合速度。结果rhEGF+rhFGF法残余创面愈合时间(12.45±8.42)天,明显少于rhEGF(29.7±10.12)天(t=2.225,P<0.05);两种方法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无显著性意义(t=1.684,P>0.05);愈后2年rhEGF法SI为8.92±1.78,明显低于rhEGF+rhFGF法6.12±1.54(t=2.116,P<0.05);所有受试创面均无肿瘤形成、癌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联合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FGF)治疗深度烧伤创面,能明显减少后期瘢痕的形成,远期疗效和安全性较好。

  • 标签: 烧伤创面 愈合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研究甘草酸(Glycyrrhizicacid,GA)对LPS刺激的小肠上皮细胞IEC-6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设空白对照组,LPS模型组,GA低、中、高剂量组(50,100,200μg/mL)。GA各组加入相应浓度的药物作用48h后,与模型组一起加入1μg/mL的LPS作用1h,空白对照组正常培养。用杨运涛RT-PCR检测炎症因子IL-6,TNF-αm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TNF-α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L-6,TNF-αmRNA表达均明显增高,与模型组比较,GA处理组的IL-6表达增高;TNF-α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结论GA能增加LPS刺激的小肠上皮细胞IL-6mRNA的表达,同时下调TNF-α的表达,GA的抗炎机制可能与此相关。

  • 标签: 甘草酸 LPS 小肠上皮细胞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高嗜酸细胞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syndrome,HES)是一组少见的异质性疾病,以外周血嗜酸细胞明显增多和靶器官功能损害为特点,其不同亚型拥有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将我院收治的69例HE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讨论HES各亚型的特点,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的理解HES。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住的69例高嗜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引起HES的不同病因并比较其不同。结果69例患者多为男性,中位年龄47岁,中位病程时间3月。HES多能找到感染、嗜酸性胃肠炎、嗜酸性肺炎、免疫性疾病、过敏、肝细胞浸润等继发性病因(95.6%),特发性、克隆性少见,而遗传性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以表现为浸润脏器的症状。外周血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均异常增高(>1.5×109/L),多伴有血沉和IgE的增高,骨髓中增多的嗜酸性细胞以成熟的为主,受累及的组织经病理学检查可查及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因治疗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佳。结论通过对患者病因分析,并根据病因采取不同药物治疗,临床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 病因
  • 简介:摘要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常因临床表现不够显著,通常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对患者的病症治疗造成了极大的隐患。本文主要基于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分别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临床检查以及临床治疗方面进行综述归纳。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胃肠炎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groupprptein,HMGB1)在促使人肾系膜细胞(humanrenalmesangialcell,HRMCs)增殖及分泌纤维化相关因子中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梯度的重组HMGB1刺激体外培养的人肾系膜细胞,以CCK-8测定人人肾系膜细胞增殖情况,以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纤维化相关因子TGF-β1的分泌量,以real-timePCR法测定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PNCA蛋白的表达。结果一定浓度的HMGB1可刺激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细胞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PNCA基因表达增加,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GF-β1浓度增高。结论HMGB1通过刺激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并分泌TGF-β1参与了肾脏纤维化过程。

  • 标签: 高迁移率族蛋白1 人系膜细胞 纤维化 TGF-&beta 1 增殖 细胞因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N/L)与病人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量及两者比值,分析他们与肝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比值与患者预后有关,呈负相关,即比值越大,患者的预后越差(P=0.023,<0.05)。结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预后呈明显负相关,即比值高的患者预后较差。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及MRI在卵巢颗粒细胞瘤中的诊断价值。材料及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颗粒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其中6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11例OGCT中10例位于盆腔,1例位于腹膜后;肿瘤直径3.0~15.0cm,平均5cm,呈圆形、卵圆形,包膜完整、光滑,边界清楚。11例中实性2例,囊性9例,囊内多发大小不等囊变区,囊壁分隔厚薄不均,通常为厚壁,3例合并子宫增大、内膜增厚,1例合并子宫内膜腺癌。CT表现,5例囊实性改变,实性1例,薄壁单囊1例;增强扫描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MRI表现,4例囊性,囊壁及实性成分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1例实性肿块内伴少许囊变,呈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增强扫描囊壁及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强化。结论卵巢颗粒细胞瘤CT及MRI影像有一定特征性,术前能做出正确诊断。

  • 标签: 卵巢肿瘤 颗粒细胞瘤 CT及MRI
  • 简介:摘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一种亚特殊亚型,该疾病是是由于染色体15和17之间易位导致的。本文将从病因、病理以及检测手段来阐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的相关特征。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病因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颗粒细胞瘤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等对患者预后和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与预后及复发的关系。结果临床分期不同的患者5年存活率比较及10年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分化不同的患者5年存活率比较及10年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分期越晚,分化程度越低则复发率越高;随访时间越长,复发率越高。结论卵巢颗粒细胞瘤的临床分期及组织学的分化程度是其预后及复发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卵巢颗粒细胞瘤 存活率 预后 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