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医学教育中,病理解剖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也是医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教师在病理解剖学教学中巧妙地联系学生已学的正常形态学的知识,通过课前预习和对比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比识别病变的组织结构的病理变化特点,学会辨认不同系统病变组织大体和显微镜下的结构特征。通过各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主要理论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中,为临床医学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 标签: 病理解剖学 形态学 教学 联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病理技术HE染色在病理诊断中的价值,总结提高HE染色的技术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使用病理技术HE染色进行病理诊断的标本5000例,观察患者病理诊断效果,分析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结果5000例标本进行HE染色中,4949例标本均较为满意。其余51例标本不满意,不满意原因包括染色中组织切片脱落8例,切片染色不均匀22例,切片染色模糊11例,切片污染8例,染色困难2例。结论使用HE染色在病理诊断中的价值较高,需要实验室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减少各种导致HE染色效果不佳的原因,提高染色技术,更好地进行病理诊断。

  • 标签: 病理技术 HE染色 病理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上消化道粘膜活检病理分析在纤维胃镜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患者进行抽样,选取128例做纤维胃镜粘膜活检,采用10%福尔马林固定、做常规石蜡切片,以苏木素-伊红染色,行光镜检查。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30例,比例为23.44%;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例,比例为6.25%;粘膜息肉患者3例,比例为2.34%;慢性溃疡患者24例,比例为18.75%;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15例,比例为11.72%;食道慢性炎症患者4例,比例为3.13%;肿瘤患者44例,比例为34.38%。结论在纤维胃镜粘膜活检中,慢性溃疡和肿瘤是常见的病理类型,上消化道粘膜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的开展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标签: 病理分析 上消化道粘膜 纤维胃镜粘膜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病理切片在各个制片环节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方法纳入我院病理科不合格病理切片100例(实验组),与正常合格病理切片(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影响病理切片质量的因素多样性,不同的因素对病理切片都可造成的一定影响。结论制作病理切片涉及多个复杂连续的环节与过程,在制片过程中各环节人为制造的切片条件,都可以影响着切片的质量。

  • 标签: 病理切片 制片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病理科近三年来四万多张常规石蜡切片的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的方法。方法通过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分析、总结改进一提高常规石蜡切片质量。结果提高了常规石蜡切片的质量,保证了病理常规诊断的顺利进行。结论通过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并及时分析总结改进,提高了病理技术员的业务水平。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肤血管炎组织病理及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皮肤血管炎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12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得出皮肤血管炎患者的组织病理基本有血管炎半脂膜炎、肉芽肿性血管炎、阶段透明性血管炎、淋巴细胞血管炎以及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五种。而患者的发病因素主要有过度劳累、食物因素、药物、季节因素、系统性免疫疾病以及感染。绝大部分皮肤血管炎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符合其发病组织病理。结论依据皮肤血管炎组织病理学特点对皮肤血管炎进行类型划分,能够帮助医护人员准确治疗各种皮肤血管炎疾病。

  • 标签: 组织病理 临床探析 皮肤血管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分析探讨卵巢硬化性间质瘤病理特点。方法通过选取年龄在20~38岁的年轻女性为例,通过光镜和电镜之间的质瘤的组织形态以及其大小进行观察与分析来探讨卵巢硬化性间质瘤病理特点。结果通过光镜和电镜的观察显示,肿瘤有着性激素活性,而且其包含的结构形态呈现多样化和多房性,我们还可以看到有着大片状的未成熟的纤维细胞、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平滑肌细胞等等,其组织结构相当复杂。结论卵巢硬化性间质瘤是一种少见的卵巢性索间质肿瘤,是一种主要发生在年轻妇女的良性肿瘤。

  • 标签: 卵巢硬化性间质瘤 病理特点 病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宫颈刮片对宫颈癌筛查的意义及各年龄段宫颈癌的发病情况,为女职工的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取586例宫颈刮片染色分析。结果宫颈癌发病情况36-55岁及55岁以上与24-35岁以下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36岁以上为宫颈癌的高发年龄。

  • 标签: 宫颈刮片 宫颈癌 发病年龄 病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子宫内膜息肉的宫腔镜与B超诊断比较,对其临床病理进行分析,为诊治子宫内膜息肉提供有利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因子宫异常出血而行B超检查以及宫腔镜检查的患者60例,对其进行宫腔镜与B超两种方法诊断,将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分析。结果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95%的符合率要高于B超诊断的75%符合率,两种诊断方法比较,差异显著有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诊断方法相对于B超诊断来讲更为科学、有效、并且安全性高,可作为子宫内膜息肉的首选诊断方法。

  • 标签: 子宫内膜息肉 B超 病理 妇科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形态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46例乳腺叶状肿瘤进行回顾性病理分析。结果良性30例,交界性8例,恶性8例,均为女性,发病平均年龄4O.8岁。病理特征肿瘤大小不等,切面呈分叶状。组织学表现为良性的腺上皮和不同异型性的间质成分混合组成。结论乳腺叶状肿瘤的确诊主要靠病理形态学分析,其中交界性叶状肿瘤及恶性叶状肿瘤由于其突出的间质成分容易确诊,良性叶状肿瘤除了间质细胞较丰富和叶状突起外,整个肿瘤组织结构的不均一性和特化性间质与非特化性间质的关系也是重要的病理形态学特点。

  • 标签: 乳腺肿瘤 叶状肿瘤 病理 形态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年女性乳腺癌与中老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差异,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十堰市太和医院75例年龄≤35岁青年女性乳腺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且随机抽取同期收治的146例35岁以上中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青年女性乳腺癌病理类型以浸润性癌为主,诊治时分期偏晚,病理类型以浸润性癌为主。青年组ER、PR阳性率低于中老年组(分别为39.75%、36.45%;58.57%、46.26%,P<0.05),HER-2阳性率高于中老年组(分别为65.27%;40.33%,P<0.05),青年组HER-2阳性率随着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多而升高。结论青年组患者较中老年乳腺癌侵袭性强、预后差。HER-2表达状况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且HER-2表达情况与腋淋巴结转移情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早期诊断有助青年女性乳腺癌的治疗。

  • 标签: 乳腺癌 青年女性 临床特征 病理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分类和诊断标准、与复发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3例有随访(6-372个月)资料的叶状肿瘤作了详细形态学特征的分析和分类研究,统计学聚类判别分析(SPSS软件10.0版)。结果良性133例(复发28例),交界性42例(复发19例,死亡2例),恶性28例(复发18例,死亡15例)。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生长方式、瘤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计数和肿瘤性坏死所组成的变量子集分类错判率为零。以此4项为主,完善了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良性、交界性和恶性组间复发率、转移和死亡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肿瘤复发随术式的扩大而减少,2次以上复发占53.85%(35/65)。结论此瘤可分为良性、低度恶性(交界性)及恶性三种类别。肿瘤生长方式、瘤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和肿瘤性坏死是诊断此瘤并对其进行分级(分类)的重要依据。提示首次术式的选择的重要性,良性叶状肿瘤应选择肿物扩大切除术,对于复发的交界性和恶性肿瘤应作乳房切除术。

  • 标签: 乳腺肿瘤 叶状瘤 组织学 比较 病理学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在病理技术质量控制工作中常见的几点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与方法。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住院部各科室所出现的病理技术工作问题共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各类病理技术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质量控制的实施要点展开详细统计。结果100例病理技术问题当中,13例问题存在于申请单与病理标本的接收方面,所占比例为13.00%;61例问题存在于切片处理方面,所占比例为61.00%;26例问题存在于HE染色不当方面,所占比例为26.00%。切片处理方面存在的病理技术问题明显高于其他各项,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进一步提高病理技术质量控制工作水平,需要针对以上各项问题,做好包括完善制度、规范切片流程、控制试剂处理程序、完善HE染色在内的各项针对性质量控制工作,从而为医院的建设以及科室的发展发挥重要意义与价值。

  • 标签: 病理技术 质量控制 问题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回肠末端病变的内镜与病理特点,提高末端回肠病变的检出率和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间发现回肠末端病变102例病例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内镜表现以黏膜点片状糜烂、溃疡为多见,黏膜隆起病变常见;病理检查类型例数依次为黏膜炎症、淋巴滤泡增生症、克罗恩病、肠结核及淋巴瘤。结论回肠末端病变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明确诊断有赖肠镜联合病理活检。

  • 标签: 回肠末端病变 内镜 病理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进行研究讨论,以利于提高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认识水平。方法对我院2005-2012年经病理证实的6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进行研究分析。结果6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男性13例,18-70岁,50岁以下男性11例,女性54例,21-77岁,50岁以下女性33例。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乳头状结构、毛玻璃样核、核内假包涵体、核沟、核重叠及砂粒体等特征。中青年女性较为常见。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临床特征 病理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碳对EGC的前哨淋巴结(SLN)示踪价值,并对前哨淋巴结的病理及临床分布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收住44例胃癌患者,对患者进行开腹搜查并于肿瘤附近浆膜下注射纳米碳,最先染色的即为SLN,将SLN送检病理科明确检查并评估其价值。结果44例胃癌病人成功检测率为95.7%,检出总SLN为54枚,平均(1.22±0.54)枚/例,将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两组患者进行淋巴结转移率比较,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6%和47.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测量准确率及敏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碳是示踪胃癌前哨淋巴结的敏感方法,正确使用纳米碳可以显著提高检出率,对于预测SLN检测区域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早期胃癌 前哨淋巴结 淋巴转移 纳米炭
  • 简介:摘要目的经过对比分析,切实地分析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我院从1996年12月至2012年10月间收治的胃印戒细胞癌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A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非印戒细胞癌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对这两组受检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在男女比例上,观察组为1.51,对照组为2.31,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年龄上,观察组的<60岁的患者有44例(44%),对照组的<60岁的患者有30例(30%)(P<0.05);在Ⅰ期的胃癌患者中,观察组有31例,为31%,Ⅰ期以上的,观察组占据所有晚期胃癌患者的23%(P<0.05);在肿瘤浸润深度达T1以上的比较中,观察组为69%,对照组为87%(P<0.05);在淋巴结转移率和肿瘤发生部位上,这两组比较没有显著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青女性的胃印戒细胞癌发病率比较高,需要慎重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治、早治疗的原则,尽量在病情早期进行治疗。

  • 标签: 胃印戒细胞癌 病理特征 肿瘤浸润深度 淋巴结转移率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