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观察生物治疗联合化疗对结肠癌患者体内IL-10表达影响.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比较生物治疗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对结肠癌患者IL-10影响,并检测结肠癌患者化疗、后外周血IL-10mRNA表达.结果表明,生物治疗加化疗组较单纯化疗能更好降低结肠癌患者IL-10表达,外周血IL-10在化疗呈强势表达,化疗后IL-10表达减弱,甚至有向Th1类细胞因子漂移趋势.表明化疗可降低结肠癌患者IL-10表达,化疗加生物治疗能更好改善患者免疫状况,抑制肿瘤生长,有助于改善预后和康复.

  • 标签: IL-10 患者 结肠癌 生物治疗 表达 化疗前
  • 简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是常见而严重运动创伤之一.ACL撕裂引起膝关节不稳,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运动能力或丧失运动能力.ACL损伤修复重建一直是骨科和运动创伤领域内重要研究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移植替代物选择、移植物固定、术后康复计划等等,移植物固定问题包括找到放置移植物理想位置及移植物末端固定,后者又包括移植物机械固定以及骨腱间生物学固定.

  • 标签: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移植物固定 研究进展 运动创伤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
  • 简介:探讨氩氦刀综合治疗III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价值.为46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肺癌原发灶行经皮穿刺氩氦刀靶向冷冻治疗,术后NP方案化疗2周期,同时常规放疗.结果表明,近期疗效:CR35%,PR43%,有效率78%;相关并发症轻微,患者痛苦小,微创,大多数患者均能耐受.氩氦刀技术用于治疗肺癌,近期效果确切,患者耐受良好.

  • 标签: 非小细胞肺 氩氦刀 放射治疗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一期、后入路对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交锁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从2000~2004年对1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交锁患者采用一期、后联合入路手术复位、减压、内固定.术后随访12~48月,平均30月.最后评价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测量并计算颈椎高度丧失率以及颈椎屈伸范围、椎间融合率,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评定,平均提高1.6级.颈椎总伸曲活动范围平均17度,椎体高度丧失率1.3%,融合率为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一期、后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交锁可获得准确复位、充分减压、植骨融合率高、稳定性好,神经功能获得一定程度恢复.

  • 标签: 颈椎 骨折 脱位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显露桡骨头骨折有效手术入路。方法采用肘侧手术入路显露桡骨头并结合微型空心螺钉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12例,其中2例MasonⅢ型骨折骨折块于前臂完全旋后时位于桡骨头侧。采用传统肘外侧手术入路10例,显露桡骨头骨折并用微型空心螺钉埋头固定。结果侧手术入路显露骨折时间平均为20.7分,外侧入路显露骨折时间平均为11.6分。按照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手术疗效:侧入路组优良率为92%,外侧入路组优良率为90%,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肘侧入路可有效显露并固定桡骨头骨折,降低桡神经深支损伤可能性,尤其适用于治疗前臂完全旋后时桡骨头前侧骨折这一特殊类型骨折。两种入路可视具体情况加以选用。

  • 标签: 桡骨头骨折 前侧手术入路 外侧手术入路
  • 简介:目的通过手术对照,探讨急诊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前循环动脉瘤临床应用及其价值,同时为了检验3D-CTA检查诊断符合情况。方法5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8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1岁。对普通CT高度怀疑为动脉瘤性SAH患者行急诊Philips256iCT扫描,以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进行三维重建,多角度显示动脉瘤病灶。对3D-CTA检查未发现动脉瘤患者再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核对。对诊断为循环动脉瘤48例患者在72h内进行开颅显微手术夹闭术。术后复查CTA检查夹闭效果。结果循环动脉瘤患者4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2岁。急诊3D-CTA从59例SAH患者中共检出循环动脉瘤49个,手术证实循环动脉瘤50个,漏诊1个。手术证实动脉瘤形态、大小、指向、瘤颈宽度与3D-CTA所见基本相同,准确率98%。48例接受手术治疗患者术后0~18个月进行随访,预后良好(GOS4、5级)42例(87.5%),严重残疾(GOS2、3级)4例(8.4%),死亡2例(4.1%)。结论急诊3D-CTA检查具有无创、检查迅速、便捷、相对经济等优点,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最佳方法。并可在早期或超早期指导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 标签: 三维CT血管造影 前循环动脉瘤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通过X线骨盆平片测量,计算股骨头中心与这两点关系。分析其特点,找到一个简便、相对准确体表确定股骨头运动中心方法。方法门诊选取健康男女性各20人﹙无腰髋症状及病史﹚,得到年龄、身高、体重。摄标准骨盆正位片,拍照体表找到髂上棘、定位,于其上放置参照物。使用测量软件测量骨盆宽度、高度、髂耻线及股骨头中心数据。将各项参数收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股骨头中心距髂耻连线距离平均为2.72cm左右。股骨头中心在髂耻连线投影点均位于髂耻连线中点外侧,距离髂耻中点1.08cm左右。结论股骨头运动中心是髋膝关节置换及骨折手术重要标志,通过髂上棘、耻骨联合等体表标志确定股骨头中心简便易行、值得推广,可作为临床手术定位辅助。

  • 标签: 髋关节 髂前上棘 耻骨联合 形态学 测量
  • 简介: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骨折类型,其手术治疗入路方法较多,但大多采用经典三角肌与胸大肌肌间沟入路。笔者于2010年3月至2011年6月用经三角肌中束间隙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认为与传统入路相比有很大优越性。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入路方法 手术治疗 三角肌 肌间沟入路 骨折类型
  • 简介:目的报道一种新经前路矫正少儿脊柱结核所致严重后凸畸形手术方法。方法运用前路后凸顶椎方法治疗少儿脊柱结核伴后凸畸形5例,对比术前、术后影像学检查,了解矫形效果。结果5名患儿随访6~24个月,平均14.2个月;术前脊髓神经症状在术后一段时间均完全消失,无医源性脊髓神经并发症发生。后凸角度﹙Cobb角﹚由术前32~55°平均42.2°,改善为术后5~26°平均12.8°;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植骨融合。初期治疗效果较满意。结论前路后凸顶椎移法是矫正少儿脊柱结核所致非僵硬严重后凸畸形可选择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脊柱结核 后凸畸形 顶椎前移
  • 简介:目的探讨使用带外侧延伸部锁定加压锁骨干上方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近端骨折,并评价其疗效。方法2011年2月~2014年2月使用带外侧延伸部锁定加压锁骨干上方接骨板治疗锁骨近端骨折13例并评价其效果。锁骨近端骨折按Edinburg分型:1A1型1例,1A2型5例,1B1型5例,1B2型2例。结果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5~1.5年,平均11个月。13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根据Rockwood评分,优8例,良2例,可3例。优良率为76.9﹪。结论带外侧延伸部锁定加压锁骨干上方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近端骨折疗效良好,固定牢固,可以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并发症较少,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锁骨干前上方接骨板 内固定 锁骨近端 骨折
  • 简介:目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新辅助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子宫颈癌后不同时间肿瘤细胞周期分布状态,探讨放射治疗最佳时机。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贵阳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Ⅱb期-Ⅲb期病理明确诊断为宫颈癌患者90例,中位年龄51岁。治疗方案为新辅助化疗+同步放化疗。新辅助化疗为TP方案(紫杉醇+顺铂或紫杉醇+洛铂化疗)2周期;同步化疗采用顺铂或洛铂单药;放射治疗采用盆腔调强放射治疗(IMRT)及三维适形近距离治疗。分别收集治疗、2周期化疗后、同期放化疗5d、开始同期放化疗、开始同期放化疗期间每5d取材1次、同期放化疗结束、同期放化疗结束后10d、同期放化疗结束后30d时DNA倍体分析。DNA倍体分析采用BDFACSCantoⅡ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2周期新辅助化疗后处于高S期细胞所占比率与新辅助化疗相比较明显升高,分别为42.0%和60.3%(P=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期新辅助化疗后10-15d处于高S期细胞所占比率渐下降,与新辅助化疗相接近(P=0.1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放射治疗至30.6Gy时S期细胞所占比率与新辅助化疗相比较略有下降,放射治疗结束后处于高S期细胞所占比率进一步下降,明显低于新辅助化疗(P=0.009)。结论子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细胞再分布存在提示放射治疗最好在新辅助化疗后10-15d开始。通过DNA倍体分析了解细胞周期,有助于指导放射治疗时间,从而增加放射治疗疗效。

  • 标签: 子宫颈癌 细胞周期 放射治疗 治疗最佳时间 化学治疗
  • 简介:目的测量影像学正常人群腰椎各个节段椎间高度指数(IHI)、椎间角度(IVA)及腰椎凸角(LL),分析其变化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因腰腿痛就诊于西京医院骨科门诊患者。其检查结果提示腰椎无明显异常且各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级(P-c)为Ⅰ级和Ⅱ级,共纳入303人。将其按年龄分为五组:青年组(20-29岁),青中年组(30-39岁),中年组(40-49岁),中老年组(50-59岁),和老年组(60岁以上),测量腰椎各个节段IHI、IVA及LL,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IHI从L(1-2)向下逐渐增加,L5-S1节段达到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及P-c分级Ⅰ级和Ⅱ级之间,在相同节段IH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A从L(1-2)向下逐渐增加,L5-S1节段达到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IVA在L(2-3)、L(3-4)、L(4-5)节段及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1-2)、L5-S1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获得了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影像学正常人群腰椎各个节段IHI、IVA及LL正常值范围。在椎间盘尚未发生退变情况下,腰椎椎间高度指数保持相对稳定,不随年龄、性别的变化发生变化。腰椎各节段IVA及LL随年龄改变发生改变,自进入青中年组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角度逐渐增大。

  • 标签: 椎间高度 椎间高度指数 脊柱-骨盆参数
  • 简介:自1995年至1998年间,我们对经用饮食控制及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25例糖尿病患者,配合应用了正确运动疗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32~69岁。无严重并发症,生活能自理。均经严格饮食控制及降血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后,配合应用正确运动疗法,全部病人尿糖转阴,血糖接近正常水平而出院。

  • 标签: 配合应用 药物治疗 治疗效果 运动疗法 尿糖 饮食控制
  • 简介:目的观察尿激酶两种不同应用方法针对血液透析用半永久性双腔导管尖部血栓及纤维蛋白鞘预防及治疗方法效果观察。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0年1月~12月行半永久性双腔导管置管血液透析患者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56岁。随机分为2组。共行血液透析2210例次。观察组采用100kU尿激酶加入100mL0.9%NaCl溶液缓慢滴注,对照组采用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封管,比较透析前导管抽吸不畅事件及透析过程中护理干预情况。结果观察组透析前导管抽吸不畅事件[28例次(2.5%)]及透析过程中护理干预次数[51例次(4.5%)]明显少于对照组[110例次(10.2%),221例次(20.5%)],观察组在透析过程中血流量[(241.6±55.2)mL/min]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208.0±52.7)mL/min]。结论尿激酶预防滴注法对于半永久性双腔导管尖部血栓及纤维蛋白鞘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封管法。

  • 标签: 半永久性双腔导管 血液透析 尿激酶滴注法 纤维蛋白鞘 尖部血栓 导管堵塞
  • 简介: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复杂,创伤严重,康复时间长,髋关节损伤患者多为高龄患者,长期卧床,加之医疗费用高、功能恢复不良等,使患者处于渐进加重慢性抑郁和焦虑状态,几乎100%存在较重便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创伤愈合。解除患者便秘,缓解焦虑抑郁症状是骨科护士、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便秘患者 术后排便 心理护理 焦虑抑郁症状 创伤严重
  • 简介:目的总结45例远端蒂小腿皮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术前加强专科宣教、心理护理、体位指导,制定并让患者理解康复计划;术后科学体位管理以保护皮瓣及蒂部免受压迫,密切观察皮瓣血液循环,保证有效引流,个体化镇痛,早期功能锻炼等。结果本组发生2例皮瓣血管危象,经早期发现积极有效处理,皮瓣全部成活;平均6个月随访,足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针对患者及手术特点,制定系统专科护理措施,可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了患者足踝部功能康复。

  • 标签: 足踝损伤 外科皮瓣 护理
  • 简介:针对超声组织谐波成像中基谐波分离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二阶volterra滤波器超声组织谐波提取方法。在谐波提取过程中,利用RLS算法估计SVF系数,然后利用估计二次成分成像。与传统谐波分离方法—带通滤波相比,该方法能更好地提取谐波。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有效提取谐波,所提取信号动态范围更大,图像梯度幅度累加和更高,性能优于传统谐波提取方法。

  • 标签: 谐波分离 二阶volterra滤波器 带通滤波 动态范围 梯度幅度累加和
  • 简介:应用Navier-Stokes方程和质量连续原理对具有锥度角动脉血管中非定常状态下血液发展流动建立了一组数学模型,采用贝塞尔函数方法进行了解析求解,获得了非定常状态下动脉血液发展流动速度分布和压力分布公式.并与定常状态下动脉血管中血液发展流动做了比较.结果表明,非定常状态下动脉血液发展流动压力分布和定常状态下动脉血管中血液发展流动压力分布差别很大.

  • 标签: 血液 动脉血管 发展流动 动脉血流 锥度角 状态
  • 简介:一项在体内表达功能性RNA分子方法,为简化RNA样品准备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也为体外、体内研究RNA结构、相互作用和功能提供了一套有用工具。

  • 标签: TRNA 支架 重组 体内表达 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