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在使用持续气正压通气(CPAP)基础上,比较肺泡表面活性剂(PS)与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190例Ⅲ-Ⅳ级NRDS患儿,其中男性110例,女性80例;日龄0.5-1.5h。所有NRDS患儿在应用CPAP的基础上,120例使用固尔苏(一种PS)治疗(A组),70例使用氨溴索治疗(B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入院后6、24、48hA组动脉氧分压显著高于B组,但入院后72h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呼吸支持时间和用氧时间均显著低于B组;A组机械通气率显著低于B组;A组死亡4例(3.33%),B组死亡5例(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CPAP基础上,PS治疗NRDS疗效优于氨溴索,为NRDS患儿首选治疗方案。但在基层医院或无条件使用PS替代治疗的情况下,CPAP合用氨溴索也可作为NRDS患儿的较有效治疗方案。

  • 标签: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肺泡表面活性剂 固尔苏 氨溴索
  • 简介:目的分析骶尾部窦的病因及临床治疗。方法7例骶尾部窦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22~59岁。采用手术治疗,术式依病灶而定。比较其临床表现、手术方式、术后病理及其预后。结果7例患者均行单纯一期切除缝合,术中亚甲蓝染色保证完整切除。2例术后病理学诊断为表皮样囊肿,均为中年女性;5例为藏毛窦,年龄22~28岁(男性3例,女性2例),其中1例术后复发。结论骶尾部窦病因不同,可依据年龄、分泌物性状、有无局部外伤及手术史等给予诊断,表皮样囊肿或畸胎瘤等保守治疗无效,需及时手术,对于多窦口或手术失败的藏毛窦,建议行off-midline手术,目前认为"裂上提"效果较佳,单窦口藏毛窦及其他病因可根据情况采取单纯一期切除缝合。

  • 标签: 骶尾部窦道 藏毛窦 表皮样囊肿 手术治疗
  • 简介:在肿瘤精确放射治疗过程中,减少照射靶区呼吸运动造成相对于静止照射野的照射位移误差量。我们采用步进电机驱动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以控制一块叠放在原加速器治疗床上的可移动平台,在治疗过程中的每一时刻,使之能够在二维冠状平面带动患者的体位,实现对肿瘤靶区实施呼吸运动造成位移的实时反向跟踪运动。通过CT扫描和图像重建的算法,可以检测出在使用运动补偿系统前后,患者肿瘤靶区在冠状平面上呼吸运动位移量的大小,经过对比后发现,后者的位移误差量确实小于前者。使用肿瘤靶区呼吸位移误差补偿系统,能够比较有效地缩减靶区的呼吸运动范围,在肿瘤精确放疗计划的设计过程中,对缩小计划靶区(PTV)范围以提高肿瘤治疗增益比(TCP)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精确放射治疗 呼吸运动 步进电机 机电一体化 反向跟踪 图像重建
  • 简介:目的研究用小波变换去除心电图信号中呼吸信号的方法.方法采用db4小波对采样频率为200Hz的心电图信号作离散小波变换的多层分解,并与呼吸信号的频率成分比较,发现呼吸信号分布在心电图信号分解后第8、9、10层细节中,去除这些成分和高频干扰,对剩下的分量重构.结果比较成功地纠正了心电信号的基线,去除了低频呼吸信号的干扰.结论小波变换的方法能够去除心电信号中的呼吸信号干扰.

  • 标签: 心电信号 呼吸信号 小波变换 小波重构
  • 简介: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血制品经注射、输血、针刺及创伤等途径传播。血液透析室临床工作的特殊性为其传播提供了条件,而且尿毒症病人缺乏免疫力,常不能消除病毒,因而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相对较高,并有可能传染给其他患者、血液透析室医护人员,甚至他们的家人。国外报道,乙型肝炎在世界各国的血液透析中心传播率很高。经统计1994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透析中心乙型肝炎患者21例,占总透析人数的22.8%〔1〕。因此,在血液透析中心采取各种预防和控制措施控制血液透析中心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传播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我院情况介绍一下我们控制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经验。1 血液透析室易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1.1 血液及血制品的传播1.1.1 直接传播

  • 标签: 血液透析室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血制品 携带率 血液透析患者 临床工作
  • 简介:目的评价应用国产镍钛合金气管支架治疗恶性气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11例恶性气狭窄患者(其中肺癌6例、食管癌晚期伴气管旁淋巴结转移合并气狭窄5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46~62岁。术前常规行高千伏胸部X线摄片和CT检查,明确气狭窄的部位、形态及范围。在X线透视下将多功能导管沿导丝经声门进入气管并越过狭窄段,更换超硬导丝并将导丝留置于狭窄段远端,撤除导管,沿导丝通过置入器置入气管支架。结果11例患者成功置入气管支架。随即所有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全部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气管支架置入术是治疗恶性气狭窄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气道狭窄 放射学介入治疗 镍钛合金支架
  • 简介:引言近年来,脊柱内固定技术发展较快,不断有新产品问世,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内固定术后伤口感染却是脊柱外科医生不能回避的问题,严重感染不但导致内固定手术的失败,也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现阶段有较多的研究来探讨脊柱内固定后术后感染的处理,在此就目前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脊柱内固定技术 内固定术后 感染诊断 治疗 术后伤口感染 内固定手术
  • 简介:据SchwartzRE2012年1月30日(ProcNatlAcadSciUSA,2012Jan30.)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洛克菲勒大学和威斯康星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从身体组织制造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iPSCs)产生肝样细胞(1iver-likecell),该肝样细胞能被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

  • 标签: 肝样细胞 感染 HCV Schwartz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用人
  • 简介:以背心式呼吸感应体积描记系统为平台,经过标定实现通气量的无创测量,并检验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用背心式呼吸感应体积描记系统和呼吸速度描记仪同时记录15名受试者的呼吸数据,取前5min数据用诊断性定性校正技术(qualitativediagnosticcalibration,QDC)标定背心式呼吸感应体积描记系统,后续数据用于对比检验背心式呼吸感应体积描记系统测量通气指标的准确性及有效性.结果表明,15组对比检验数据,背心式呼吸感应体积描记系统经过标定所测平均潮气量(总体平均潮气量为443±79ml)与呼吸速度描记仪所测平均潮气量(总体平均潮气量为446±83ml)相关性很好(R=0.9988,P<0.001,n=15),对两种方法所测平均潮气量进行t检验,P=0.918,说明两种测量方法在平均潮气量测量上无统计学差异.15组数据中,两种方法所测平均潮气量相对误差最大值为2.42%,比较逐呼吸潮气量,在15组数据共11437次呼吸中,93.85%的点(10734次)的相对误差落在10%之内,98.10%的点(11220次)的相对误差落在15%之内,99.03%的点(11326次)的相对误差落在20%之内.背心式呼吸感应体积描记系统采用诊断性定性校正技术标定后,能够准确测量通气指标,此系统是实现长时间、低负荷、动态呼吸模式监测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潮气量 无创 背心式呼吸感应体积描记系统 标定
  • 简介:自从1981年美国报道了首例艾滋病人后,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被认识并蔓延开来。近年来又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增多,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尤其是对于属职业暴露者的医务人员,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大。特别是对于手术医生中的骨科医生,因手术操作动作大,技术要求高,力量也相对大,骨折端锋利易刺破皮肤等因素,被感染的机会也相应比普通医生增高了许多。虽然意外损伤的感染率有报道为0.33%,但是目前艾滋病无有效的治疗方案,一旦感染,将给自己、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所以治疗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较为关键。

  • 标签: HIV感染者 手术医生 骨折病人 防护 艾滋病人 骨科医生
  • 简介:老年呼吸衰竭是呼吸内科常见危重症.多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重症肺炎、急性肺损伤、肺癌等疾病所致。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是抢救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老年患者常存在基础心、肺功能障碍。安全、迅速、有效地建立人工气能为抢救赢得时机。回顾笔者所在医院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自2003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引导经口气管插管并进行机械通气抢救老年呼吸衰竭患者52例,均一次插管成功.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纤维支气管镜引导 呼吸衰竭患者 经口气管插管 抢救治疗 老年患者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 简介:据LiveScience2016年11月23日报道,欧洲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新类型的生物分子,被称为纳米抗体,或微型抗体。该纳米抗体可阻断炎症和降低小鼠疼痛。该纳米抗体被描述为针对炎症疾病的面向未来的技术。在对小鼠的实验中,纳米抗体能更有效地控制炎症,比任何常规抗体或消炎药效果都好。该纳米抗体可能会发展成为针对慢性疼痛、炎性肠病、多发性硬化和其他炎性病症的高效治疗方法。

  • 标签: 微型抗体 炎症疾病 慢性疼痛 纳米 P2X7 减轻
  • 简介:基于水对近红外光的吸收原理,我们选用1300nm波长的近红外光,在一定压强下,测量单位厚度组织对近红外光的透光量,并以此来对组织的水肿状态进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同一压强下,随着水肿程度增加,单位厚度组织对近红外光的透光量减小;同一水肿状态下,随着压强的增加,单位厚度组织对近红外光的透光量增加;在1g/mm2压强下,不同水肿程度下的透光量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初步研究表明,在适当压强下,使用单位厚度组织对近红外光的透光量,可以对不同水肿状态的组织进行识别,该方法能够为医生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辅助医生在消化重建手术中做出合理判断。

  • 标签: 消化道重建 水肿 近红外光 单位厚度 透光量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前路小切口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院采用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患者36例,原发腰椎间隙感染16例,腰椎间盘术后感染20例,其中L:/,8例、L3/4。12例、L,16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缓解率(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手术时间93-106分钟,平均98.3分钟。手术出血量80~325mL,平均185.4mL。所有患者均达临床愈合,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病例。术后腰背痛缓解率100%,VAS评分术前平均(8.7±0.5)分,术后6个月平均(1.3±0.3)分(t=-16.16,P〈0.001);6个月后患者的满意率为93.6%。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前为(73.32±14.15)分,随访时为(12.18±7.44)分,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2,P〈0.001)。结论采用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前路小切口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固定可靠、疗效确切,为治疗腰椎椎间隙感染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 标签: 腰椎 感染 经皮内固定
  • 简介:剧烈运动时,人体要通过深呼吸,为机体组织及器官的快速新陈代谢过程补充足够的氧气,研究深呼吸时人体肺内气体的流动及输运机理,对运动生理学及临床医学具有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采用有限体积法数值,求解Navier-Stokes方程组,数值研究深呼吸情况下,人体三级支气管模型内的吸气流动规律,比较了均匀及抛物型速度进气条件对支气管内流动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呼吸时,支气管内出现了复杂的流动现象,包括主流的射流-尾流结构及m-型结构,以及二次流的2涡向4涡结构演变过程,与平静及正常呼吸状态相比,深呼吸使肺内中部及侧部下游支气管内流量分流不均匀性加重,压力损失急剧增大,支气管内壁承受更大的气动负荷.

  • 标签: 呼吸流动 深呼吸 支气管 射流尾流 数值模拟
  • 简介:针对大鼠气平滑肌细胞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图像,从细胞切面角度提出一种细胞内部微丝纤维形态与分布特征的定量分析方法。利用形态学与阈值分割法对细胞中微丝纤维主干进行提取,并对提取后的微丝纤维进行了数量、长度、宽度等形态特征计算,同时利用灰度共生矩阵分析微丝的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所给出的定量特征提取方法能够表达大鼠气平滑肌细胞切面内微丝纤维的几何特征和分布状态。并通过模拟微丝纤维变化,发现能量、熵能够较好地描述微丝的响应情况。

  • 标签: 气道平滑肌细胞 微丝纤维 细胞切面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形态特征 分布特征
  • 简介:目的评估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并内固定治疗原发性胸腰椎间隙感染的外科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1年收治的18例原发性胸腰椎间隙感染的疗效。所有患者均无椎间盘手术病史及脊柱封闭或穿刺史,纳入诊断均靠术中术后病理确诊。术中病灶清除后植骨内固定,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观察手术前后患者腰背部疼痛等症状缓解、神经功能恢复及ESR、CRP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正常。ESR及CRP明显下降。18例中仅有3例术后脓液细菌培养结果提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其余均为无菌生长。所有病例术后标本病理结果均提示炎性改变,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或巨噬细胞浸润,未见结核性改变。随访6~48个月,平均28个月,感染均无复发,影像学检查提示:椎体序列良好,植骨节段均已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经后路椎间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原发腰椎间隙感染能直接较彻底的清除病灶,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的稳定,椎间融合率高。具有迅速解除症状,缩短疗程,手术安全可靠。

  • 标签: 椎间隙感染 腰椎 外科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术(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治疗脊柱内固定手术术后术区浅层感染(Superficialzoneofspinalsiteinfection)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3年10月间,应用VSD治疗11例脊柱内固定手术术后术区浅层感染的临床疗效。11例均未拆除内固定物,术区清创后,VSD治疗1-3次,二期无张力缝合术口或临近肌瓣转移修复创面。结果11例术区浅层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术口二期愈合。结论对于脊柱内固定手术术后术区浅层感染,经彻底清创,VSD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缩短治疗周期,减少感染向深层蔓延几率。

  • 标签: 负压封闭引流 脊柱 术后感染
  • 简介:本文简化了ECMO装置,降低血流量(200~300ml/min),经动物实验证明体外排CO2治疗Ⅱ型呼吸功能衰竭是可行的。初步应用于临床,体外辅助转流2小时后PB,CO2由13.97kPa下降为9.98kPa,Pa,O2,由5.99kPa增加至7.32kPa。2周后,该病人出院。

  • 标签: Ⅱ型呼吸功能衰竭 硅胶毛细管膜式人工肺 体外CO2转输
  • 简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SAHS)以呼吸受限和反复暂停为主要症状,目前最佳的治疗方式是通过家用睡眠呼吸机对用户上气施加持续的正压通气(CPAP)。但呼吸机面罩若设计不当,可能导致局部“高浓度”CO2的反复吸入,长期对用户的健康不利。本研究以全脸式呼吸机面罩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方法分析面罩内CO2的残留状况及流场特征变化,并以此为依据开展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呼气末时刻鼻孔附近CO2的残留浓度约为3%,且会被反复吸入,长期将影响用户健康;若将排气孔设计在面罩前端,鼻孔附近CO2的残留浓度将降低到2%,即CO2的反复吸入量减少33.3%。本研究为家用睡眠呼吸机面罩基于空气动力学的个体化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 持续正压通气 呼吸机面罩 计算流体动力学 CO2残留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