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瑞巴派特在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应用优势,并探讨用药对胃黏膜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  入组病例收集时间起于2021年1月,终止于2021年12月。在此阶段内,于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中筛选,病例总数为90。以随机排序,均分入两个组别。对照组选择常规用药方案(硫酸铝+泮托拉唑),观察组在常规用药同时联合使用瑞巴派特,对比药物效果安全性及胃黏膜指标差异。结果  规范用药治疗后,观察组各项症状评分相对较低,且在胃黏膜功能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存有统计学差异;不同组别在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上,差异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常规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同时,加用瑞巴派特,疾病相关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并提升胃黏膜功能,促进疾病转归,且药物的联合运用,不会明显增加副反应,安全性表现良好,整体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 标签: 瑞巴派特 慢性糜烂性胃炎 胃黏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联用枳术颗粒、叶酸治疗的效果。方法:2021.1-2022.2,选取96例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对象,经抽签法分组,对照组采用三联疗法,观察组联用枳术颗粒、叶酸。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大于对照组(P<0.05),用药2周后观察组胃黏膜病理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用药期间仅有轻微不良反应发生,患者可耐受,无需处理。结论:枳术颗粒、叶酸联用可有效治疗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病理积分改善显著。

  • 标签: 幽门螺旋杆菌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三联疗法 枳术颗粒 叶酸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口腔黏膜疾病患者采用曲安奈德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方案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口腔黏膜疾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中39例患者采用曲安奈德联合利多卡因进行治疗;治疗组中39例患者采用曲安奈德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病情控制效果、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血清学相关指标、炎症反应相关指标水平。结果 治疗组患者病情控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血清学相关指标、炎症反应相关指标水平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腔黏膜疾病患者采用曲安奈德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方案进行治疗,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帮助改善血清学指标,控制炎症反应,减轻疼痛,使病情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 标签: 口腔黏膜疾病 曲安奈德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疼痛 血清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及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早期胃癌患者130例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n=65)和研究组(n=65)。对比2组临床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住院及禁食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短、长期并发症发生率3.08%(2/65)、1.54%(1/65)低于参照组12.31%(8/65)、10.77%(7/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愈性及整块切除率、病灶残留率、复发率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生存质量各指标评分均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早期胃癌患者采取ESD治疗,可减少手术相关指标用时,病灶切除率、残留率及复发率与外科手术效果相当,但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生存质量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早期胃癌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外科手术 病灶切除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不同浸润深度早期胃癌患者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有效性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浸润深度将30例、2019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进行分组讨论,M组(抽取15例,黏膜层浸润)与SM组(抽取15例,黏膜下层浸润),均行ESD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相较SM组,M组ESD手术中出血量较少,切除病灶直径较低,手术时间较短,肿瘤治愈性切除率较高(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M组ESD术后12个月肿瘤复发率较SM组更低(P<0.05)。结论: ESD治疗M层浸润深度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疾病复发率较低。

  • 标签: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不同浸润深度 早期胃癌 治疗优势
  • 简介:摘要:总结1例直肠癌老年女性腹腔镜探查术、回肠双腔造口术后发生皮肤黏膜分离合并脂肪液化患者的护理体会。针对回肠双腔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合并脂肪液化问题,利用新型伤口敷料的特点在腹壁切口的脂肪液化处使用藻酸盐敷料,窦道处采用自制引流棒,全面评估造口,在造口周围6点 -10点;12点-3点方向浅层皮肤黏膜分离处覆盖亲水纤维银离子敷料加防漏贴环固定,使用两件式平面底盘+腰带,避免肠分泌物污染伤口引起感染;配合红外线对患者腹部脂肪液化处进行照射,全程经过15天6次换药处理后,患者痊愈出院,随访期间,无不适症状,肠造口功能正常。

  • 标签: 回肠双腔造口 皮肤黏膜分离 脂肪液化 引流棒 红外线
  • 简介:【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结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无法彻底治愈,特点就是反复发作,只能靠药物维持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黏膜下层,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病变多自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末段回肠。活动期时结肠黏膜固有层内弥漫性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见黏膜糜烂、溃疡及隐窝炎、隐窝脓肿。慢性期时隐窝结构紊乱,腺体萎缩变形、排列紊乱及数目减少,杯状细胞减少,出现潘氏细胞化生及炎性息肉。腹泻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还可能出现腹痛、便血、体重减轻、里急后重、呕吐等症状。肠粘膜屏障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免疫屏障,黏膜屏障功能被破坏后,很有可能出现肠道菌群失衡的现象,而溃疡性结肠炎对肠粘膜屏障的功能会造成一定的损伤。在中医看来,溃疡性结肠炎可以归为病名痢疾一类,但各种证型又是因人而异,通过中药来调理能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本文对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屏障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做出综述。

  • 标签: 中医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 肠黏膜屏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头颈部放疗后口腔黏膜炎患者使用复方金线莲(口服+喷雾)的疗效。方法  搜集58例头颈部放疗后发生口腔黏膜炎的患者的一般资料,其中29例使用复方金线莲(口服+喷雾)治疗的患者设为实验组,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治疗的2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口腔黏膜炎愈合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治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方金线莲(口服+喷雾)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疗法,是一种更为理想的简单有效的口腔黏膜炎治疗方法。

  • 标签: 口腔黏膜炎 复方金线莲 放射治疗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宫腔镜手术对黏膜下子宫肌瘤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研究期(2020年1月-2021年12月)内,入组观察对象50例,均为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以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一组25名患者经B超引导下宫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一组25名患者经常规开腹手术治疗(对照组),对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展开差异对比。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术后气管拔管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子宫穿孔、大出血、感染、宫腔粘连)发生率4.00%(1/25)低于对照组患者28.00%(7/25),(p<0.05);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观察组患者病情复发率4.00%(1/25)低于对照组患者28.00%(7/25),(p<0.05)。结论:B超引导下宫腔镜手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有效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B超引导 宫腔镜手术 黏膜下子宫肌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宫腔镜手术对黏膜下子宫肌瘤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研究期(2020年1月-2021年12月)内,入组观察对象50例,均为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以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一组25名患者经B超引导下宫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一组25名患者经常规开腹手术治疗(对照组),对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展开差异对比。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术后气管拔管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子宫穿孔、大出血、感染、宫腔粘连)发生率4.00%(1/25)低于对照组患者28.00%(7/25),(p<0.05);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观察组患者病情复发率4.00%(1/25)低于对照组患者28.00%(7/25),(p<0.05)。结论:B超引导下宫腔镜手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有效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B超引导 宫腔镜手术 黏膜下子宫肌瘤
  • 简介:摘要:鼻咽癌是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部位为鼻咽腔侧壁或顶部,表现为头痛、鼻塞、听力下降、复视、耳闷堵感等。鼻咽癌患者多采用放疗,伴随口腔黏膜等并发症,产生不同程度疼痛,给患者带来痛苦。PDCA循环是一个反复循环的管理系统,由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环节组成,在临床广泛使用,取得显著效果。本文将重点分析PDCA循环提高鼻咽癌病人放射性口腔黏膜疼痛缓解率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PDCA循环 鼻咽癌 放射性口腔黏膜 疼痛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消化道早癌内镜下行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预防术后出血的护理干预方法效果。方法 将2020年8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行ESD的消化道早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预防术后出血的护理干预。对比2组干预效果。结果 研究组出血量(42.14±15.63)mmol/L、出血时间(2.02±0.42)d均少于参照组(62.15±23.38)mmol/L、(3.11±1.64)d(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P<0.05)。一次性组织切除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预防术后出血的护理干预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一次性组织切除率,减少术后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消化道早癌 黏膜剥离术 术后出血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留置胃管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本次对象为我院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留置胃管患者60例,时间段为2019年12月-2021年9月,按护理方案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予针对性护理干预,统计并比较护理结果。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口鼻咽喉不适消失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更短(P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早期食管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胃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后食管黏膜菌群构成的变化与疗效关系。方法:样本选取时间: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以我院在此期间收治8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取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在用药8周后对患者开展胃镜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分为:愈合组(58例)和愈合不良组(22例)。以胃食管反流病量表(GERDQ)评估患者病情症状。结果:对比两组基本资料,均衡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愈合组GERDQ评分为(6.12±1.28)分,愈合不良组GERDQ评分为(7.95±1.34)分,两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t=5.637,P=0.001)。经过调查对比发现愈合组和愈合不良组在双歧杆菌属、螺杆菌属分布方面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后食管黏膜菌群构成变化和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效果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可通过增加双歧杆菌属等有益菌,来促进患者的康复。

  • 标签: 质子泵抑制剂 反流性食管炎 后食管 黏膜菌群 构成 变化 疗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