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鸡矢藤(Iridoidglycosidesofpaederiascandens,IGPS)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小鼠福尔马林实验、扭体实验研究IGPS镇痛活性,通过小鼠竖尾实验和小鼠跳跃实验研究其成瘾性,通过纳洛酮拮抗实验和预先给予一氧化氮供体左旋精氨酸(L-Arginine,L-Arg)和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N-nitro-L-argininemethy1ester,L-NAME)初步探讨IGPS镇痛作用与阿片受体和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系统的关系。结果:IGPS(360、180mg/kgigqd×7d)可显著抑制福尔马林实验Ⅰ相和Ⅱ相反应;IGPS(360、180、90mg/kgigqd×7d)可明显抑制冰醋酸导致的小鼠扭体反应;IGPS(360mg/kgscq12h×8d)连续给药动物均未出现S行竖尾反应及跳跃现象;纳洛酮(5mg/kg)不能拮抗IGPS镇痛活性,L-Arg(400mg/kg)可部分地抑制其镇痛作用,L-NAME(37.5mg/kg)可增强其镇痛作用。结论:IGPS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连续用...

  • 标签: 鸡矢藤环烯醚萜总苷 镇痛 成瘾性 纳洛酮 一氧化氮
  • 简介:目的:探讨栀子总对脑出血大鼠内皮屏障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栀子总(30、15和5mg/kg)组,采用自体血注入诱发大鼠脑出血模型,术后24、48、72和120h时间点各组各取10只大鼠脑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脑出血周围血肿组织中内皮屏障抗原(endothelialbarrierantigen,EBA)和血管内皮整合素αV[33(etVβ3-Integrin)表达,ELISA法测定促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和血栓调解蛋白(Thrombomodulin,TM)含量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术后24-120h模型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中EBA免疫消失区面积增多,整合素etVl33平均光密度值增加,Ang-和TM浓度升高。与模型组比较,30mg/ks栀子总组在术后24-120h各时间点EBA免疫消失区面积和整合素etVβ3表达降低,Ang-1和TM浓度降低。15mg/kg栀子总组仅在术后24-72h有效。结论:栀子总可保护或修复内皮屏障,减少EBA消失区面积和整合素etVβ3表达,降低Ang-1和TM水平。

  • 标签: 栀子总环烯醚萜苷 脑出血 内皮屏障抗原 内皮整合素αVβ3 促血管生成素-1 血栓调解蛋白
  • 简介:目的:对常用传统中药西藏胡黄连PicrorkizascrophulariifloraPennell根茎中环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通过^1H、^13CNMR等坡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7个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其中3个戊烷单萜:rehmaglutinA(1)、rehmaglutinD(2)、3'-methoxyspecionin(3),4个:picrosideⅡ(4)、picrosideⅠ(5)、picrosideⅢ(6)、pikuroside(7).结论:其中化合物1,2、3和7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3为新的天然产物.

  • 标签: 西藏胡黄连 玄参科 环烯醚萜
  • 简介:目的:从金银花LonicerajaponicaThunb.中分离出活性成分类化合物.方法:金银花70%乙醇提取物依次用石油、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乙酸乙酯部位采用反复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一个新的裂环环,命名为dehydromorroniside.结论:该化合物为忍冬属中发现的第3个morroniside型裂环环.

  • 标签: 金银花 裂环环烯醚萜苷 中药 石油醚 乙酸乙酯 化学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Ⅱ型糖尿病大鼠血脂的变化、视网膜毛细血管病变及对其影响.方法:自制高脂饲料喂养Wistar大鼠4周后,按25mg/kg一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2周后用口服糖耐量试验(Oralglucosetolerancetest,OGTT)筛选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Model)、降糖通脉胶囊组(JiangtangTongmaiJiaonang,JTTM)及组(IridoidglycosidesofCornusofficinalis,IGCO),并设正常对照组(Control).饲养16周,观测血清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脂(TG)、载脂蛋白A(Apo-A)及B(Apo-B)、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并运用视网膜消化铺片和图像分析方法,观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结构改变及对其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Apo-A水平明显降低,血清CHOL、TG、LDL-C、Apo-B水平明显升高.组能显著升高糖尿病大鼠Apo-A水平,降低糖尿病大鼠CHOL、TG、LDL-C、Apo-B水平.模型组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EC)数目明显增加,而周细胞(PC)数目明显减少,导致E/P值上升.组均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的E/P值.结论:对糖尿病血脂改变及视网膜毛细血管病变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标签: 糖尿病 血脂 视网膜 内皮细胞 周细胞
  • 简介:目的:研究山茱萸(ICO)对高糖或糖化终产物(AGEs)培养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殖和Na^+.K^+-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用含AGEs或高糖的培养液配制ICO、氨基胍,同时设对照。GMC培养48h后MTT法考察GMC的增殖情况,试剂盒测试细胞悬液中细胞蛋白含量,再进行Na^+,K^+-ATP酶测定。结果:于葡萄糖或AGEs中GMC的吸收度值增大,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而加入ICO后,则表现为对抗高糖或AGEs对GMC的增殖作用,并能提高Na^+,K^+-ATP酶活性。结论:ICO能抑制高糖或AGEs对GMC的过度增殖,修复高糖或AGEs致GMC的Na^+,K^+-ATP酶活性降低。

  • 标签: 肾小球系膜细胞 山茱萸环烯醚萜总苷 细胞增殖 NA^+ K^+-ATP酶
  • 简介:目的:研究NocardiaspNRRL-5646对三种不同母核的五元-齐墩果酸、熊果酸和23-羟基白桦酸的代谢.方法:在NocardiaspNRRL-5646的培养体系中加入底物后继续培养4天,发酵液经萃取后采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产物的结构根据光谱数据予以鉴定.结果:分离得到了三个代谢产物,分别是齐墩果酸甲酯、熊果酸甲酯、23-羟基白桦酸甲酯.结论:分离得到齐墩果酸甲酯、熊果酸甲酯、23-羟基白桦酸甲酯这三种微生物代谢产物,其中23-羟基白桦酸甲酯为首次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首次发现NocardiaspNRRL-5646菌株特异性地将齐墩果酸、熊果酸、23-羟基白桦酸代谢为相应甲酯的代谢途径.

  • 标签: NOCARDIA SP NRRL-5646 五环三萜皂苷元 齐墩果酸 熊果酸
  • 简介:目的:研究金铁锁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反相色谱分离纯化,利用ESI—MS,EI-MS,NMR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3个化合物,分别为3-O-β-D—galact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1—3)]-β-D-6-O—methylglucuronopyranosyl—gypsogenin(1),2α—hydroxy—ursolicacid(2),tormenticacid(3)。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3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标签: 石竹科 金铁锁 三萜皂苷
  • 简介:目的:研究花刺参体内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SephadexLH-20,正相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和HPLC对花刺参体内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2个三类化合物:3-O-[3-O-甲基-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木糖]-海参烷-7--3β,23S-二醇(Ⅰ),3-O--[3-O-甲基-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木糖]-海参烷-8--3β,23S-二醇(Ⅱ)。结论:2个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命名为variegatusideA和variegatusideB。

  • 标签: 花刺参 海参 三萜皂苷
  • 简介:目的:研究奇乳海参体内的化学成分,寻找结构新颖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三成分。方法:应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奇乳海参体内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及化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2个三化合物,分别为axilogosideA(1)和holothurinB(2),并对其抗真菌活性进行了研究(4≤MIC80≤16μg·mL^-1)。结论:化合物1为一新的三化舍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奇乳海参中分离得到,它们均显示一定的抗真菌活性。

  • 标签: 奇乳海参 三萜皂苷 抗真菌活性
  • 简介:海洋异臭椿化合物是一化学结构特殊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海洋天然产物.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海绵等海洋生物中的异臭椿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进行较多研究.本文拟对海洋异臭椿的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作初步探讨.

  • 标签: 海洋药物 异臭椿类三萜 生物活性 化学结构 药效学实验
  • 简介:目的:研究泽泻(Alismaorientale)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层析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4个原烷型三,分别为24-(R)-羟基原烷-11,13-双烯16(S),23(S)-环氧化物,命名为24-去乙酰泽泻醇O(1),泽泻醇O(2)、24-乙酰泽泻醇F(3)和24-乙酰泽泻醇A(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 标签: 泽泻 原萜烷型三萜 24-去乙酰泽泻醇O
  • 简介:目的:研究桑白皮(MorusalbaL.)的活性成分。方法:运用柱层析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采用HO-8910细胞对化合物进行抗增殖活性测试。结果:从桑白皮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化合物,鉴定为5,2’-二羟基-7,4'-O-β-D-二吡喃葡萄糖二氢黄酮,它对HO-8910细胞48h,72h的IC50分别为3.68和1.87μmol·L^-1。结论:从该中药材中分离得1个新的化合物,并发现它具有一定的抗人卵巢癌细胞HO-8910增殖的活性。

  • 标签: 桑白皮 5 2’-二羟基-7 4’-O-β-D-二吡喃葡萄糖二氢黄酮苷 抗增殖
  • 简介: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联用法(HPLC—ELSD)同时测定中药酸枣仁中6种主要黄酮及皂成分的含量,以全面、科学评价酸枣仁药材的质量。方法:色谱分析采用CLC—ODSC18分析柱,0.1%的醋酸(A)和乙腈f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ELSD检测器的漂移管温度为105℃,载气流速为2.9L·min^-1。结果:3个黄酮(异牡荆酰基葡萄糖苷、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和3个皂(酸枣仁皂A、酸枣仁皂B、酸枣仁皂D)在标准曲线范围内均有较好的线性(r^2〉0.999),且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灵敏度和重复性;应用所建立的方法同时测定了25批酸枣仁药材中3个黄酮和3个皂的含量。结论:新建立的HPLC,ELSD方法简单、快速、可靠,适用于酸枣仁药材及其制利的质量控制。

  • 标签: 酸枣仁 黄酮及皂苷类 HPLC-ELSD法 质量控制
  • 简介:目的:比较市售三七破壁饮片、三七细粉与自制三七超微粉、三七细粉颗粒的粒度分布和溶出曲线。方法:对三七破壁饮片、三七细粉、三七超微粉、三七细粉颗粒进行粒度分布测定,采用HPLC法,以三七中人参皂Rg1、人参皂Rb1、三七皂R1的总含量为指标,测定并绘制溶出曲线。结果:三七破壁饮片、三七细粉、三七超微粉、三七细粉颗粒样品粒度分布d(0.9)分别为51.543、124.142、27.760、107.539μm,在15min四者的累积溶出量均达到85%以上。结论:三七破壁饮片、三七细粉、三七超微粉、三七细粉颗粒中人参皂Rg1、人参皂Rb1、三七皂R1总含量的溶出曲线相似。

  • 标签: 三七 中药破壁饮片 细粉 粒度分布 溶出曲线
  • 简介:目的:对黄山乌头中二生物碱类化合物进行研究。方法:应用离子交换树脂法提取黄山乌头总生物碱,经色谱法分离、纯化,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海帕乌头碱(Hypaconitine,1),中乌头碱(mesaconitine,2),尼奥宁(Neoline,3)。结论: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双酯型乌头碱(1,2)为黄山乌头主要生物碱成分。

  • 标签: 黄山乌头 去甲二萜生物碱
  • 简介: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UPLC-MS/MS)同时测定不同产地吊石苣苔中4个苯乙醇成分的方法,分析比较不同产地吊石苣苔中苯乙醇含量差异。方法:采用ACQUITYUPLCBEHC18色谱柱(100mm×2.1mm,1.8μm);以0.1%甲酸-水(A)-0.1%甲酸乙腈(B)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5mL·min^-1;柱温为40℃,采用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检测方式,得到相应的提取离子流图。结果:不同产地吊石苣苔中4个苯乙醇含量有明显差异,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对寻找高含量苯乙醇的资源植物及产地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 标签: 吊石苣苔 苯乙醇苷 UPLC—MS/MS
  • 简介:目的:研究旱生香茶菜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和方法进行分离,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法进行人体肿瘤细胞毒体外活性实验。结果:从旱生香茶菜叶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三类化合物:齐墩果酸(1),乌苏酸(2),maslinicacid(3),2α-羟基乌苏酸(4),hederagenin(5),3β,23-dihydroxy-urs-12-en-28-oicacid(6),arjunolicacid(7),asiaticacid(8),2α,3α,24-trihydroxyolean-12-en-28-oicacid(9),2α,3α,24-trihydroxyurs-12-en-28-oicacid(10)。测试了10个化合物对3种(K562,MKN45,HepG2)人体肿瘤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结论:化合物1-10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讨论了它们的生源关系。所有三化合物对上述三种人体肿瘤细胞株都没有细胞毒活性。

  • 标签: 旱生香茶菜 唇形科 三萜 生源途径 细胞毒活性
  • 简介:目的:研究半红树植物黄槿(HibiscustiliaceusL.)的化学成分。方法:分离纯化采用硅胶色谱、SephadexLH-20凝胶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结构鉴定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与文献对照确定。结果:从黄槿中共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木栓酮(1)、粉蕊黄杨二醇(2)、β-粘霉醇(3)、羽扇豆醇(4)、日耳曼醇(5)、豆甾-4--3-酮(6)、豆甾-4,22-二-3-酮(7)、麦角甾-4,6,8(14),22-四-3-酮(8)、β-谷甾醇(9)和豆甾醇(10)。结论:化合物3~5和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标签: 黄槿 三萜 甾醇
  • 简介:目的:对烈香杜鹃茎、叶中的三类化合物进行研究.方法:SephadexLH-20、硅胶色谱柱分离;理化性质、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鉴定9个三单体,分别为熊果酸(1)、2α,3β,23-trihydroxy-12-ursen-28-oicacid(2)、2α,3β-dihydroxy-12-oleanen-28-oicacid(3)、2α,3β-dihydroxy-12-ursen-28-oicacid(4)、齐墩果酸(5)、木栓酮(6)、白桦酸(7)、dammara-20,24-dien-3β-ol(8)、dammara-20,24-dien-3β-oAc(9).结论:化合物5、6、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9为首次从杜鹃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4为第一次从杜鹃花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 标签: 烈香杜鹃 三萜